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吃餃子的來歷以及習俗

  中國過年為什麼吃餃子?過年吃餃子的來歷你知道麼?過年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一起隨小編來看看。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過年吃餃子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這與我國東漢名醫張仲景有關。說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非常難受,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製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藥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熬,熬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嬌耳”很管用,人們吃下它後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藥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於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

  話說餃子

  餃子,因為餃子裡又有面又有菜,而且吃起來很隨意,是倍受我國人民所喜愛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麵食,也是我國人民歡度新春的傳統美食,尤其是北方,人們習慣於過年包餃子。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民間流傳著“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初六捏麵糰,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飯,十一十二八寶粥,十三十四汆湯丸,正月十五元宵圓。”現在每逢在春節來臨前,政府領導人都會指示,讓每位窮人和五保戶都能在農曆除夕吃上餃子。可見餃子在北方人心目中位置重要。

  餃子,是我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民間俗話說:“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過餃子”,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吃餃子的習慣。老年人過去常說,好吃莫如餃子,舒坦莫如倒著***睡覺***,餃子就酒,越哈***喝***越有。就餃子的餡來說,大致可分為葷,素兩種;各種肉餡,海鮮餡,蔬菜餡,肉菜合餡,野菜餡,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白菜豬肉餡、韭菜豬肉陷、芹菜牛肉餡,牛肉餡或羊肉餡,以及蝦米、海蔘、魚***或雞蛋***的三鮮餡及韭菜雞蛋餡,還有莧菜和肉餡的,煮出來也是鮮紅的顏色,很好看,口味也很鮮美!據民間傳說,之所以叫“和”面,是取“和和美美”之意。將一個個小麵糰擀成圓圓的餃子皮,叫作擀皮。擀出的餃子皮是圓的,即寓意“團團圓圓”,這種團圓象徵著親人間血脈的融合。看著一個個圓圓的餃皮想想其美好的寓意,令人為之心動實屬必然。餃子的烹熟方法多用水煮,蒸,湯餃、燙麵餃和煎餃。過去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剁餡兒,剁得越響生活越紅火,是三十晚上一道特殊的交響樂。

  前幾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了,網上炒的沸沸揚揚,當被問到為何走上文學之路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想一天三頓都能吃到豬肉餃子,因為當時的作家相對工資較高,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我們這代人能體會莫言說這些話時心中對餃子的那種渴望。

  餃子原名“嬌耳”、,餃子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餃子,被稱為“湯中牢丸”或“餛飩”,但與今日的餃子是不同的。三國時,魏國張揖在《廣雅》書中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即半月,就和今天的餃子一樣了;已是天下通食可見那時餃子已經有了相當久遠的歷史;而且是從“餛飩”發展而來的。到了唐代才把煮熟的餃子撈到碗裡吃,1968年在我國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出土的一座唐代墓葬裡,葬品中的木碗裡遺有5釐米長的小麥面製作的半月形餃子,這一發現充分說明了在唐代已有吃餃子的習俗。而春節吃餃子的風俗習慣開始於宋代,在那時被稱為“餃子”,“餃子”與“交子”諧音,交子是什麼意思呢?那時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當時的紙幣為“交子”,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吃“交子”,以圖財源廣進和吉利的意思。

  餃子,又被稱為“餛飩”、“扁食”、“角子”和“餑餑”等等。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據《東京夢華錄》載:汴京市食有水晶角子、煎角子和官府食用的雙下駝峰角子,等等。據《武林舊事》記載:臨安市食中有諸色角兒。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等。所有這些“角子”、“角兒”都是今日餃子的前身。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有“燒賣、扁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河北寧縣誌中有“正月初一,盛撰共享,各種扁食名餃子。”其中“扁食”一詞即指餃子。目前在山東濟南市的餃子仍沿用“偏食”之稱,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山東名小吃———“濟南扁食”。李興庭所著的《鄉音解頤》中有:“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陷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燕京歲時》書中有:“每屆初一,無論貧賤富貴,皆以白麵做再而食之,胃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這些餑餑就是餃子,而與今日滿族喜歡吃的粘食餑餑不一回事。

