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和抑鬱症患者溝通

  抑鬱的心情誰都會有,但是如果長時間的抑鬱,就會導致抑鬱症的出現。如今抑鬱症的患者有很多,作為抑鬱症患者的家屬朋友來說,除了要幫助患者積極的治療疾病,還應該學會和患者進行溝通。下面小編整理了和抑鬱症患者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和抑鬱症患者溝通的方法:溝通的四個步驟

  首先,做到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要深入患者的內心世界,去理解和體會患者的情感和思維。由於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痛苦缺乏認識,總認為抑鬱症患者是“沒事找事”,無病呻吟。其實不然,抑鬱症患者的心境是最痛苦的,這種痛苦也是真實存在的。因此,與抑鬱症患者溝通,首先要讓患者知道你理解他的處境,並會和他一起努力,渡過難關。這樣才能讓患者感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納,減輕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其次,學會傾聽。

  在與抑鬱症患者交流時,對於患者的述說與回答,要認真地、有興趣地傾聽,並適當表示理解,且要不帶任何偏見,不做價值批判。對患者所說的內容不要顯出驚訝、厭惡等神態,讓患者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內心體驗,使不良情緒得以宣洩。

  第三,給予適當肯定。

  可以選擇抑鬱症患者最感興趣、最關心的問題進行探討,並對患者的言語、行為的積極面予以肯定,鼓勵他們回憶以往愉快的經歷和體驗,幫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引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第四,選擇適當的環境。

  病情較輕的抑鬱症患者,可在親友的鼓勵和陪同下參加愉快輕鬆的活動,不要讓患者出席人數很多或很重要的活動,因為他們不會因此變得開朗起來。相反,可能由於患者在這樣的場合中部能能應對自如,而讓他們對交際和溝通產生恐懼心理。

  和抑鬱症患者溝通的方法:與抑鬱症患者溝通的十句話

  我可以怎樣幫助你緩解壓力呢?

  所有手冊都在說:行動比語言重要。對抑鬱症患者來說,語言並不是全部都那麼管用的。以我的經驗來談,幾乎每一句話都可以被她解讀為一種侮辱。每一個建議——服用金絲桃草譯者注:對輕中度抑鬱症有效、吃一點水果、做瑜伽,等等,都可以被她解讀為:你現在做的事是錯誤的,而且這都是你的錯。

  所以我發現,在我情緒低落、無法振作時,最讓我感到安慰的是朋友過來為我準備午餐或幫我收拾房間。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嬌生慣養且自我縱容了,但是反過來想,當朋友經歷重病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的做這些事,不是嗎?所以,為什麼不去這樣幫助一個深陷情緒障礙的親友哪?

  什麼能讓你感覺好一點呢?

  這句話是我從父母養育手冊中挑出來的。如果你不讓一個小女孩吃彩虹糖,原因是沉迷於那些甜食會讓她出現“邪惡”的表現,那麼這樣做是無濟於事的,而且她可能繼續往嘴裡塞。但是,如果你說:“你還記得上週末野餐的時候,你吃彩虹糖吃的太興奮了,然後扇了Fred弟弟一巴掌嗎?你覺得這樣的事還會再發生嗎?”她可能依然想吃彩虹糖,甚至可能還會往嘴裡塞,但是她也有可能自己想出一些解決辦法,比如說,下次吃甜甜圈來代替彩虹糖!

  對於抑鬱症患者同樣如此,“什麼能讓你感覺好一點呢?”通過這樣的發問,你可以啟發他自己去思考並得出一些解決辦法,而這要比直接給建議有效得多。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

  這和第一點一樣,不光要說,關鍵是要做到。而這一點對於表達關心是非常有效的。抑鬱患者可能邊哭邊搖頭,但我可以向你保證,她已經記住你的好了,心裡默唸,“這個人關心我”。哦,如果她哪天叫你幫她交稅,我深表抱歉哦,哈哈。

  我開車帶你吧?

  這是大部分人不瞭解抑鬱症患者的一點:他們真的不是合格的司機。真的不合格。事實上,我剛加入約翰霍普金斯的住院心理小組的時候,我在入組問卷裡驚訝的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收到過超速罰單、撞過車或在停車場沒停進車位?”我問了護士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她說,“不良駕駛是檢視情緒障礙的一個有效手段。”

  我只想說,太對了,太對了,太對了。這樣做不僅可以幫助你的抑鬱症朋友,她可能需要出去買些魚油或者紙巾什麼的,同時也是對街上的人負責任。

  你從哪裡獲得支援?

  注意這兩句話的區別:1 “你在參加支援小組嗎?”2 “你通常從哪裡獲得支援?”前者的隱含意思是:“如果你沒參加,那你真是個懶蛋,也活該你得了抑鬱症。”而後者的隱含意思是:“你需要得到一些支援,咱們一起來想個辦法吧。”

  你不會一直這樣糟糕下去的

  在我想自殺的那段日子裡,這是我聽到的最完美的話了,一天聽50遍都不覺得煩。這句話不評判、不欺騙、不控制。相反,它帶來了希望,而希望是讓一個人活下去的最大動力,或至少,它能讓一個人等到第二天,因為他們需要驗證:隧道末尾的那束亮光,是一列可惡的貨運列車的車頭燈,還是一抹重生的希望?

  你能想到是什麼導致了抑鬱症嗎?

  與其說“笨蛋,就是家暴把你害成這樣的!”“你覺得你情緒不好是不是跟你們公司那個巫婆有關係啊?”這些話,“你能想到是什麼導致了抑鬱症嗎?”則是一種更溫婉的表達方法。你需要試探性的提問,但不要把問題明確指向某一件事。同樣,就像上文中那個小女孩的例子一樣,她需要自己得出結論來,而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她便能對自己可改變的部分負有責任感了,而不會因你給了她負性的東西而怪罪你。

  一天中,什麼時候感覺最糟糕?

  這是個很聰明的問題,我媽媽經常問。她每天會問兩次,一次是在早晨——因為早晨醒後的抑鬱通常是最嚴重的常見的想法是“哦,我怎麼還活著。”,另一次是在下午三四點的時候——血糖濃度降低,焦慮席捲而來。她不需要說太多就可以讓我對此保持覺察。知道自己在最難受的時候可以依賴媽媽,這種感覺就好像過一個非常危險的十字路口時可以牽著一個人的手,讓人很有安全感。

  我在這裡陪你

  這句話很簡單,也很貼心。而且它表達了所有你需要說的內容:我關心你,我懂你,我並不是很瞭解抑鬱症,但是我愛你,而且,我支援你。

  什麼都不說

  這是最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因為我們總是想用什麼東西填補對話中的空白,哪怕是討論天氣。但是有時候,什麼都不說,只傾聽,就是最好的迴應,也是最恰當的迴應。正如有段話:

  我懷疑,與一個人交流的最基本、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傾聽。就是傾聽。也許,我們能給到對方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的關注,尤其是發自內心的關注。當對方說話的時候,我們除了接收對方說的內容,無需再做任何事。傾聽對方在說什麼,聽到心裡去。很多時候,關注比理解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