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食療偏方

  小兒腹瀉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綜合徵。將小兒腹瀉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那麼小兒腹瀉的食療方是什麼?跟小編來了解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

  小兒腹瀉的常用食療方

  烏梅葛根湯

  取烏梅10只,葛根10克,加250毫升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燒20分鐘,去渣加紅糖少許,分次飲用。

  蘋果泥

  蘋果切塊,搗成果泥後食用。每天食蘋果泥2—3次,每次30—60克。也可取蘋果一個洗淨切碎,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2—3次飲用。

  功用:適用於6月齡以上小兒。蘋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並含有鞣酸,具有收斂作用,適宜於小兒腹瀉症。

  糯米蒼白朮粥

  取糯米30克,白朮12克,蒼朮6克。先將糯米略炒一下;白朮及蒼朮放水煮15分鐘去渣取汁,加入糯米煮粥食用。

  焦米湯

  將米粉放在鍋內用文火炒至焦黃,加少量糖和水煮沸後服用。

  功用:焦米湯有一定的熱能,米粉炒熱後可使部分澱粉轉變成糊精,利於消化吸收;炒焦後的澱粉還有吸附腸內毒素及氣體的作用。

  胡蘿蔔汁

  取鮮胡蘿蔔洗淨切碎放入鍋內、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分2—3次服用。

  功用:有健脾消食作用。

  淮山藥粥

  粳米50克,淮山藥細粉20克。上述材料同煮成粥,每日2—3次。

  功用:具有健脾的功效。對遷延性、慢性腹瀉有效。

  導致小兒腹瀉的原因

  1、體質因素

  本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其內因特點:

  ***1***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地多,胃腸道負擔重。

  ***2***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迴圈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

  ***3***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週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因而嬰幼兒易患大腸桿菌腸炎。母乳中大腸桿菌抗體滴度高,特別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腸桿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餵養兒較少發病,患病也較輕。同理小嬰兒輪狀病毒抗體低,同一集體流行時,小嬰兒罹病多。

  ***4***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佔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嬰兒易患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亂,此時腸道分泌型IgA不足,腹瀉後易於遷延。

  2、感染因素

  分為消化道內與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為主。

  ***1***消化道內感染 致病微生物可隨汙染的食物或水進入小兒消化道,因而易發生在人工餵養兒。哺餵時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夠,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帶菌***毒***者的傳染,如病房內暴發細菌性***或病毒性***腸炎後部分醫護人員受染,成為無症狀腸道帶菌***毒***者,可導致病原傳播。

  ***2***消化道外感染 消化道外的器官、組織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瀉,常見於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面板感染等。腹瀉多不嚴重,年齡越小者越多見。引起腹瀉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腸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另一部分可能是腸道內外均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所引起。

  ***3***濫用抗生素所致的腸道菌群紊亂 長期較大量地應用廣譜抗生素,如氯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特別是兩種或以上並用時,除可直接刺激腸道或刺激植物神經引起腸蠕動增快、葡萄糖吸收減少、雙糖酶活性降低而發生腹瀉外,更嚴重的是可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此時正常的腸道大腸桿菌消失或明顯減少,同時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難辨梭狀芽胞桿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藥物較難控制的腸炎。

  3、消化功能紊亂

  ***1***飲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過敏。

  ***4***藥物影響。

  ***5***其他因素:如不清潔的環境、戶外活動過少、生活規律的突然改變、外界氣候的突變***中醫稱為“風、寒、暑、溼瀉”***等也易引起嬰兒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