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飯的由來是什麼

  食“龍舟飯”,是珠三角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帶來龍舟飯的由來,歡迎參閱。

  龍舟飯的由來

  賽龍舟***俗稱“扒龍船”***是珠三角水鄉的一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由來已久。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對珠三角每年端午節期間的賽龍奪錦以及賽後的喜慶場面皆有描述:“歲五六月間鬥龍船。”主辦者給全勝者贈“與狀元標,張伎樂,簪花掛紅”。龍船“得勝還埠,則廣召親朋燕飲”。這種宴飲,珠三角人稱為食“龍舟飯”。

  食“龍舟飯”,是珠三角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為了討個好意頭,村民爭出高價,以贏得對龍頭、龍尾、船鼓或木橈的保管權。還有的是新龍船落水時到附近各村巡遊所得的謝儀。當然,競賽贏得的獎品——全體金豬、成罈美酒等,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烹飪,則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候鑊”,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架起案板,壘好大灶,煮的是大鍋飯,炒的是大鍋菜。

  到了紅霞滿天的傍晚,全體村民便雲集地堂***晒場***,或坐或蹲,宴開百席。每席有菜十餘盆***用大面盆盛裝***,必有一碟蒜頭蒸辣椒,用以闢除“扒仔”***劃手***身上的水溼氣。此外,還有風慄?鴨、燒豬肉、油豆腐煮魚、豬肉煮節瓜等。雖無鮑參翅肚,倒也大魚大肉,頗有《水滸》中梁山好漢“大碗飲酒,大塊吃肉”的豪情!凱旋的“扒仔”披紅掛花,昂昂然端坐上席,樂呵呵接受鄉親父老的祝賀。席間還有助興節目:有錢人家競放鞭炮,互相比富鬥闊。這時,雷鳴般的鞭炮聲,此落彼起的猜拳行令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把宴會推向高潮。散席後,“家家扶得醉人歸”。

  附近城鎮居民也不甘寂寞。他們都包一封“利是”***紅包***,讓孩子持往農村,“討”一缽“龍舟飯”,回家分而吃之,希冀兒女像龍一樣威猛矯健。

  端午節的由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

  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髮際身畔。

  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端午節搞笑簡訊

  1、端午節到,願你把憂愁‘端’掉,‘午’住快樂永在,把哀傷‘端’掉,‘午’住幸福永存,把煩惱‘端’掉,‘午’住如意永駐,端午節願開心陪你每一天,好運伴你每一秒。

  2、端午節到了,“粽”是特別牽掛你,特地派個吉祥“粽”子問候你,祝願你的生活“粽”是快快樂樂,人生“粽”是倖幸福福;憂煩“粽”是無“粽”無影,惆悵“粽”是“粽”跡全無;事業“粽”是精精彩彩,愛情“粽”是甜甜蜜蜜!

  3、你的微笑讓我魂繞,你的滋味讓我難忘,你的甜蜜讓我回味,你的外套我要脫掉,你的內涵我要看到,你的全部我要領教,你的芳香我要吸光,你叫我的心在盪漾,你叫我愛的發了狂,我決不能讓你跑掉:粽子!

  4、你可能現在正在品味我給你包的粽子,你可能發現粽子裡只有米沒有餡,都怪的包棕子時太想漏餡了,這寓意我對你的愛是無限***餡***的。祝你端午節快樂!

  5、你怕熱,卻偏偏裹衣服件件;你怕疼,卻偏偏緊腰帶根根;你怕累,卻偏偏戴首飾點點;你游泳,卻偏偏連衣服都不脫。這不,被熱熟了吧。祝端午快樂!

  6、你溫暖的笑容,是春天燦爛的陽光,讓我空虛的軀殼飽滿;你無聲的語言,是夏天清涼的雨絲,讓我選擇了擁有;你無私的心靈,是秋天金色的果實,讓我陶醉在幸福裡不想回頭;你就是我最愛的粽子,祝你端午節快樂!

  7、糯米價格堅挺,端午節粽子走高。朋友簡訊送粽子,欲與天公試比高。祝你眼光別太高,手段高上高。身體能長高,事業步步高。血壓不升高,快樂高樂高!

  8、端午節,聆聽我粽子般的愛情誓言:像馬蓮纏著葦葉纏著你,像葦葉抱著江米抱著你,像江米粘著紅棗粘著你。在時光的蒸鍋裡變的密不可分,讓我好好愛你!

  9、捧一縷初夏的陽光,迎著撲鼻的棕香,踏上離岸的龍舟,送上溫馨的祝福:祝你紅紅事業正當午,身體健康壯如虎,闔家歡樂過端午,吉祥甜蜜更幸福!

  10、蒲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祝你節日快樂! 蒲月節,扒龍船,龍鼓響,大江邊,呵呵,你那兒可以看到賽龍舟嗎?祝你端午節快樂!

  11、送你一個粽子,代表對你一生的思念;送你一瓶雄黃酒,代表對你一世的祝福;端午節到了,禮物雖輕,是我一生一世的祝願,祝你端午節快樂!

  12、送你一個開心粽,帶著我的祝福;送你一個幸福粽,映著我的問候;送你一個甜蜜,浸透我的關懷;送你一條端午簡訊,傳遞我的祝願,祝端午節快樂。

  13、鋤禾在端午,汗滴禾下土。為了盤中餐,生活不怕苦。朋友送祝福,清涼能解暑。事業展鴻圖,機會不勝數。健康永常駐,快樂不迷路!端午快樂!

  14、收到這條簡訊,你就是“粽”經理;閱讀,你就是“粽”督;儲存,你就是“粽”管;轉發,你就是“粽”裁;刪除,你就是“粽”統。“粽”之,端午快樂!

  15、生日的時候,我會送你一個蛋糕;中秋的時候,我會送你一盒月餅,端午節來了,我送你一粒糯米,希望你把它種下去,用心呵護,等待收穫我的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