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的身法及其拳架特點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趟,一經啟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趙堡太極拳的身法。歡迎閱讀!

  簡述趙堡太極拳的身法

  身法,諸家拳術之本,趙堡太極拳自然亦以身法為重。身法者,其精微妙非手、眼、步法所能及也。太極走架打手,身體的起落進退、姿勢的端莊中正,乃身法所求也。

  故曰:“拳謀於心,力源於脊,攻守不敗,全繫於身”。<身法八要>雲:“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起為橫。落為順,進步低,退步高,反身顧後,側顧左右。斂如伏貓,放似縱虎,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與三節相宜。”

  在太極運化中,如能夠把“中正舒展”、輕靈圓活”、“進退閃挪”等身法變化有機的結合,是練好太極拳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趙堡太極拳身法之特點。

  一、中正舒展輕靈圓活

  立身中正,並非僅指站立時身體中正。在一招一式的運動變化中,都要求中正舒展。“身法端的脊中正,先求尾間在正中”。

  趙堡太極拳之訓練對身法的要求是從頭頂經軀幹至會陰一般始終保持一條線,不管向何方運轉,變化,皆要軀幹順直,守於正中,保持督脈暢通。

  練拳打手時,各個骨胳關節亦不做死轉硬抹,盡其腰胯或腳落點擺順當,不彆扭,體現出“恬靜肌鬆態自然,腰脊中正虛領頂”。

  全身關節肌肉放鬆,增強血液迴圈,有利於身體健康。舉動輕靈,招式圓活,太極拳是各種弧形、曲線運動,練起來輕靈圓活,舒展大方,銜接和順。

  如倒攆猴一式,周身走圓,手雲大圈,退步弧圓,內勁滾圓,輕靈圓活自然協調配合,就能避免動作直來直去、呆板、僵滯。

  二、身備五弓 蓄髮相間

  諸家太極拳在談到身法時,都注重一身渾勁,蓄髮相問,收放相變,這是太極獨特的身法。“五弓”是指身驅猶如一張弓。

  兩手為兩張弓,兩下肢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太極拳的全身整體的形狀姿態,蓄如“伏貓”、發似“縱虎”。能蓄能發,滔滔不絕。

  “身弓”人體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勁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後,這些彎曲是在直立姿勢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

  身如彎曲時,腰彎前凸度變小,其他二個彎曲發生相應變化,四肢也相繼發生位移,同樣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對運動或跳躍時所產生的震動起緩衝作用。

  身體形成五弓形,同時表現出“含胸塌腰”“氣沉丹田”“沉肩墜肘”等身體表現特徵,維持胸、腹內壓平衡,和保持重心穩定,保證身體內外輕鬆舒展,氣血暢通使胸腹部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等處猶如磬壁微躬。

  總之,“身弓”如能做到恰到好處,自然會出內勁含多而力,功夫日久,腰脊為氣力之源,兩足變得充實有力。舉足投步,下盤穩固,安如泰山。

  “臂弓”以肘為弓把式,兩臂從頸椎兩側的鎖骨經肩肘至腕部,自然形成弓形。從生理上講,肱骨同撓骨,兩骨平行排例,形成一個自然弧形,同時鬆肩沉肘,氣貫掌心。故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傳人和慶喜師雲:“肩鬆氣沉穩中活,臂綿如蛇懷抱鬥,肘墜微曲似豌豆,環連心會不可丟”。

  “腿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臼與股骨頭在提肛斂臀的情況下。外旋移,形成彎曲,同時,膝、內外踝關節相應發生變化形成弓形,足骨借關節和韌帶緊密連結,在縱橫方向都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有利於身體的平衡和運動,負重時起到重要的彈力緩衝作用。人體重心自然下沉,兩腿蓄勁,足跟同五趾抓地,使腰腿之勁貫到足跟,使周身之勁相聚、相依、相順、相隨。

  總之,五弓合一,是太極拳身法訓練身體各部位表現特徵。鬆肩墜肘、岔胸拔背、鬆腰斂臀、氣沉丹田是太極拳運動所求和重要表象。符合拳理:“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三、諸身之變合乎法規

