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從什麼時候進補

  ?經過炎熱的夏季,不少人想在秋季補一補身子,那麼你知道呢?秋季進補時間有講究,胡亂進補易傷身,下面小編為您介紹秋季那些時間段最適合進補。

  秋季那些時間段最適合進補

  初秋氣溫仍較高,加之時有陰雨,溼度偏高,因此依然較悶熱,易出現“秋老虎”,因此此時還不宜急於進補。而白露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尤易患病,也不是最佳的進補時機。秋季進補一般認為在“寒露”之後最佳。所以對於多數人來說,“十一”之後進補為最佳。

  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個階段,不同階段進補也不同。

  初秋養生,清補為上。建議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的食物或藥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並調理脾胃功能,為仲、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如潤肺生津的木耳、補而不滯的山藥、潤腸養髮的芝麻、清心潤肺的百合等。

  仲秋養生,和中為要。所謂“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熱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間應協調和諧。另外,飲食應走中庸之道,如飲食時間、飢飽、寒熱等要適當,飲食要定時,一日三餐不能忽早忽晚,飲食量不能忽多忽少。俗話說“飯後留一口,活到九十九”、“飯吃八成飽,病痛不找我”說的就是飲食不能過飽。

  晚秋養生,益氣散寒。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說陣陣北風陣陣寒,因肺主氣,又為嬌髒,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虛,故養生時應注意吃些益氣散寒的食品。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生冷。為預防冬季呼吸系統疾病的產生,除選用具有補肺益氣功效的食物外,還可用1~3個核桃肉與1~3片生薑同嚼服食。

  秋季進補最好選擇食補

  對於秋季進補而言,人與人因體質不同,補法也因人而異。

  如陰虛體質者,體內因虛火旺盛,導致其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常常手足心冒汗、口燥、口渴。這類體質的人不易食洋蔥、生薑、辣椒、茴香、桂皮、香菜等辛溫助火的食物,應該適當吃豬肉、鴨肉、枸杞、牛奶、百合、蓮子、山藥等甘涼滋潤、生津養陰、潤燥養液的食物,補足體內的津液。

  陽虛體質者,體型雖又白又胖,但體內有燥邪之火,手腳經常發涼。他們應多吃胡蘿蔔、菠菜、桃子、蘋果等潤肺的食物,少吃苦瓜、萵筍、梨子等清熱的食物。

  氣虛體質者,由於陰虛火旺,導致常出虛汗,呼吸短促、疲乏無力等情況。這類人則應該多吃小米、黃豆、雞肉、菜花等,遠離空心菜、生蘿蔔等耗氣的食物。

  氣鬱體質者,其肝氣鬱結於體內,氣鬱化火而導致肝火上延傷及內陰,使得形體偏瘦,常煩悶不樂,並伴隨有胸悶、氣短、失眠等症狀。這類人適當多吃山楂、蘿蔔、絲瓜、山藥、冬瓜、枸杞,而少吃辛辣和高熱量食物。

  秋季中藥進補要對症

  秋冬選用溫補中藥,可助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讓身體進入最佳狀態。他指出,人們要辨證進補。體虛分為很多種類,主要包括氣虛、陰虛、陽虛等。

  氣虛,氣虛者表現為動則氣短、氣急無力,怕冷的感覺不明顯。補氣虛以人蔘為主,如靈芝人蔘湯。人蔘性溫,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經,大補元氣。服用時,可將人蔘切成薄片,每次取2克~3克放入杯內加開水,浸泡1小時後便可飲用,飲完後再加入新水,如此迴圈。最好12小時內服用完畢,最後嚼服人蔘片,也可將人蔘片直接含服。

  陽虛,表現為身寒、肢冷、小便清長、消化不良、便稀。陽虛補藥以鹿茸為主。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肝、腎二經,有補腎壯陽之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鹿茸能“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服用時可將鹿茸研末,每次取1克,放小米粥內服用。

  陰虛,表現為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陰虛的主要補藥是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有補虛損、益精氣、止咳化痰之功效。冬蟲夏草的食用方法很多,可與老鴨煲湯喝,也可泡茶或泡酒。

  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蘿蔔絲鯽魚湯

  主料:鮮鯽魚、白蘿蔔

  輔料:蔥、姜

  調料:油、濃縮雞汁、料酒、鹽。

  做法:

  1 鯽魚去鱗、腮和內臟,洗淨拭乾水,在魚身雙面斜劃三刀。

  2 白蘿蔔去皮洗淨,切成細絲;蔥去頭尾切成段,姜去皮切片。

  3 燒熱鍋內3湯匙油,爆香薑片,放入鯽魚煎至雙面呈金黃色,盛起待用。

  4 鍋內注入3碗清水,倒入蘿蔔絲與鯽魚一同煮沸,改小火燉煮30分鐘至湯呈奶白色。

  5 灑入蔥段,加入2湯匙濃縮雞汁、1湯匙料酒和1/2湯匙鹽攪勻調味,即可出鍋。

  功效:蘿蔔絲鯽魚湯是一道減脂瘦身湯,有化痰止咳、開胃消食、消脂瘦身的作用,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預防感冒。蘿蔔有健脾胃、化痰止咳之效,與能補氣血、溫脾胃的鯽魚一同燉煮成湯,很適合大家秋冬季節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