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呢?過年吃餃子的來歷是什麼?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不知道你有沒有起了解過,沒有的話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面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

  與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這天,南方人則開始吃湯圓。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早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就提到過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鬧得國家貧窮,百姓怨聲載道。一天,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說“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各地廚師來到京裡,經殿試,蘇巧生被選上。從此,蘇巧生憑高超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很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再做一樣飯就可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做飯時,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舉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子,然後放在開水鍋裡煮熟,當成最後一樣飯給皇上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曆史。據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湧,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以紀念張仲景恩師。

  據說,女媧捏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春節吃餃子的注意事項:

  糖尿病人:一要避免油量過大,由於包餃子的麵皮佔整個餃子的分量有限,糖尿病患者需要多吃幾個餃子。

  胃腸道功能較弱或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功能性消化不良如常拉肚子的人、胃腸道手術後處於恢復期的人:最好不吃或少吃韭菜、芹菜餡的餃子,因為這類青菜所含的纖維較高,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

  膽囊炎、胰腺炎病人:餃子中的油不可過多,青菜的量也不可過大。

  肝臟病人:儘量吃用瘦肉做的餃子,用纖維較少的青菜,以免消化不良。

  痛風患者:儘量不吃用海鮮做的餃子,因為海鮮中嘌呤的含量較高,吃海鮮餃子易使導致痛風發作的嘌呤攝入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