  在太極運動中,身軀多有起落進退之變化,如能訓練得法,乃會事半功倍,走架打手。其身法繁多,現擇其重要的作用做一淺談。

  進身:進步宜蓄身,進人要進身,步隨身進步過人,身催步起步逼人,使對方失去重心尤如懸壁束手,然須進步進身相伴相隨。如指擋捶,野馬分鬃、十字手等式。

  退身:退身起步後移、如有扶勢之感。一可避開對方鋒芒、緩化其力、又可誘敵深入,打其措手不及。如倒攆猴。

  起身:高則揚其身,力源腰脊,意於領頂勁上提,使四肢隨著起身而有增長之義。如閃通背、回頭看畫。

  蹲身:蹲身蓄力,得機而發,即“蓄而有餘”特點是腳足下曲而不僵死,勁而內蓄、用之可速暴發。如海底針,跨虎。

  伏身:隨對方下移而下行,引化其勁,伏身而力不散,伏身不能低頭彎腰,使力無頭。如跌岔、砸七星。

  翻身:身左右翻轉,以四肢維持身平衡,借腰脊之力而旋翻靈活。如鷂子翻身。

  轉身:前後轉身,以腰為軸,旋轉以擊敵,四肢皆打人,如轉身攬插衣,轉身進步平心錘。

  縱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縱跳,趁敵不備,縱而擊之。如玉女穿梭。

  閃身:側身以避敵之勁力。閃後即進,至速至猛,令敵防不勝防,多在打手而靈活用之。如,閃通背、白蛇吐信等式。

  太極拳之運化,身法之多變,可謂變中有變,其精微妙,都需要在實踐中慢慢總結。今習練太極者,只要天天堅持鍛鍊,勤學苦思。日久必豁然貫通,舉手投足均含太極身法之規則,動之蹈之自然會隨心所欲。

  四、閃戰騰挪、輕靈敏捷

  “閃戰”指側轉身子,進退、左右動作迅速、敏捷。當對方進攻時先闢開其銳力,然再給對方措手不及的還擊。《太極拳就釋》雲“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

  進一步說明了動作靈巧,身法變換至多至疾。同時也說明了閃與進,攻與守的內在聯絡。太極拳同諸家拳術一樣,都包含著“攻”與“守”的辯證關係。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猶如“閃戰”也體現了守中有攻、攻中有守、攻守兼備的特點。

  在推手時,兩手搭手後,棚捋擠按、上下進退、運用“閃戰”避實擊虛把對方打倒,這就要求在極短的時間裡,把對方勁力之方向、角度、力點使其轉變並變為背勢。並給迅速還擊,從而使自己由被動轉為主動。由小力勝大力。

  如趙堡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和敬芝***公元1853—1928***先生《手決》雲: 往來擠按須放鬆縱擒權謀跟彼動 虛退誘進驚炸取避實迅雷身手應。

  騰挪:即騰騰挪挪、忽高忽低,轉動幅度大,其特點騰挪顫抖,靈巧緊湊,轉換運勁。以柔促剛,動作遒勁活潑,促步碾腳,咔咔有聲,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快速利落。

  總之,在走架或打手時,必須在沉穩的動作中含有輕靈圓活,快慢相間,錯綜複雜的變化不失於身法的規則,在閃戰騰挪中,特別注意避免動作遲滯、呆板、不靈活,“意向如發志必取,情活神足助虛靈”,一語道明太極真諦,把太極拳氣、神、理、意、情等集於一體。既鍛鍊了功夫,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故在太極拳運動中,中正舒展,身備五弓,含胸拔背,鬆肩沉肘、閃戰、騰挪等身法的要求,凡是太極拳愛好者或專業訓練者,應給予高度重視,習練太極拳者一定要體現太極拳的優越性,使太極拳真正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和威力。

  趙堡太極拳拳架特點

  一、行功走架又稱“耍拳”,即追求順遂自然,是趙堡太極拳的獨特之處

  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自然之態展現眼前。走架時招勢自然圓活,神意活潑順遂,呼吸自然順暢。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趙堡太極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陰陽自然之運轉體現太極拳之技法。

  和士英宗師常曰:“耍拳要知規矩,合規矩,懂規矩,脫規矩,舉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技到無心,臨敵致用才可以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習時要求合乎人體自然。人出生後,先天的自然行為不斷喪失,違背自然的後天行為不斷增加,常導致疾病產生。在拳法中表現為形、意、氣、力配合無序,尚後天之力,動作僵滯。

  趙堡太極拳以後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氣。要求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收腹、鬆胯裹臀,使脊椎彎曲減小或消失,迴歸先天之自然狀態。

  身法規矩、守中是練好趙堡太極拳的基礎

  趙堡太極拳又稱“尺寸架”,身體的執行狀態要用“尺寸”來衡量,手足的起、行、止要規矩端正。身法中正,不偏不倚,不貪不欠。

  求中、守中、起中、攻中。進退、仰俯皆能守於中,起於中,不犯抽扯,一進畢至,路徑最近,實為技擊之捷徑。遵循身體中正諸要領,則可氣沉丹田,能練丹田先天之氣,此為太極拳健身養生之道。

