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孩子的書籍有哪些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日本的父母也是一樣的。都說日本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鑑。那麼日本教育孩子是看什麼書籍的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日本教育孩子的書籍,希望可以幫到你!

  日本教育孩子的書籍

  《早期教育與天才》[日]木村久一

  推薦理由: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作者木村久一,一生致力於兒童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研究,日本皇室在給他授勳時盛讚道:木村先生成功提升了一代日本國民的素質。作為兒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著作頗豐,其《早期教育與天才》一書更是被教育學界奉為家庭教育"聖經",雖然出版已時隔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輕父母們的教育子女的首選書籍。在中國圖書市場超過"百萬"的三本家教圖書《卡爾.威特的教育》、《發現母親》、《哈佛女孩劉亦婷》無一不受《早期教育與天才》這本書的影響。本書可讀性強,可操作性強,適合所有家長閱讀。

  延伸閱讀:《卡爾.威特的教育》***德卡爾.威特***、《早期教育與能力培養》***日鈴木鎮一***、《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美斯特娜***、《俗物與天才》***美塞德茲***等。

  日本家庭教育的法則

  ***一***家庭是什麼

  1、孩子最大的願望是家裡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

  當問及孩子“你對家庭有什麼更高的期望”時,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裡人都能愉快地過日子。”孩子們在企求這麼理所當然的事,作為父母應該認真面對這樣的現實。

  只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東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安寧、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識地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為了自己,請對家庭進行一次再認識吧。

  2、不會珍惜自己的人也不會珍惜孩子

  養育孩子確實很重要,但是整天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吃不消,父母的煩躁不安會傳染給孩子。

  正因為養育孩子很辛苦,所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父母應互相配合,共同承擔。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幼機構的時間,可讓你的身心有個”休整”。

  另外,有什麼事別自己一個人煩惱。鼓起勇氣去家庭教育諮詢中心、保健中心、兒童諮詢所等處跟專家談談。

  在家裡,父母充滿幸福的笑容,會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3、“養育孩子是母親的事”,有這種想法的父親要當心

  一般認為,在現代家庭裡,父親的權威變得越來越弱,對孩子辨別善惡、分清好壞的社會教育也越來越馬虎。通常,父親和母親的育兒方針基本一致,但父親和母親站在不同的角度教育孩子,能糾正過於密切的母子關係。父親自然地參與養育孩子,發揮父親的影響力,父母的互相尊重很有必要。母親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瞧不起父親。父親也應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聲斥責母親。

  4、未必“一說就知道”,但不說就更不知道了

  在現代社會,如果什麼都不說,要互相理解是很難的。不斷增加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話,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礎。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不管什麼事都可以交談是最好不過了。全家人一起吃飯,一起交流各自的近況,早晨的問候,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參加社群的義務活動等等,這些對增加交流都很重要。

  5、全家人一起吃飯這件事真的很重要

  飲食生活不僅對兒童身體的健康,也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愉悅、父母費心做出的飯菜等等自然地將父母的愛傳達給孩子。由此得到的滿足感、信賴感能使孩子開朗、堅強地成長。

  注意飲食的營養均衡,設法定好一起吃飯的日子,養成全家人一起吃飯的習慣吧。

  6、父母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孩子一定能領會到

  由於家長要一邊工作一邊養育孩子,容易使家長與孩子接觸的時間變少。但是,疼愛孩子,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鬥的家長的形象,一定會深深地銘刻在孩子的心中。

  另外,各種各樣的煩惱是難免的,別一個人承受著,應請親戚、朋友們協助,或積極利用社群的諮詢窗以及育兒機構。

  無論何時,都要充滿自信地養育孩子,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

  ***二***家教

  7、不知為什麼,孩子的缺點跟父母總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別的我不管”、不守公德的人,讓人討厭、不可信賴。如果自己的孩子這樣做時,大眾不予以糾正,孩子會誤認為自己做得對,這樣就可能慢慢變成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應拋棄“只要自己的孩子好就行,別的我不管”的想法。孩子做錯事時,要以父母之愛嚴正斥責、嚴加管教。

  同時,大人自己也要注意儘量不做出軌的事,做能一直讓孩子依賴、尊敬的父母。

  8、“規矩”是為誰定的

  在家裡,孩子們有時候守規矩,有時候“犯規”,由此逐漸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瞭解社會規則的重要性。

  家規不僅包括日常問候、門限時間、關燈時間等,還包括不給別人添麻煩、不撒謊等社會規範。

  為了讓孩子懂規矩並一直遵守規矩,父母要經過認真討論,定出明確的家規,父母和孩子一起遵守這個家規。另外,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共同定家規也很重要。

  9、如果你想讓孩子不幸,那就什麼都給他買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慮,盡給孩子買東西,容易使孩子失去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忍耐、多加思考的精神,而變得什麼都想要、不能自控。

  不管孩子怎麼鬧纏人,不必要的東西不給買。不要給太多的零花錢。讓孩子在定額的零花錢中自己安排、調整怎樣花。

  如果真為孩子著想,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錢,更應在孩子身上花費心血,傾注父母之愛。

  10、如果讓孩子幫著做家務,他將變得很能幹

  孩子們有自我中心的言行、自立推遲等傾向,主要因為自我責任感沒有形成。日本的父母太寵愛孩子,好多人沒有受過“自己的事兒自己做”的家教。

  在家裡定出規矩,讓孩子分擔家務,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立心、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人等方面很重要。

