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方法有哪些

  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是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的漢族傳統拳術。趙堡太極拳也有一定的內功修煉方法。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

  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一:領架

  太極拳內功之修煉法,這對我們練太極拳者都十分重要。究竟太極拳功夫有多高,有多深,如何修煉,誰都講不清楚。對這種博大精深的學問,數百年來,既困惑,又有人追求,因為這個題目太大了。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並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我想關鍵是方法,所謂“引門入路須口授,功夫無息發自修”。這兩句名言,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有人說古人功夫好,近人理論好。其言確實。自楊家的楊露禪,人稱楊無敵,馳騁天下無敵手。吳式的吳全佑、吳監泉,武式之武禹襄、李亦畲武功獨厚。趙堡傳人張彥,獨闖少林寺,三進三出無人能擋,人稱“神手張彥”,並非虛言。古代太極拳各家都有過硬的功夫,在各家各派的傳人中頗有軼聞詳述,這裡不贅。這些功夫皆來自真傳和苦練,沒有什麼捷徑。

  首先要有正確的練法,也就是引路入門的口授方法。

  所謂“領架”即是學練老師的架子,領悟架式的真蒂。架子正確與否關係到太極拳的質量。如不得太極拳之神形,則練一輩子也是茫然,不成大器。當然鍛鍊身體,活動筋骨,還是可以的,這叫普及太極拳。若想精其技,趨大成者,非得老師拳架之神形不可。效能形動而神靜,意會而勢靈。練太極拳練的就是神、氣、形三者,三者為太極拳之含金量。“神者能輕靈,氣者有剛柔,形者可縱橫。”登此門堂者,方許為初成。所以學練老師的架子,這只是邁出第一步,如何走架運作,這裡不妨作一些比喻。

  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二:太極拳與書法

  練書法的人,首先要臨摹字帖,當從楷書臨起,如歐陽洵、顏正卿、柳公權等。繼之魏碑體,而後學練行草書法,尤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著,其書法稱譽千載,為歷代書法者所崇尚,稱之謂“書聖”。其書法厚實而生動,行筆只流暢,以側取妍,神采飛揚,古人譽之為“天下第一書法”。這是大家所公認的楷模,古今書法家都以此為階梯,循序漸進。

  對於太極拳來說,這種條件已經不復存在,無法見到當時的張三丰、王宗嶽、蔣發等宗師的風采神韻。因為那時候、沒有錄影和相片,很難想像、洞悉太極拳真髓,只有通過文字記載、拳經揣摩其意境,其次通過歷代太極拳之繼承傳授。

  太極拳之理論博大精深,正如莊子《天地》篇中曰:“深之不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太極拳是隱於內的功夫,以柔克剛,以“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見之如婦,奪之如虎”。所以在外形上很難看透其力量,只有在實際交手,才能體現太極拳的優勢。我這裡敘述的“領架”就非常重要,所以必須遵循,方可入太極拳術之門。

  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三:克隆太極

  上面講到的練書法,因練法不當,全面推倒,重新開始,也即是從第一個字練起,練不準不要往下練,一點一劃都要絕對準確,從它的基本結構、運筆、知其精微。現在有許多碑帖把基本筆法放大。名人名帖之特點,便於臨帖者“克隆”。

  學練太極拳也是一樣,以前沒有得到老師指點定架,或者不曾糾正架式,你就得從頭開始,所謂的推倒重來。一招一式絕對到位,身手步腿具出一致,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凡一舉一動具要符合太極要領,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開襠下腰、分清虛實、上下相隨、用意不用力、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要求絕對準確無誤。首先我們得學像老師,要有老師的風采神韻。現在通行的一詞叫“克隆”,如果你能夠克隆老師的“拳架”,老師的風采神韻,這就是很大的進步。其中必須知道拳架動作的基本結構、特點、運作。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神悟”。不悟不足以體現老師的形架神姿。在練架過程中要找差距。所謂差距就是與老師之間的差距,要用放大鏡來看其中差距。因為差距越小越難找,但這又是十分關鍵的。大的差距好學好糾,精微之處就比較難了,這也是關鍵只關鍵。所以太極拳學者之間的差距很大,包括一師門下,有的已經到達大學水平當然這只是比喻,有的則仍在小學水平,差距之大,其中玄奧具在敬微之處。太極拳能否入門,亦在敬微之處。學習書法也是一樣,前文講的一位朋友,他很聰明,書法不俗,但一遇高手,便相形見拙。其所以不足者,亦是字裡行間,轉彎抹角,差距亦在細小精微之處。

  京戲是我國的國戲,梅蘭芳的梅派,周信芳的麒派堪稱一絕,國人皆知。其唱腔韻味有誰能克隆像的?能像八成的屈指可數。越劇名家徐玉蘭,她唱的紅樓夢《金玉良緣》,一聲“林妹妹我來遲了”,長腔拖音,婉轉動聽。九這麼一聲叫板唱腔,數以百計的、她的學員對此都難以“克隆”。粗聽起來差不多,關鍵是運氣、用腔、發音等等上的細微差別。