  二、步活圈圓是趙堡太極拳的顯著特點,有“圈太極”之稱

  步有運載身體之功能,步要靈活,招勢執行隨身體陰陽虛實的轉換,步運身行,身隨步換,才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隨、手足相合。

  一動兩腿要分清虛實,步有騰挪之勢、欲動之意;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佔煞,立足穩當,得機而動,進步必跟,退步必隨,輕巧敏捷,八面支撐。

  動靜陰陽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元素,陰陽轉換變易是太極拳的靈魂。

  走圓或弧線是趙堡太極拳主要運動形式,趙堡太極拳的招勢執行以圓為宗,有“圈太極”之稱。形動求圓,內勁圓轉,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協調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圓或弧形的轉動和滾動。

  使招勢運轉無凸凹、無缺陷、無斷續,身體成為自然虛靈之體。太極拳輕靈圓活的運動方式形成了四兩拔千斤,以柔克剛的技擊效果。一圓之中八門勁力俱全,圓是化打合一的最佳運轉形式。練勁圓轉,技精路捷。

  太極拳化力之妙,借力之神,實為力學原理。若能得真傳、功夫足、丹田氣轉、內外合一。

  即成渾圓一漾而貫其身,虛感之物而寓靈動,擊左左空,擊右右空,如充氣而圓,無處受力。如簧機受壓,反彈隨勢,壓愈重而彈愈強,力愈沉而空愈深。捱到何處何處擊,周身無處不太極。

  即一動無不是圈,從而達到渾厚圓轉,處處順遂,活似車輪,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即滑似魚、粘如膠、柔如棉花、硬如鋼的擊技效果。

  三、趙堡太極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煉

  趙堡太極拳要求心與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腦的思維活動,人的本意、真意,是沒有任何外界干擾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識、意念。前者為體後者為用。

  故曰:“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回覆自然,是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達到意自心出,拳隨意發,意動形隨,意到勁到的技擊效果。

  拳架為意念之載體,行動走架,用意只在檢查身體是否規矩,練勁是否圓轉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貴靜,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狀態。

  意不能守中,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用則有呆滯不活之病。只有自然而然練就之技法,用時才可達到應物自然之無意識狀態。

  四、趙堡太極拳用人體結構理論指導拳架功法

  趙堡太極拳架有三直、四順、六合、三節、四梢等要求,不能坐腕、折腕、塌腰、翻臀等規矩。

  這些要求和規矩符合人體結構的順遂自然狀態,再通過拳架的正確鍛鍊,進一步調理人體結構及生理機制。

  趙堡太極拳教學時的“捏架”就是對人體各骨節位置狀態的有序擺放,達到認筋識穴,使身體處於一種順遂自然的最佳狀態,久練使人體潛能釋放,可強身健體,自衛防身。

  五、拳架與中醫治病健身理法相一致

  中醫理論體現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理病理,不能僅孤立著眼於人身體本身,而應看到人與自然存在的有機聯絡。趙堡太極拳的拳架功理,圓活緊湊,進退開合都求陰陽相濟。

  一氣執行陰陽,即是太極。一氣為腹中中和之氣,亦為人之元氣,它漾溢於四體之中,侵潤於百骸之內,流行不息。拳架功法全借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動靜開合純任自然。

  舒展筋骨,調和氣血,以收勞而不極,搖而谷氣消,血脈通暢,祛除疾病,益壽延年之功效。趙堡太極拳練功時辰順應天時,合乎自然規律。行功順應天時,使自然陰陽與人體陰陽,先天陰陽與後天陰陽互補,天人一體,屬行功最佳效果。

  趙堡太極拳理導源於《周易》,招勢中處處無過不及、不貪不欠、陰陽無偏,由外形的陰陽動態平衡,帶動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目的。

  趙堡太極拳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拳架練法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拳架著勢圓轉自然,緊湊柔活,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並用五行生剋之理指導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體靈活而穩健。

  六、趙堡太極拳善技擊,尤擅用“靠”擊人

  趙堡太極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技擊性極強,招招不空,勢勢技法鮮明。與人交手要求粘連粘隨,捨己從人,分清對方虛實,引進落空,柔化剛發,後發先至,技法上注重靠、擲、打、跌、拿,講究上中下三盤24法的技巧。

  練精化氣,練氣歸神,練神還虛,內外合一,內勁潛轉。有意帶形隨人動,有意無形神意真,從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來犯者應手立僕之神妙境界。

  “靠”有迎門靠、背折靠、貼身靠、七寸靠等,用靠時要求身法圓轉靈巧,四肢隨身體的曲伸、縱橫、轉側高度協調,勿有缺陷,否則易受制於人,用靠就無從談起。

  和兆元所創拳架身法獨到,要求有意無形,猶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靠”的運用出神入化,素有“和家神靠 ”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