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小案例有哪些

  心理教育案例研究通過分析真實典型的教育事件,揭示教育活動發展變化的原因及規律,總結出有價值的教育經驗。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小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小案例篇1

  一、背景介紹

  1.認識自我是學生青春期成長的必經環節

  十二、三歲的中學生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時期,瞭解自己、悅納自己,對這個年齡斷的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內容。

  2.自我認識不當將對學生青春期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青春期是個特殊時期,就像一顆青澀而回味甘甜的青橄欖,他們對自己生理上的變化感到惶恐,對心理變化更是不知所措,面對一些問題感到困惑和茫然,常常陷入思考:“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自我認識不當很可能造成學生目空一切、驕傲自滿、自怨自艾等不良心態,對其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3.片面認識自我是學生青春期成長出現曲折的重要因素

  學生在青春期比較容易出現的傾向是易受外界影響,對包括自身在內的各種事物的看法往往著重一點,不及其餘,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難以形成一個全面均衡的評價體系,往往出現蹺蹺板式的曲折,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4.掌握適當方法全面客觀認識自我有助於學生青春期成長

  學生由於年齡的因素,世界觀、人生觀尚未成形,尤其缺乏適當的認識和評判方法,容易流於膚淺,易受外界影響,易受情緒控制,往往無法全面客觀認識自我,在自我認識和評價中容易出現偏差,因此我們能否指導學生通過恰當的途徑,掌握全面客觀的評價方法,引導學生以積極穩健的方式認識生命,欣賞生命,悅納生命,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5.創造條件促進了解有助於學生相互理解與融合

  十二、三歲的中學生開始強烈關注自我,他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開始揣摩自己,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想知道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我的特徵是什麼、別人喜歡我?還是討厭我?”我們如果能夠創造條件,幫助大家發掘身邊同學的閃光點,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那麼就可能幫助同學們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信任、相互融合的集體氛圍。

  二、課堂效果

  本堂課的設計較為合理,緊湊,預期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課堂氛圍愉快和諧,師生互動較為滿意 。問題的引入較為自然,活動的設計與主題貼近,倍增學生上課的興趣,是使課堂氣氛活躍。

  三、課後反思

  1.心理課是關於人生感悟的課程。

  2.心理課是關於心理調節的課程。

  我常思考:心理課到底要達到一種什麼目的?仔細想想,其實每堂心理課都可以稱之為人生課,老師只需用心去上完一節課,但要去實現它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要用一生去學習,有的人即使用一生去領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一堂真正的心理課應該是一節能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課,應該是與學生非常貼近的課。我感覺本堂課:1、對學生的引導還不夠到位,不夠深入;2、學生的討論和發言還沒有完全放開,還有些拘謹,師生的互動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態;3、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待加強,評價比較單一,不夠有新意;4、在時間的把握上還顯得經驗不足,出現多次的看錶現象。

  心理健康教育小案例篇2

  一.案例介紹

  沈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級的女同學,她長著一對會說話的大眼睛,頭髮黃黃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績上游,中等智商,非常靦腆,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臉蛋漲得緋紅。下課除了上廁所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老師叫她去和同學玩,她會衝你勉強笑一下,仍坐著不動。平時總是把自己關在房裡,不和同學玩。遇到節假日,連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學在小學五年裡順利地走過來了,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和優勢,面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六年級的學習,特別是參加畢業會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1.個人因素

  通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迴圈之中。這樣就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長對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導致許多的小學生肩負重擔,過重的壓力在學生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學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懷疑自己,不安、煩惱、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母親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力不從心,父親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爾才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對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達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師因素

  在學校裡,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瞭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歎,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卻慢慢佔了上風。另外,老師對少數心目中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多數屬於中間狀態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師片面地認識學生,對優等生日趨偏愛,更進一步加深小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的自卑心理日趨嚴重。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沈某同學出現這種情況,極可能是因為她的心理有一定問題。如何幫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這個陰影呢?

  三.輔導策略

  這半學期以來,我在班級裡進行了“班級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動管理實踐,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驚喜地發現沈某同學的情況明顯好轉,她在班級各項活動的影響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樹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態。現在她不但喜歡與同學一道做遊戲了,而且積極參加班級管理、年級管理。看到她身上的變化,這可謂是感受良多:

  1、 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師愛是教育的基礎”,為了去除沈某的畏懼心理,我在課餘經常有意無意的找沈某閒談,中午她在校午睡時,幫她蓋好被子,讓她幫我拿作業、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經常對同學說:“看,我們的沈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們的沈某同學回答問題真響亮”“我們的„„”在有意無意的語氣中,全班同學看成一個整體,沈某是我們整體中的一員。漸漸的,沈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還天真的問我:“老師,你是老師嗎?”“我不像老師嗎?”我反問。“不太像,你上課老愛笑,老師上課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著她的手說:“好孩子,這是因為你不知道,其實上課愛笑的老師多得很!”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記得有一次班級舉行小組間的演講比賽,作為膽小的沈某被所在小組選上了,我知道這是小組成員給她的機會,我就發動她的好朋友動員,並讓他們一起上。開始她不願意,最後加上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她上了。而且表現得還不錯。我和其他老師都在自己所任課上以她為典型進行了表揚。她第一次在同學們面前有了開心的笑容。從此她變了好多。對好多課似乎也有了一定興趣。後經過不斷鼓勵,鞏固,她進步了。有一天她問我:"我能行嗎?"我說:"你這麼棒,當然行。演講都說得那麼好,還有什麼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動地不住點頭。從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績有了飛躍。

  3.重視家庭,提高能力。

  沈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請來,詳細地分析了沈某在校的表現及原因,與他們交流,反饋情況,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我們要為自卑的同學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在家裡:有客人來到家裡,家長可以讓她為客人遞茶、剝糖果等,也可以讓她與客人玩一會兒,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同時,適當地讓孩子做家務,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從家務勞動中鍛鍊與家人交往的能力。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表揚。

  4.進行評價,促進自信.

