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交手之道

  太極拳的一個主要作用是技擊,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如太極拳失去了技擊,拳將不拳,自然也就失去了前途。交手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要練心、練腦、練膽,做到處驚不變,心理不受影響,動作不變形。必須,分析自身狀態,瞭解技擊原理,掌握太極技擊技術。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自我狀況與對手情況分析

  太極習練者自身狀態有三,一是人體像木棍,僵硬不鬆,“一動無有不動”;二是人體像鐵鏈,一節動相鄰節甚至各節都動;三是人體的肢體像繩子,整體像水球,除了相連線部分其他部位毫無影響。這三種狀態是層層遞進、逐步習練出的過程。

  交手時有三種情況較為難防:一是力量太大,二是速度太快,三是敵人招法隨時變化。解決方法各有不同。力量太大、速度太快時可以先退步,用“倒步”動作化解擊打。對方來力時,自己千萬不能像木棍,擊我一點其他部位都被動受力。甚至不能像鐵鏈,一節對相鄰各節都有影響。而應全身放鬆,來力時像打到棉花上,像擊到螺旋轉動的水球上,至少要像打到旋轉中的輪胎上。“法無定法”。事實上,真打起來沒多少規律可講,對方招法隨時變化是正常現像,交起手來沒時間考慮方法問題,因而不要過分拘泥於哪一招,更不太可能想著應用太極拳的哪個招式,而是自己訓練成果的綜合應用。

  二、太極擊技的原理

  技擊是一種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自然反應,是以最省力方式達到最大效果的人的本能。交手時要有捨我其誰的氣勢,充滿必勝信心:要“以靜制動”,毫不暴露自己的意圖,勁力、方向:更要隨意自然,綜合利用自己的太極技術。可以主動進攻,更多時候是隨人而動,在對方力量作用在我身上之前牽動對方,在動中找準對方勁路的大小、虛實,並隨時化解。不能使用僵力,否則反應不靈,轉換不及。
 




 

  “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運動時要採取不即不離的方式,理想狀態是做到“兩個零”。第一個零是指我與對手距離的變動值為零。擊技時敵進我退,敵退多少我退多少:敵退我進,敵退多少我進多少。我與對手總是保持能退能進、能防能攻的合理距離。推手時我與對方總體上是平衡的,只是我確定了重心轉換的優勢,可以隨時進攻。第二個零是指我與對手接觸點的相對位移為零。接觸時先不要脫開,防守時先肩動,按肩肘手順序進行;進攻時先手動,按手肘肩順序進行。如接觸點先動,或者脫開丟了勁或者硬頂出現僵勁,都是錯誤的。比如,小纏絲時,小拇指掌骨可貼住對方尺骨,橈骨順纏外翻,一直翻夠180°以上。手動完之前肘、肩都不要動,肘,肩不要有一點多餘動作,做到三節操控性強。如肘動一點,接觸點就出現位移,就纏不住對手了,勁力方向發生了變化,勁力變小,勁短,發放距離也變短。力的三要素基本都變了,自然作用變小,或者把四兩撥千斤的技術變成了僵力硬抗。練到最後,不見得必須粘住對方尺骨,只要粘住對方一點即可纏繞、發放。

  三、太極擊技的技術分析

  太極技擊一般先化後打。化解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來力的化解,此時一般先用順勁,纏住對方,形成緩衝力量,之後形成逼勁調動對方重心,至少要使對方微動一點,對手鬆軟或有前衝力時一般用此法;另一種是轉動中的化解,步伐圍繞對方身體轉動,我臂纏住對方手臂,對方大力抵抗時一般用此法。纏時儘量不頂抗,纏住敵人梢節最好,能節省力氣。轉時要轉到敵人身後,至少轉到側面,能對對方形成絞纏,最好在運動中打擊敵人。

  太極技擊一般是絞動中打人。絞動時身體徹底放鬆,與對方接觸處絲毫不用力,圍繞曲中求直和直中求曲兩個方面,像繩子一樣纏繞著絞動對手,形成向心力或離心力兩種力量。打人時既可用離心力向外發放,也可用向心力向內絞打。向外螺旋公轉形成離心力,轉為主,絞為輔。公轉主要任務是化,化解對方拿法與力量,同時絞動之。外放時“其大無外”,小臂不動大臂動,按肩、肘、手順序分三節逐次轉出,手臂儘量伸直,放得越大越好。最後是食指領勁,肩儘量不動,整體上呈現手掌往高處放物品的動作形狀,正面把敵人“挑”出去,而非手掌“按”出去,這樣才能放得乾脆利索。自轉形成向心力,絞為主,進為副。如自轉化解不了,則公轉化之。通過公轉化開來力後,緊貼對方手臂或某部位,通過螺旋纏絲形成向心力,圍繞中線繼續絞纏,在對方背勢明顯時邊纏邊進,直擊對方重心。裡絞時“其小無內”,一般是大圈到中圈,中圈到小圈,小圈到無圈。絞動的圈收得越小越好,纏絲最後發力時方向不能走偏,發力點要對著對手。圈至最小或無圈時,可轉,發合一轉即打,打即轉,做到速度快、內勁足、落點準,使對手不及感覺已被騰空擲出。

