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有的教養

  如今,老規矩,懂的人是越發少,老規矩,既是教養,亦是禮儀。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邊的人洩露著你的資訊:家教、性格、喜好、人品。身為當事人的你或許並不在意,這些個人資料已經被身邊的人收入眼底。有哪些?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不許吧嗒嘴兒;

  不許叉著腿兒;

  不許當眾喳呼;

  不許斜楞眼兒;

  不許抖落腿兒;

  不許羅著鍋兒;

  不許說瞎話兒;

  不許不稱長輩為您;

  不許不叫尊稱或名字就說話兒;

  不許擄袖管兒;

  不許挽褲腿兒;

  不許嘬牙花兒

  不許攪菜碟兒;

  不許筷插碗兒;

  夾菜不過盤中線;

  不許吃飯咬著筷子;

  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只能夾眼前的;

  吃飯前要禮貌性地招呼長輩,長輩坐下說吃飯才能吃;

  不許拿筷子、勺子敲碗;

  不許反著手給人倒水或倒酒;

  吃飯不能稀里呼嚕出聲;

  不許壺嘴對著人;

  做客時,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

  倒茶不能倒滿;

  做客不能坐人家的床;

  做客不許進沒有人的房間;

  不許壓人肩膀;

  站不倚門、話不高聲;

  回家要跟長輩打招呼;

  出門要說一聲。

  社會上的餐桌禮儀,不僅是怎麼動筷子、使刀叉這麼簡單,衣著打扮是否得當、與宴會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談、如何敬酒、雙手如何擺放、與服務生的互動、正確的入座和離席……這些都很重要。

  細節

  1、認真接過路上兼職人員發的傳單。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接受,也報以微笑,表示感謝。

  2、上菜時對服務員、或付款時對收銀員說謝謝。

  3、進出公寓和公共場合的大門,幫別的人扶住門,方便他們進出,尤其帶小孩的和手裡拿著東西的路人。

  4、推門、按電梯門時讓別人先出去。

  5、掛電話時,等對方先結束通話。

  6、過馬路認真等紅綠燈;開車堵的話讓出人行道;吃飯不吧唧嘴、不翻菜、不剩米粒。

  7、對門房、迎賓有禮貌,起碼點頭笑一下,他們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8、遛狗時,打掃寵物的屎。

  9、不說髒話。

  10、在宿舍等公共場所裡,注意自己說話的聲音或動作有沒有影響到別人。

  11、不打聽同事的私事。

  12、控制得了自己情緒。碰上事兒了,不馬上扔狠話,冷靜。為人低調,沉得住氣。

  13、即使是熱湯也不會喝出聲來。

  14、在下雨天開車減慢車速,或者因車前面有老人、小孩、寵物而放慢車速。

  15、輕聲關門;讓座。

  16、離開圖書館時輕輕把椅子放回原位。

  17、遞剪刀、刀子等物品時把尖銳的一邊朝向自己。

  18、女生在公共場合坐著把腿並起來,或是翹起來偏向一旁。

  19、走馬路什麼的走外邊,讓別人靠裡走。尤其是男生,過馬路時把女孩護在裡側。

  20、戴著耳機的時候不和別人說話,說話的時候拿掉耳機。

  21、上下樓梯腳步輕;敲門一次敲2-3下,停十秒再敲第二下。

  22、給女生遞瓶裝水或飲料的時候,把瓶蓋擰鬆。

  23、停車的時候給車和人留出通道。

  24、遛狗的時候牽繩,永遠別說“我家狗不咬人,所以不用狗繩”。

  25.說話看著別人的眼睛;對視的時候微笑。

  26、去超市推購物車時,注意不要撞到、蹭到人或者壓到別人的腳;經過小朋友身邊時伸手護一下。

  27、咳嗽、打噴嚏時捂起嘴巴。

  28、不隨便評論別人,尊重別人的不同、甚至讓你覺得難以理解的地方。

  29、地鐵人多的時候,把雙肩包取下來。

  30、坐手扶梯,除非趕時間,否則自覺靠右。

  31、剋制優越感,即便有資本。

  32、不亂動別人東西,尊重別人隱私;開玩笑適度。

  33、不在公共場合問別人工資。  

  找回

  很多年前,餘世維在《管理思維》課中講過一個案例。他說他有一個習慣,每次要離開酒店,他都會把床鋪整理一下,把攤在桌面上的東西整理好,儘量把房間恢復成進來時的樣子。這樣進來清掃的阿姨會對住過的客人刮目相看。

  也許客人和阿姨永遠不會見面,阿姨高看這一眼也並不會對客人有什麼影響,但這就是教養,在看不見的地方更顯寶貴。

  研究生入學考試後等成績的那段時間,我在一家麥當勞參加見習經理培訓,培訓的第一課就是倒餐盤。餐盤上有餐盤紙,只要不是被打溼或者故意破壞得很嚴重,清理餐盤是很容易的。只消把餐盤傾斜45度角插進垃圾桶的門簾,餐盤紙和餐後垃圾就會全部滑進垃圾桶,自己的手一點也不會沾上。

  可據我的觀察,就是這簡單的動作,國內大部分用餐者都不會做。父母更不太會鼓勵孩子吃完麥樂雞和開心樂園餐之後把餐盤清理了。用好習慣換別人高看一眼?很多人還做不到。

  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飛機出差,吃完飛機餐,看見他把餐盒、紙杯、廢棄物都一樣一樣整理好,鋪平,然後把擦過手的餐巾紙攤開,均勻地蓋在餐盤上,再交給空姐。我坐在鄰座,瞬間覺得自己之前是多麼的粗魯。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東西,但在丟棄時卻可以有教養。

  看得見的教養是容易的。因為懾於群體的壓力,但凡有些自覺力的人,都能發現自己跟文明的差距。在乾淨的環境裡,你不好意思亂丟垃圾;在安靜的博物館,你不敢高聲喧譁;在有序的隊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隊;在清潔的房間,你不會旁若無人地點燃香菸。所謂的教養,真實存在於環境感染力中。

  難的是看不見的教養。在烏合之眾中,誰能保持優雅和教養?在群體無意識中,誰能保持清醒和判斷?在捨生取義的時刻,誰還能像一個紳士,把生的機會留給婦孺老人?這不是作秀和異類,這恰恰是最能體現教養作為品德的可貴之處。

  更難的是那些“慎獨”的教養。日本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比如不小心把水灑在了地鐵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車,也要想辦法擦乾淨,這樣下一位乘客就不會覺得麻煩。

  雖然沒擦可能也不會被人批評,雖然大部分時候並沒有機會跟下一位乘客認識,但這種謹慎獨處、保有敬畏的態度恰恰是最能考驗真假教養的地方。

  再比如之前說到的整理房間、清理餐盤和蓋上餐巾紙,聽起來都是細節小事,難就難在明知道沒有“好處”還依然保持,這就比“被稱讚的道德模範”好得多,也可持續得多。

  教養不是道德規範,也不是小學生行為準則,其實也並不跟文化程度、社會發展、經濟水平掛鉤,它更是一種體諒,體諒別人的不容易,體諒別人的處境和習慣。

  不因為自己讓別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教養的簡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