  據史料記載:“元旦子時,盛饌周烹如: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由此可知,當時餃子已由一般食品上升為節日食品。人們吃餃子已寓有辭舊迎新、富貴吉祥之意。尤其在北方,餃子作為賀年食品,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在北國,經久不衰。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傳說:

  大家一定都吃過餃子,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餃子這種食物嗎?古時,一個叫蘇巧生的御廚技藝高超。一年臘月二十九,他為皇上做了99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夜裡,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樣菜,即可回去與親人團聚了。”第二天,蘇巧生正為如何做好最後一樣飯菜發愁時,突然看到案上有餘下的羊肉和菜,便將其混合剁碎,擱上調料,用白麵包了許多小角角,放在鍋裡煮熟,奉給皇上。誰知皇上吃後龍顏大悅,忙問:”此乃何菜?”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

  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民間便流傳過年包扁食吃,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過年包餃子的由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餃子的品種花樣從明、清時代開始,與日俱增,現已分佈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目前,粗略估算,其主要品種花樣約有600多種。其加工熱制技法已有煮、蒸、煎、炸等多種。餡料繁多,更是難以詳述。從製作方法上:有手工製造、機器製造,有現包現吃的、也有冷凍起隨時吃的。

  說起餃子的製作還是需要一番藝的。首先要把麵粉加水和成麵糰,麵粉的量和加水的量要有一定的比例,過多過少都不可,和麵還要按一定的方向。和好的麵糰不能馬上做,還要放到盆裡停一停,俗稱:“醒一醒”,然後再準備餃子餡。包餃子的時候更需要手上的工夫。餃子包的既要餡多、肚圓、速度快,餃子的模樣又要好看。餃子下好後,配上醋、蒜泥就可以就餐了。大年初一這頓餃子與平時的餃子不同,別具一番情致。包這頓餃子時,餃子餡中分別裝進不同物件,如鋼幣、糖果、花生、年糕等,吃餃子吃到鋼幣意寓在新的一年裡有好運——財運亨通。老人吃到花生意寓健康長壽,孩子吃到年糕就意寓新一年裡“天天向上”,吃到糖果就意寓在新的一年裡生活甜蜜。看來吃餃子不但因為這是一種美味佳餚,而且也是人們祈求吉祥和福祉的一種形式。

  餃子不但倍受中國人的喜愛,外國人也厚愛有加。而且能達到沸騰、熱鬧、樂和、喜慶、吉利、順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歡迎。形形色色的外國餃子把我們的餃子文化進一步地發揚光大:俄羅斯餃子、義大利餃子、墨西哥餃子、匈牙利餃子、印度餃子、還有朝鮮餃子,越南餃子……我們的餃子文化已發揚到世界各地!

  在那窮貧的童年時期,吃頓餃子是高興而期盼的事情,每逢節日和親戚貴客來訪,我家必定會用白麥麵包餃子。現在,吃餃子是日常生活中再平淡不過的小事了。蒸餃子煮餃子炸餃子燉餃子煎餃子烹餃子,肉餃子蛋餃子菜餃子花樣不斷翻新,真是回味無窮,可謂“生活充滿陽光……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春節,一大家子人一塊包餃子,人多熱鬧又分工不同,和麵的,拌餡的,擀皮兒的,包餃子的,那真是忙活的風生水起!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話著家常手上不停的忙活著,等餃子出鍋了香氣飄蕩在屋子裡,那個溫暖,真好!這種情景現在實在太難得了,但每每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感動,招呼著父母和孩子快點趁熱吃吧,味道怎麼樣啊,母親總是會一挑大拇哥,我們的餃子沒話說,好好吃。於是一切的勞累,一切的煩惱就盡在這幸福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