  由大圈到中圈到小圈再到無圈,不僅僅是指外形上的動作大小,也是鍛鍊層次的不同,本質上代表了對太極拳的認識水平。有圈與無圈,在現象上只是個形式,內容上是公轉與自轉,兩者配合中成分大小的區別,本質上還是對太極拳理解程度不同。大圈,中圈,小圈時,還只是巨集觀到微觀的單項處理方法,是有形的技術。到無圈時,已質變為包括意識,眼神、站位、距離在內的綜合技術,變為無形的感覺。大圈到中圈時,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小圈時應該能精細地控制自己的骨骼;無圈時已能通過精確地控制自己的所有動作,做到“以無形之權衡權有形之跡象”,利用“絞纏”控制對方,在粘住對方的同時,實現由面到點的變化,面化點打。

  “薄弱才能乘虛而入,極端方能圖謀轉機”。化與打時,轉幾圈都沒關係,而是以纏住對手為標準,在纏住對方的前提下,轉得越少越好,也可在對方硬抗時直接絞纏擊打。最後的圈要越轉越小,做到“即引即纏,即纏即絞,即絞即進”,以只有自轉的無圈最妙。化時粘住對方,不讓對方形成肩肘手“化”的自由,而我最後則形成手肘肩“打”的形式,在得機得勢之處,對對手形成“點打”。在完全化空對方勁力,在“轉關”處,能不用力地擊倒對手,且對手也很舒服地被擊倒時打擊效果最妙,當然,在此時用彈抖力或短勁打擊效果也好。

  絞纏時一般按指、掌、肘、肩順序進行,實際是手、肘,肩各自轉了一個圈。手轉不動時掌根不要用力下切,而是小指、無名指、中指順序前趴纏絲,趴完後拇指、食指呈八字手繼續纏絲。“軟繩能捆硬柴”。這裡的關鍵是,手指先纏,各指按指尖,指中、指根的三節依次進行。能否纏住,主要看是否先走了指尖一節,這就是所謂的“走手”。手纏完後,肘、肩順序畫圈,對對方產生絞纏,否則就是硬轉、瞎轉。實際應用時,公轉至對方臂直時即可自轉纏絲進攻。接觸部位要與對方形成最大的接觸面和最大的可轉動角度,形成最大的力矩或運動幅度。轉動時要有領勁,勁力上相當於鑽頭工作時形成的鑽勁,否則就是無原則地“轉著玩”,浪費能量,不能形成有效打擊力量。

  四、太極擊技的步伐要求

  交手時步法十分重要。“打”時一般同時上步,重心一步向前,腳前掌著地,有能踩死小害蟲的意識。站立時兩腳之間間距不要太大,重心要靈活轉換,後腳能夠提起。站立時兩腳呈三角形,前腳朝向敵方,按腳膝胯順序鍥入對方防守圈內,看上去是先進腳後扭屁股。鍥入時是按“滾動”原理“擦”著進,“擠”著進,而非“邁”著進、“推”著進。要身體上下一體前進,造成對手“顧上不顧下、顧下不顧上”的效果,否則自己必然上下脫節,與對手產生頂勁。注意是用腳“撬”***從下往上擠***動對方,而非靠膝、身擠壓對方。不是靠後腿蹬地產生的頂撞力,而是靠身體的碾壓力攻擊對手,所以後腳不要蹬地。這樣既可以步伐靈活轉化,不被卡死,也能使後背不受力,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打”時有個手腳配合問題,上步的同時手臂搭上敵人身體,手臂放鬆,勁力直達指尖。擊技時兩手呈銳角三角型姿勢此時手臂還起到防護作用。兩手同時攻擊對方時,抿肘,發力點集中於一點,產生合力並對對方形成絞纏。攻擊時身體儘量中正,為了腰不受力,也可以頭部前傾,緊貼對方身體,呈現醫生“聽病人心臟”的外形,對對方形成逼勁。在危險之時,可以先扭動對方身體至最大角度,後直擊對方。為克服身體後仰的毛病並增加擊技力量,頭可以向同一個攻擊方向前拱。擊打時,最好擊其肩部或胸部,形成最大的力量或力矩,“扭曲”對方身體。如只是擊其手部或肘部,效果大打折扣。

  攻擊對方時要用有節奏感的力,先調動對方一點而後打動。兩手攻擊時也要有節奏,不要同時用力,最好一手實一手虛,否則可能形成部分抵消的三角力,有後坐的負作用,也容易形成僵勁。形成合力時兩肘朝下或往裡抿一點,最好通過身體兩個部位的“切”形成對對方的絞纏。如攻擊對方上身,可使對手後仰跌倒;如攻擊對方重心,可將對手平著擊出:如加步伐攻擊敵人下肢,則對手可能轉著被擊倒。實戰中,打著何處算何處,用適當的方法把敵人擊倒即可。所以,個人練拳時動作定型和重心隨遇平衡特別重要。攻擊時既可單手進行,也可兩手同時攻擊。但只要有了身體整勁,且能隨意移動重心,手的作用就主要是防護了,進攻方面可基本不用勞駕兩手。

  打仗是一種感覺,不是看出來的。正式交手前,最好有個“對練”階段,與樹等“物”對練,產生距離感,與運動中的人對練,產生空間感。

  “兩強相遇勇者勝,兩勇相遇智者勝”。交手時要與對手保持距離,側面應對。交手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要練心、練腦、練膽,做到兩個或兩個以上敵人,還有個打擊角度問題,要在打擊一人的同時,讓他起到靶子的阻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