  為什麼要克隆“精微”之處,太極拳內勁雖然靠的是“苦練”,而其更重要的是太極拳的“運作”。動,皆要輕靈自然,以心運氣,以氣運身,凡動作皆合法度,無過不及,不貪不欠,動靜開合,中正平穩。太極一啟動,渾身一氣,如輪子之圓活,轉換旋轉無不隨勢應變,其動作特別的完美,特別的和諧自然,纏綿繾綣,形神不離,悱惻互依,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溟溟混沌,窺窟莫測”。太極者神氣互感,竟會勢靈,手隨勢而運形,身遂升降而起伏。總之無有凹凸,無有缺陷,無隙可乘。不能明確其中奧祕,這樣就如:“久難運化,堂室難窺”的了。

  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四:運襠練太極拳功夫主要的就是練襠

  尤其趙堡太極拳襠是內勁的關鍵。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於襠的運作。襠不活,動作必然呆滯。襠胯是太極拳的天機。所謂“天機”者,玄機關竅之意,凡動作變化全憑於此。不得此中奧祕,難以練成太極功夫。所以學練趙堡太極拳主要練的是運襠。“襠”是天機玄竅,沒有襠的運作,就不存在趙堡太極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見。為了使練太極拳者有所啟迪,我之所以要克隆太極,克隆某一個太極大師的拳架,甚至要克隆其精微之處,其中道理,亦包括於如何運襠,如何駕馭與全身之動作,能觀微而達其精者。

  襠跨在太極拳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如何運作,很難用言語來表達。以前老師用木偶戲的表演技巧來比喻太極拳襠胯的作用。木偶戲是用手來表演的,離開了手,就不存在戲文了。我想這樣形象化的解釋頗為得當,餘練功幾十年深感“以襠代手”的重要性。練趙堡太極拳如何“運襠”不可不知太極拳高手鄭老師,他之運襠極為精微,雖有若無,顯於見微。為什麼說雖有若無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顯於形,所以若有若無,使對方不知其深淺,未能知其變化,深藏不露,適於靈變。否則的話,也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洩於活機,亦非高人之所為也。

  太極拳襠胯之運作還有一種聯想的比喻,它就是像是手錶中的一種叫“鉈飛輪”又曰“鬼推磨”的擺輪。大家都知道擺輪是手錶的基本動力,它是一種不固定擺輪的旋轉,它是手錶保持平衡運轉的動力,且精確無誤。它與普通手錶的擺輪不一樣,普通擺輪通過一根軸承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走動,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和擺輪本身的重量,造成軸位變化,從而出現速度和走時的偏差。只有像“鉈飛輪”那樣,擺輪不固定在同一個位置上的時候才能抵消偏差。這對太極拳來講,它也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襠即由兩個胯組成,在一箇中心兩個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轉,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這是一個太極圖的擺輪,是太極拳運作源泉,是陰陽變化之樞紐,動靜開合,虛實變幻之襠機。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兩腳有虛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兩手有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忽陰或陽、亦陽亦陰,這是陰陽消長重心虛實變換之關鍵。

  “以襠代手”,“以身領手”是趙堡太極拳由襠胯帶動手和全身動作,繼之由襠胯來帶動腹式呼吸,帶動丹田運轉,所謂“腹中有輪,旋轉如規”。使之“聚而鼓盪,狀若璇璣,意活而運,氣如輪轉。”由外達內,由內達外,襠胯成為溝通之橋樑。當然也適用於其他門派的太極拳種。餘也曾試著操練過,其理一貫,一通百通,只是各人重視的程度不同而已。

  “領架”者觀其形而知其微,達於“定架”即“形架”,也就是成形的架子,又叫標準架式。所謂“克隆”,除了精確的定架,而更重要必須有大師的神韻,不管由外達裡,或由內達外,都要有形神之互戀。所謂“上動下合,左轉右旋,前移後趨,唯心神之所向,意氣之所使也”。“運襠”首先要看老師是如何啟動襠胯的,如果連這一點細微之處也看不出來,那麼就無法使自己走運襠圈,無法克隆這個襠啟的源頭,無法做到以襠代手的運作。這不僅是太極拳架進入上乘的主要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形”的動靜對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襠的運作不常為人所知。敵來動,不見其變,敵稍動,在其不知不覺中動在先,這在趙堡太極拳來講叫做“調襠”。力點也隨著不知不覺中變換,不進則已,若進必令其跌撲,此皆在於“調襠”與“運襠”之關鍵。

  在令架克隆老師內勁的神與形,首先要“以身領手”,其關鍵就是在運襠。領架時要有比較,老師一出手就有與眾不同的感覺,又時總覺得老師打的拳與我有些區別,倒不是動作上有什麼不同,這是質的問題,所以也講不出什麼原因,這就

  是內勁。而內勁的質量又有很大的區別,各人掌握的關竅、技藝不一樣,所練就的內功之質量懸殊。第一要掌握太極拳的要領;第二要練鬆至柔;第三要運襠,這是出內勁的關鍵;第四技法,沒有技法不能與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練了一輩子太極拳,鬆柔具到位,身體也頗健康,但沒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動輒傾跌。技擊不是紙上談兵,空談打法是沒有用的,要有實戰體驗。保健與養生,對太極拳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論技法,拳架推手一起練,以拳架來指導推手,以推手來糾正架式,運襠也是交技的關鍵,以小勝大,以點選面,小圈勝大圈,此皆與“運襠”、“調襠”有關聯,且可忽哉。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趙堡太極拳之內功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