  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用激勵的方式使其揚長避短,我們讓她自主設立了自己的成長檔案,每月評一次,讓她通過自評、小組評,把自己所取得的進步記錄下來,在評價中沈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評中,學會反省,逐步完善自己。為了調動她的自我教育意識,每個月都給她以正確的評價,把沈某突出的個人事蹟在班集體中、家長會上集體表揚。這樣充分調動了她的積極性,使他在評價中自我激勵,迸發個人力量,不斷自律、自信、自強。

  5.參與管理,自信自強。

  通過自主管理課題的深入,我們將更多自主的空間給了學生,在班級中,我們提倡"班幹輪換制"、"組長負責制",在年級中我們推出了各項管理崗位,讓學生充分自主,不斷自律、自信、自強。在經過一番激勵之後,沈某也積極投入到各項自主管理中來,從班級的小組長開始,她對自己、對同學、對事情的看法有了明顯的變化,她不再沉淪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自信、自強。在管理中,沈某發現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通過與老師交流、與同學協作,她所在的小組不但各項評價合格,而且在班級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沈某臉上露出了笑容,從此她行為更自律,態度更積極,學習更自信。

  6.輔導效果

  通過輔導,通過我們慢慢地去關心她幫助她,她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沈某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校模擬考試總分班級第六名,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遊戲,上課能舉手發言且聲音較大聲。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樂於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五、結論。

  會自卑,往往是因為缺少了自信,或對於自己的某個地方不滿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了,但是隻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有自卑的人,我們要多關心她們,讓她們感到家的溫暖!

  面對沈某的成功,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沈某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他的善意,通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老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樂於接受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教育小案例篇3

  他是個高一的學生,以前的學習還可以,但在高一就變差了,努力的程度和以前差不多,他寫給我的紙條:“說實在的,就是我突然不想學了,也不能說完全不想學,只是缺少了學習的動力,我曾經試圖尋找過,不過都失敗了,我覺得現在靠我自己,是無法搞好學習的,***這一點是很肯定的了***不過,我就在想,為什麼我會這樣,我們現在最大的任務就是學習,我們最離不開的也是學習,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學生無法好好學習?包括我。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這個樣子,而且,我發現,在我接觸的人當中,大多數多多少少心理是有問題的,這從他們平時的行為就可以判斷出來。至於到底是什麼原因?”

  上了高中學習成績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觀原因:上高中了首先是環境改變了,原來熟悉的朋友,同學,老師,課本等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你來到的是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的是一群陌生的人,所以你需要適應一段時間,這時新生磨合期,再磨合期主動的去和別人交流,交朋友,讓他們從陌生人變成你的朋友.其次是用最快的時間熟悉高中的課程規律,學習方法,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活下來的動物是適應環境最快的動物即物竟天擇,適者生存.

  主觀原因:這就要取決與你自己的心理素質了,上面我們說到了環境改變了,那我們就有兩個選擇.1改變環境.可是你要去上高中不能讓你初中的朋友,老師,同學,陪你一起去吧,所以第一條不成立.那你別無選擇只有第2了,2適應環境,如果你想接著完成你的學業的話,那就要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每件事情都有他的解決辦法,你要做的很簡單,找到問題,然後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多和從前的老師朋友夠通一下。

  心理原因: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下不完成作業,逃課、厭學在學校稱王稱霸,不願與家長和老師進行溝通等諸多方面。造成中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缺陷的原因主要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處在青春期以及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髮展、變化、反抗、負重的時期是由兒童慢慢走向成熟的階段。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為疾風驟雨期,他們充滿熱情和抱負,富於理想,但對現實缺乏瞭解。由於抱負和理想,使他們好高騖遠,想入非非,但是,現實又很容易讓他們心灰意冷,甚至憂心重重。

  青春期的少年就是在這種矛盾和苦澀中渡過。家庭是他們的避風港,如果家長善解人意,通情達理,給予關懷和支援,那麼,青春期可以順利通過;相反,家庭支離破碎,父母莫視無睹,而少年的心理異常脆弱,在得不到有利的支援和幫助下,很容易被不良的社會團伙引誘,而誤入歧途。

  可見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極其重要。“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很多家庭已根深蒂固,而且現代社會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過分的溺愛也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缺陷。還有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家庭教育上操之過急,急於求成,但是欲速則不達,往往效果與期望差之千里 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4~16歲全國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竟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中學生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資料表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衝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社會的種種矛盾、人際關係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衝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認清他們的行為特點並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瞭解我們的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