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是什麼

  南方的冬天其實比北方的冬天更讓人難受,這是因為南方溼氣較重,寒+溼就更容易致病了,所以冬天排除溼氣是重中之重。那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

  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一、多運動也除溼

  別怕流汗!平時多動動,即使目前沒有運動習慣,也要多做家事或其他體能活動,儘量為身體制造活動的機會!流汗,就能讓淤滯在體內的水分,加速迴圈代謝後,排出體外!運動可以讓體內多餘水份循著正常途徑排出,每天扭一扭、動一動,養成流汗運動的習慣是必須的唷!跑步、打球、騎腳踏車,甚至簡單的伸展操或區域性運動,不但能消除溼毒,同時還達到減肥效果呢!

  白天***尤其是晨間***進行運動能夠較有效地加強新陳代謝,不過,若朝九晚五的你只能在晚上運動,也無可厚非啦!即使早上再忙,花5分鐘,做個短短的伸展操也有幫助喔!總之,有運動就是好事!

  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二、按摩三穴位祛溼

  處於身體三個凹陷處的穴位就是人體的排溼口。

  膝窩的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這裡有個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平時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36下。

  肘窩的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現代常用於治療肩肘關節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感冒發熱、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三、北風起時保持室內通風

  其實,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外界溼氣誘發內溼,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專家提醒市民,在潮溼天氣裡,應該關窗關門,把溼氣拒在外面,否則室內的傢俱和家電很容易吸溼。另外,別穿潮溼不幹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吹乾頭髮。還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別讓水分溼氣包裹著身體,如果地板溼了,還得立即拖幹,免得溼氣滯留。

  一旦吹北風時,或天氣好轉,溼氣減少時,就應該及時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溼氣。如果外界溼氣仍然很重,建議開啟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冬季祛溼排毒的方法四、熱水泡腳

  對付溼邪的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用熱水泡腳。進入伏天后,大部分人就會把熱水泡腳這個好習慣給忽略了,其實天氣越熱,溼邪越重,熱水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張世卿醫生解釋說,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的作用。

  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出現四肢乏力、發睏、食慾減退的人來講,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溼***20克、蒼朮***通經***15克、白朮***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在泡腳水裡加入杜仲20克、川斷15克、伸筋草30克,可以補益精氣、強筋壯骨,適合患有骨質疏鬆的中老年朋友。

  容易雙腳冰涼的人,可以在水裡加桂枝15克,可以溫通經絡。高血壓適合加夏枯草30克、澤瀉15克,夏枯草有清肝火、澤瀉有利水除溼的作用。靜脈曲張的人則可加當歸20克、牛膝25克,這兩味藥可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適合冬季祛溼排毒的食物

  1.淮山

  山藥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等多種功效。在歷史上與牛膝、地黃、菊花並稱為“四大懷藥”遠銷海外,並有“四大懷藥淮山居首,淮山家族鐵棍為王”之說。用淮山搭配其他食材有很好健脾祛溼功效。富含18種氨基酸和10餘種微量元素及其他礦物質,所以不僅可以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益心安神,寧咳定喘,延緩衰老、養顏。

  2.赤小豆

  有健脾利溼、消腫解毒功效,在西方營養學裡,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皁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而且赤小豆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且富含葉酸,產婦、乳母多吃紅小豆有催乳的功效。針對需要祛溼健脾的朋友來說,可用鯪魚和赤小豆共煮來調理。

  3.扁豆

  中醫認為,扁豆味甘入脾胃經,主治脾虛有溼、體倦乏力、少食便溏、水腫。中醫書籍提到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扁豆是一味補脾而不滋膩,除溼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溼良藥。扁豆的營養成分相當豐富,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多種維生素及食物纖維等,扁豆角的B族維生素含量特別豐富。

  4.鯽魚

  鯽魚可以健脾利溼,且含動物蛋白質比較豐富,對脾胃不和有幫助,與薏米等其他可健脾利溼的食材配合食用,效果更佳。入湯宜以白鱗鯽魚為佳,民間謂之“白鯽”。中醫認為它有補胃弱、益氣健脾、利水消腫之功效。

  5.薏米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薏米比較有利於腸胃的吸收,身體常覺疲倦沒力氣的人,可以多吃。此外,薏仁也是五穀類中纖維質最高的,低脂、低熱量,是減肥的最佳主食。薏米中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糖類,也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面板光澤細膩,消除粉刺、色斑,改善膚色,並且它對於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贅疣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6.冬瓜

  冬瓜性味甘、淡、涼,能利水消腫,消熱解毒。適用於口乾、水腫、小便不利等人士。冬瓜中含鈉較低,故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可阻遏碳水化合物向脂肪轉化,並減少水鈉瀦留,消耗體內脂肪,為腎臟病人、浮腫病人的理想蔬菜。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