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氧氣教學反思

  教師要走向優秀,教學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九年級化學的教師們在氧氣教學中有哪些反思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課題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氧氣的性質為核心,通過氧氣所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介紹了化學反應的基本概念。在設計上體現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養,而且在教學過程及方法上,情感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體現。本節課突出了氧氣的化學性質這一重點,在對學生正確進行分析後,能較好的把握教學難點,並在教學過程中較好地解決。本節課的特點是能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根據九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能力,充分利用實驗、投影等教學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情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各個知識點的學習上,也多用實驗、討論等方法加以落實,在練習、複習上也採用了投影並結合實驗及生活例子來加以鞏固提高。

  ***二***

  氧氣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也是參與化學反應最多的物質之一,所以有關氧氣的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同時它也是學生繼續學習《燃燒與燃料》、《金屬》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從整套教材的編寫上來看,氧氣的實驗室製法是中學化學唯一安排的氣體制取的實驗,因此要從探究過程中獲得認識物質、獲取物質的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本節課中,首先提出問題“實驗室中如何獲取氧氣”來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後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室中製取氧氣的原理、方法、儀器和藥品,並通過一些列問題的提出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實驗中獲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從而上升到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課上學生能夠主動的思考問題參與到學習中、小組合作充分,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對於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本節的重點氧氣的獲取,也就是物質獲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催化劑”只是一個基本概念,並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只需要瞭解什麼是催化劑即可。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是化學教學的關鍵,只有準確的把握目標和重點才能教給學生想學的知識。

  二、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效率包括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多少。新的化學課程理念倡導學生學習化學科學思想。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中就要求學生獲得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過多的糾結於小問題和細枝末節。在這一方面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從製取氧氣中提取獲取物質的思路,則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獲取物質的思路”的一個相關圖式,從而形成較強的知識網路。

  另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怎麼學”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廣泛的採取“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感悟化學的神祕和魅力。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需進一步提高。思維的發展是中學生智力發展的關鍵,如何加深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於學生的發展就尤為重要。因此,在設定問題時要避免無意義問題的提出,問題設定要具有梯度性,要能夠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思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同時,問題的提出也要面對全體學生,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從而體驗成就感。

  教學是師與生互利互惠,共同成長的過程。我相信只有不斷的鑽研和琢磨教學方法和學生心理,才能取得進步。

  ***三***

  氧氣是典型的非金屬單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學習觀察和描述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並從中歸納出氧氣化學性質的特點,理解氧氣和人類的關係,培養學愛護綠色植物的意識。同時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感受探究的一般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感受化學變化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並且初步學習化學實驗的一些操作技能,學會在實驗中進行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

  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之一,學生雖然耳熟能詳,但對它瞭解得並不多。為了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幫助學生深入瞭解氧氣的相關的知識,我首先用設問造成懸念引入課題。由於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氧氣的有些物理性質比較抽象,如氧氣的溶解性,氧氣的三態等,我通過具體的事例和觀看圖片資料等,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氧氣相關的物理性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指導學生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一方面介紹實驗操作的方法並指出有關的安全注意事項,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