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價值是什麼

  民族化的特色在民間美術樣式上都有著深刻及鮮活的表達,當代美術教育應立足並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把發展民族傳統精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主導性工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傳統文化修養的提高

  美術教育的目標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而且能作為重要的協作因素,幫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體育。美術教育對人的精神的陶冶、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標。可以說美育與德育密不可分。美術教育肩負著審美教育之重任,審美性是美術教育最基本的性質。很多美術教育家一直致力於將民族的東西帶入當代美術課堂。

  如董希文先生在教學中便堅持不懈地貫徹油畫民族化,引導學生廣泛地研究古今各種優秀藝術遺產和中國民間藝術,以開拓學生眼界、培養全面的藝術修養。在美術教育中引進民間美術可以避免美術教育中過於側重技巧、美術技法、關注操作程式,忽略審美教育對學生精神層面陶冶與啟迪的弊端。

  對我國民間美術的重新認識,是推動我國美術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探求美術教育工作中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平衡、全球化背景下美術教育發展之關鍵所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美術教育資源,以新世紀的視角對中國民間美術進行創造性的轉化,最終形成一種具有時代內涵,又不失傳統底蘊的中國的現代美術文化建構。

  林風眠曾說:“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固有的文化為基礎,我們有5000年文化,每個時代都有其很好的時代感的創造,我們要儲存我們固有的、很好的東西,吸收外面的東西。”[1]傳統文化是美術教育、美術創作的寶貴資源,將其轉化為多元的美術教育資源,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拓展視野,達到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教育的目的。

  民間美術是勞動群眾為了滿足自身與社會生活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民族文化群體的中國本原宇宙觀、美學觀、感情氣質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其獨特造型與審美方法,產生出質樸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蘊藏著的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老一輩民間藝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物質水平較為低下,可在藝術作品中卻總是抒發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勃發的情懷。民間美術作品中所包含著的真、善、美,給精神以滿足,有助於淨化心靈,無形中給人們的生活和創作態度帶來有益影響,使人們提高藝術鑑賞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美術教育中的價值:創造思維的開拓

  在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真正的目的是通過美術教育,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可以民間美術作為美育的媒介,幫助學生尋找藝術的切入點。

  有些美術院校聘請當地民間藝人進行實踐指導,通過藝人的授課掌握其所運用的造型、色彩、花紋等各具特色的塑造型技巧,以及造型輪廓形式和材料工藝特點,使學生的視覺感官得到積極的刺激,增強觀察事物的敏銳性、理解性和選擇性,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找到美的共性,從而獲得自身審美情感的豐富和成熟。在學習過程中尋求創作靈感、拓展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從而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1986年,中央美術學院設立了民間美術系,將鄉間藝術的研究與教學引進我國最高美術學府。並於當年組織了一次民間美術教學,邀請六位農民藝術家走上美術學院的講臺傳授民間藝術,在教學總結會上,同學們紛紛說:“畫出了幾年來畫不出來的東西,學到了以往課堂教學中難以學到的內容。”而教師們也認為:“找到了自己多少年來苦苦求索的藝術真諦。這是一次令人鼓舞、令人振奮的教學。”

  民間美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地位

  對中國傳統美術來說,多元化的層次決不是簡單並列的,而是在民間美術的根基上發展起來的。民間美術是一切美術的基礎,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因此,“中國民間美術的造型規律及其創作方法,完全應該與其他美術規律和創作方法並駕齊驅地存在於中國的美術學府裡,只有這樣,中國的美術教育才是名副其實的、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完整的面貌獨立於世”。

  優秀藝術皆根植於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只有認清自己的根在哪裡,從根本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傳承和弘揚民族藝術。當下有些青年藝術者不屑於民間美術,認為這些來自鄉間的東西是粗俗的,土得掉渣,盲目崇尚西方所謂的一些主義或是樣式,殊不知只有積累豐厚的傳統文化涵養,才能創造出高品位的藝術作品。在借鑑別國優秀藝術形式的同時,更要明白我國的傳統,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中的營養,把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元素、民族文化精神融匯於現代藝術,才能創作出具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