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項

  現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已經成為了時代熱門的話題,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養生計劃!很多人都喜歡通過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你們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吧!

  艾灸的簡介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鍼灸。鍼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鍼灸,多數時候僅指標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區域性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區域性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區域性面板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區域性的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區域性的面板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迴圈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艾灸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鍼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區域性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絡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區域性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狽⑾鄭?嗤?木牧貧曰枷嗤?膊〉幕頰擼?涓寫?灰謊??菩б膊瘓∠嗤??科湓?潁?褪僑頌宓姆從π願饔脅鉅臁R隕現鉅蛩兀?諡幸秸?騫勰詈捅嬤ぢ壑嗡枷脛傅枷攏?僦そ?瀉俠硌≡瘢?榛鈐擻茫?僥芊⒒泳牧譜畲蟮男?堋?/p>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執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執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執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執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區域性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鍼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洩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洩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洩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洩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鍼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鍼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裡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三裡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裡、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

  足三裡***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

  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裡;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裡。

  方法

  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面板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週,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面板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面板。

  說明

  關元、氣海、足三裡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醫的治療方法,用艾炷為主薰灸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溫經通絡、溫陽補氣、補中益氣的作用。中醫提示,艾灸雖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個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洩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禁忌四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同時要注意穴位的準確性,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禁忌七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舊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禁忌九

  對於面板感覺遲鈍者或小兒,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或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艾灸的作用廣泛,現代研究認為,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區域性面板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面板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處與壞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薰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溼、調理氣血、宣痺止痛之功效。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療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當視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於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產生不適,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但由於體質和症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種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髮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洩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註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髮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鍼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洩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闕還能治洩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洩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面板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裡穴

  足三裡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裡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裡,三裡者,脹之要穴。"《外臺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裡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裡莫要幹。《鍼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裡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鍊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裡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裡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裡,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祕,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洩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裡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痺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洩,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溼痺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臺祕要》集驗:灸丈夫夢洩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洩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祕等都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