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漫畫手抄報簡單

  人的心靈只能承擔一定數量的痛苦。如果痛苦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就會逃逸到思想的深處,給埋了起來。你知道怎麼做一份簡單的心理健康的手抄報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欣賞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1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2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3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4

  心理健康手抄報圖片5

  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1

  1、健康的心理來自於健康的體魄,和諧的環境,正確的疏導和科學的診治。

  2、積極的心態可以促使我們表現出堅定、誠實、樂觀、自信、熱情、寬容等優秀的人格品質,而這些品質正是我們生活能夠幸福、工作取得成就的積極心理因素。相反,事事懷疑自己,缺乏自信,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一點小事也會不開心,則會逐漸使人變得自卑、頹廢、憂鬱、懶惰、意志消沉、希望泯滅,最終走向平庸。

  3、對自己不要對於苛求。有的人把自己的目標定得過高,根本無法實現,於是終日鬱鬱寡歡;有的人做事要求十分十美,往往因為區區小事而怨天尤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易於實現,心情就容易舒暢了。

  4、對人要表示友好。如果在適當時候表示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與人敵對,心情自己會平靜。

  5、不要將想說的話強壓心底,只有說出來才有助於心態平衡。

  6、不管雨下得多大、連續下幾天,總有晴天的時候。所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堅信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

  7、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對自己說“不要緊”,因為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2

  孩子有了分離焦慮症 父母該怎麼辦

  什麼是分離焦慮?

  有人稱它為“拒學”,也有人稱它為“學校迴避”,還有人稱它為“分離焦慮”。

  父母親形容它為一場惡夢。

  分離焦慮對所有小孩童來說是正常的。想象它為一種生存的本能。人類,尤其是無助的人類,需要依附於能給予他們親近、溫暖、關懷與保護的父母人物。這種必要關係的意識是人類固有的,起源於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部位。在嬰兒成長、大腦發展的同時,他們和“依附人物”的關係會逐漸地變得更復雜。因此,父母也稱為依附人物。嬰兒於幼兒會將他們最深的恐懼,託付於“父母能使這些恐懼消失”的這種生理上的意識。他們認為父母就像一種力場。這在某一個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

  普通的分離焦慮,什麼時候變成問題?

  讓我們先從典型的發展角度看待分離,然後我們才能將此角度,和莎拉的經歷,進行比較。

  作為父母,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將年幼的嬰兒傳給房間裡的陌生人,孩子也會不當一回事。但是,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嬰兒開始受夠了。9個月大的嬰兒看到陌生的臉孔,就嚎啕大哭,驚慌地向媽媽或爸爸伸手。

  發生了什麼事?

  9個月大的時候,大多數嬰兒會開始辨認父母親熟悉的臉孔和陌生人之間的分別。人類發展的專家將這個現象稱為“陌生人焦慮”。這是小孩發展中的依附系統的許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腦已經形成了父母親的心理表徵,能分辨爸媽和其他人。這是一個又美妙、又實用、又有保護性的進化上的發展。

  事實上,就是這種辨認能力,促使一歲小孩開始自行探索世界。是的,他們在這個年齡比較會行動,但是他們也有安全感,知道父母親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會來救他們。有了有經驗、能信任的父母親,他們所產生的安全感,足以讓他們往未知探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密切留意他們,因為他們似乎無懼,所以可能造成各種麻煩。

  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這些不受約束的探索會結束,我們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兩歲”。幼兒開始粘著父母親,變得諸多要求,而且會時常拒絕自己玩。這項發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徵了進化上的進步。這個年齡的小孩,現在有了能力意識到有一個分開、又有潛在危險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護。這是確保自身安全的正常過程。

  隨著小孩成長,大腦繼續發達,我們會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懼分離之間有了日趨增加的緊張。要記得,某些程度的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歲的兒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覺、五歲兒童害怕父母親出門,將他們留給保姆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是小孩對於外在世界的風險日趨擴大的意識,所做出的正常反應。我們尤其是在小孩開始上學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情況。這種焦慮,在學前教育、幼稚園及一年級的時候很常見。

  但是,有些小孩根本不能忍受分離。他們不能自己睡覺、和別的兒童遊戲約會、或者上學。他們將這些分離的情況視為危害生命的事件。他們內在的戰鬥或逃跑反應被引發了。但是,這種反應不是因為真正或即將發生的危險情況引發,而是所有分離情況都會引發。這猶如他們的焦慮“恆溫器”已經失靈了。

  我們都知道戰鬥或逃跑反應是什麼。當我們感到威脅的時候,我們會經歷一個覺醒提高、恐慌的狀態。我們得忍受瀕死感。我們的心跳率和呼吸率會加速。我們甚至會感到發抖、頭暈。總之,就是我們會感到腎上腺素衝上來,以預備我們逃離危險。

  分離焦慮症是童年時的一個疾病,孩子幾乎每次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就會產生猶如面對生命危險的感受。這是一種真實,卻無必要的恐慌。當他們面對和父母分離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這些小孩平靜下來。他們的思想與感受,必定會轉向父母親遇到傷害的憂慮。在他們的腦海中,這次的分離,將會以最糟的損失收場。他們深怕自己會恐慌地孤單,不受保護。只有父母的存在,會讓他們安心。

  像莎拉一樣的孩子被送往學校的時候,會經歷恐慌的肉體症狀,而且會被失去父母的恐懼所淹沒。他們時常被“父母會發生不幸的事”的信念所困擾。患有輕微分離焦慮症的孩子一旦進入了課室,往往就會平靜下來。對這類孩子來說,危機只出現在分離的時刻。對其他孩子來說,除了和父母團聚之外,沒有其他什麼能緩解心情。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時常會反抗,有發脾氣的傾向,也會到處發洩情緒。他們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中,這種破壞,遠遠超過沒有父母的幾個小時的危險。

  分離焦慮症有多常見?

  分離焦慮症相對地罕見,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會患上這個疾病。儘管如此,它構成了轉介治療的所有焦慮症案例的將近一半。分離焦慮症對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負面的影響。對小孩來說,分離焦慮症除了會讓他充滿恐懼之外,也會造成學業退步,和同學隔絕,以及對於下次的分離逐漸增加的恐懼。另一方面,對父母來說,分離焦慮症也會涉及失去工作,睡眠不足,和朋友、伴侶相聚的時間減少,也肯定會產生絕望的感受。

  分離焦慮症時常會世代相傳,也和他們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產生其它的焦慮症或抑鬱症有關聯。除此之外,許多父母在分離時表現得過度保護性、控制性或焦慮,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分離焦慮症。這不是在說父母造成了分離焦慮症,而是有愛心的、負責任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們本身的焦慮,其實是強化他們孩子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