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按摩養生有哪些方法

  其實我們知道,經常性的按摩是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身體的免疫力,而且還可以幫助人們變得比較年輕。那麼,呢?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

  中醫按摩養生的方法

  1、溫:使用擺動、摩擦、擠壓等手法,用較緩慢而柔和的節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臟腑組織,以達到溫熱祛寒的目的,適用於虛寒症。

  2、補:運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點在腹部的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點法作用於背部膀胱經和華佗夾脊穴上,以補氣血津液之不足,臟腑機能之衰弱,重點補後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腎。

  3、通:運用推、拿、搓、等法作用於四肢疏通經絡,拿肩井通氣機,行氣血,點按背部腧穴通暢臟腑氣血,以達到祛除病邪壅滯的作用。

  4、瀉:運用按揉法、推法、彈撥法等作用於腹部,一般用於下焦實證。由於結滯實熱引起的下腹脹滿或脹痛,食積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長在於無藥物之俊猛,且無毒副作用。

  5、汗:用先輕後重的手法加強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從表解,達到祛風散寒的目的,適用於風熱外感和風寒外感。

  6、和:運用滾、按、揉、搓、等手法作用於四肢和背部,達到氣血調和,表裡疏通,陰陽平衡的目的,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主要用於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況,可調脈氣,和經血,氣血不和經絡不暢引起的肝胃氣痛,月經不調,脾胃不和,周身脹痛等症。

  7、散: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結聚疏通,不論有形或無形的積滯都可以使用,對臟腑之結聚、氣血之瘀滯、痰食之積滯應用散法可使氣血疏通、結聚消散。

  8、清:運用剛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進行操作,達到清熱除煩的目的。

  不適合按摩的人群

  1、月經期和孕期的婦女。不可在下腰部和下腹部進行推拿,以免受到刺激後發生大出血或流產。

  2、急性軟組織損傷且區域性腫脹嚴重的患者。在急性期推拿按摩會加重出血和體液滲出,需區域性冷敷數日,待腫脹消退後才能進行推拿按摩。

  3、骨折患者,不管是開放性骨折還是閉合性骨折。

  4、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患者。推拿按摩容易導致骨折或感染擴散。

  5、有嚴重心、腦、肺病的患者,尤其是重度高血壓者。有些按摩治療易引起劇烈疼痛,使血壓急劇升高導致中風。

  6、診斷尚不明確的急性脊柱損傷,尤其伴有脊髓損害表現者。推拿按摩會加重病情發展,甚至導致癱瘓。

  7、區域性有面板破損或面板病的患者。推拿按摩容易導致損傷加重或感染。

  8、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特別是血小板減少者。推拿可造成大面積出血,應絕對禁止。

  9、可疑或已明確診斷有骨關節或軟組織腫瘤的患者。推拿按摩可引起腫瘤破裂、擴散。

  10、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

  以上是小編為您整合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您!僅供參考哦!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