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點茶道的茶藝步驟

  點茶法約始於唐末,從五代到北宋,越來越盛行。那麼大家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備器

  《茶錄》記錄的主要茶器有:茶爐、湯瓶、茶焙、茶籠、砧椎、茶鈐、茶碾、茶羅、茶匙、茶盞等。“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茶錄·湯瓶》***,湯瓶是點茶的典型茶器。特別崇尚建安黑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茶錄·茶盞》***。

  2.擇水、取火

  宋代選水承繼唐人觀點,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取火同於唐人。

  3.候湯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湯最難”***《茶錄·候湯》***蔡襄認為蟹眼湯已是過熟,且煮水用湯瓶,氣泡難辨,故候湯最難。

  4.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羅茶、熁盞、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關於洗茶、炙茶,“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颳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幹,然後碎碾。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茶錄·洗茶、炙茶》***

  關於碾茶,“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茶錄·碾茶》***

  關於羅茶,“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茶錄·羅茶》***。

  關於候湯,“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茶錄·候湯》***

  關於熁盞,“凡欲點茶,須先盞令熱,冷則茶不浮。”***《茶錄·熁盞》***

  關於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茶錄·點茶》***

  關於品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茶錄·香》***。

  宋明點茶道的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