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冬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從立冬開始,就意味著進入了冬季。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個節氣。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黃帝內經裡面的冬季養生知識,供大家參考。

  法則

  經常通風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矇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外,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可以增強細胞功能;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具有減弱、抑制細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對虛弱、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觀察呼吸、脈搏是否正常,以利及時採取措施救治。

  多吃堅果

  冬季,各種堅果紛紛登場,平時多吃一點,對身體具有很好的補益養生作用。由於產量最大、分佈地區最廣、營養口感俱佳,榛子、核桃、杏仁和腰果是所有堅果中的佼佼者,被譽為“世界四大堅果”。***堅果油性較大請根據自身情況適量選擇***

  多吃蘿蔔預防疾病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這樣的諺語。蘿蔔具有很強的行氣功能,還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鄭板橋有一幅養生保健聯也提到過蘿蔔與茶:“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蘿蔔的養生、保健、藥用效應與茶有著相融之處。

  養生家提出,冬季養生宜多食熱粥。如我國民間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慣,常吃此類粥有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此外,還可常食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益精養陰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養陰固精的胡桃粥、健脾養胃的茯苓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

  做好進補

  冬令進補時,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

  如果經常感到四肢無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這大多屬於氣虛。可選服人蔘、黨蔘、太子參、五味子、黃芪、白朮或者黨蔘膏、參花膏等益氣藥物;食品有黃豆、山藥、大棗、栗子、胡蘿蔔、牛肉、兔肉等。面色枯黃、口脣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的人,大都屬於血虛。可選服阿膠、桂圓肉、當歸、熟地、白芍、十全大補丸和滋補膏等養血藥,食品有酸棗、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

  冬至艾灸的原理解析:

  1.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執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執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溼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

  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痺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4.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裡、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