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工筆人物圖片

  國畫中是分為山水、人物這三種表現形式的,而人物很常見。你知道國畫人物圖怎麼樣子的嗎?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

  1

>

  2

>

  3

>

  4

>

  5

  國畫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 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禮、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鑑》,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象,以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鑑》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雲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衝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國畫創新與繼承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於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到了明代群星閃爍的“吳門畫派”不僅代表著明代繪畫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在師古與創新的探索中,為後世開一新河。到了吳派後期,以張巨集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併到大山裡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張巨集的繪畫,與文人畫中被反覆描繪的幽山野水不同,相比隱逸山水的冷寂清疏,遠離塵世,多了一分平實質樸的入世精神。不論從題材、立意還是技法表現上,都顯得真切、自然、美好、感人,富於生活的情趣,引觀者共鳴。筆墨得於沈周而有自己的個性,“蒼勁雅秀,蕭疏淡遠。有古人而又無古人。”凡是歷史上成功的畫家,都是既遵循前人的足跡,又加以改革創新,成立自己的風格,方能開啟後世之追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檢視,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張巨集具有著前人的深厚筆墨功力和融合而成的自身風格,承上啟下地帶動了晚明繪畫的發展,使晚明繪畫向著一個更進步更廣闊的方向前進,當之無愧地成為明末畫壇的領軍人物。他不拘繩墨,求實創新地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為後世繪畫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引吳門學者追隨之,尊崇之。他把寫生當做作畫的基本形式,並加以創作,以山水為主,他帶著畫筆走進了大自然中,去自然中汲取藝術養分。這就是明畫錄所記載的“張巨集,重寫生,師法自然。”這句話在今天聽起來很平常,但是在明朝那個封建時代,寫生可被看做是另類了,甚至還會遭到一些守舊畫家的反對。在這個時候張巨集以其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敏銳的才思,深深地感覺到了傳統書畫技法的陳舊與落後,於是就不顧同門和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扛起了繪畫創新的大旗,併為之奮鬥了一生。

  第二次創新是發生在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後,高舉起了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徐悲鴻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的開拓者,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一樣破舊立新,開闢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