  讓孩子從“把用過的東西整理好”等小事做起,養成和父母一起做家務的習慣。

  11、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電視,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裡看電視、看錄影、玩電子遊戲的話,容易造成與他人、與大自然接觸的體驗不夠,與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缺乏同情心,生與死的現實感薄弱,不能區別現實與假想世界,給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留下陰影。給孩子創設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體驗的機會,並讓其積極參加。定出不多看電視、錄影,不多玩電子遊戲的規矩,並使孩子養成遵守這些規矩的習慣。

  12、給孩子單獨房間的同時,也給他定好規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間裡,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幹些什麼,父母與孩子間的對話也會減少。況且,有的孩子房間甚至會成為犯罪現場。

  要使孩子房間對孩子的成長起作用,定出家規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後,先在起居室露個面再進自己的房間;孩子的房間不上鎖;孩子帶朋友進自己房間前,先把朋友介紹給父母;父母覺得有必要時可以進入孩子的房間,以便把握孩子的實際情況等等。

  13、孩子並不能正確發出“危險”訊號

  父母情緒焦躁,對孩子的愛撫、疼愛不夠,以及對孩子過分嬌生慣養和過多幹預等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並常常會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例如孩子出現肚子疼、噁心、拉肚子、食慾不振、頭暈眼花、發燒等症狀,以及吃得過多、失眠、吮指頭、咬指甲等行為。當察覺到這些症狀、行為後,不要只擔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還要好好想想這些症狀、行為是不是由於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僅給孩子貼上“神經過敏”、“任性”、“賴學”之類的標籤了事,要好好觀察孩子,認真聽聽孩子說話,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態很重要。同時,也要與熟悉孩子的醫生好好談談。

  14、孩子願意跟怎樣的父母談心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生物。如果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而產生的不滿積累太多的話,有時會一下子爆發出來。孩子突然大發脾氣時,連孩子本人和家長都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其實,孩子發火、苦惱是有原因的。如父母平時做到仔細聽孩子說話、與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事非常關心等等,孩子便能切實體會到自己被父母愛著。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愛著時,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問題。這樣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使孩子能接納別人、正視問題,茁壯成長。

  ***三***同情心

  15、幸福,不僅有從別人那兒得到的幸福,還有為別人造福的幸福

  有65%的中、小學生說他們“沒有”或“不太”在公共汽車、電車上讓座。為培養同情弱者,有勇氣幫助、愛護弱者的孩子,家長能做些什麼呢?父母可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通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父母應率先給孩子做出榜樣,逐漸培養孩子給孕婦、老年人等讓座,當殘疾人遇到困難時能主動上前詢問等等的行為習慣。

  16、不希望孩子成為歧視他人的人

  當發覺孩子有欺負、傷害、汙辱別人的行為時,父母有責任教導自己的孩子:對正直的人來說,這是可恥的行為!

  在這種時候,與其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如給孩子講講父母是如何愛孩子、希望孩子成為傑出的人;講講看到自己孩子欺負弱者時是多麼吃驚;看到自己孩子對別人受到傷害時反而高興是多麼氣憤;等等。儘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孩子。

  還有,要向孩子表明:父母自己不持偏見,不欺負別人,也不容許孩子欺負別人。這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要。

  17、人和人不一樣,生命只有一次

  眼看著親近的人死去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如果漸漸習慣電視節目、電子遊戲中不斷重複殺人虛構的死的話,將很難體會到“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

  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游戲、精心培育花草蟲魚等,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各種生物以及看到生物死亡的機會,讓孩子切實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珍貴。

  還有,讓孩子想像失去親人的家屬和有心靈創傷的人的心情,使孩子理解那種悲傷是多麼深切。

  18、最精彩的書,是父母自己念給孩子聽的書

  在孩子感受到父母愛之溫馨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接觸優秀的圖書。和家長一起閱讀併產生共鳴的時候,正是豐富孩子的感情和心靈的寶貴時刻。

  就像人必須有吃飯時間一樣,父母也應費心開設“讀書時間”,哪怕只有一點點時間也沒關係,堅持每天給孩子講故事吧!

  日本父母教養孩子的祕訣

  1.和他們一起玩耍

  高橋博史是位獸醫,有兩個兒子。一天傍晚,高橋夫婦在家中將洗滌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倒在大澡盆裡,然後讓兩個兒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就在夫妻倆一起慢慢抬起呼啦圈的一瞬間,夕陽下出現了一個猶如彩虹般絢爛的大泡泡,將孩子整個圍在了裡面!

  歡呼雀躍的兄弟二人,馬上將鄰居家的小朋友全都請到家裡來,不知疲倦地一直玩到天黑。在這個實驗裡,高橋夫婦讓孩子們瞭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以及在配泡泡水時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

  不過,高橋博史說:“不必馬上讓他們學會這些知識。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多大投入,就會有多大收穫,即使這些實驗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卻有相當大的幫助。”

  2.“家庭實驗室”

  現在,日本學校裡理科課時有所減少,令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小學課本中那些有趣的實驗,又往往會成為一些名牌中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怎麼辦呢?

  為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橋秀樹幹脆建了個“家庭實驗室”,他經常在家中帶著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過小馬達,每一次實驗成功,他們都會無比興奮。父子倆還曾按照兒子的課本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加熱燒瓶,等燒瓶裡的水沸騰後蓋上蓋子,然後將燒瓶底部浸入冷水中,一俟燒瓶裡的水停止沸騰就馬上用冷水從燒瓶頂上澆下來,看看燒瓶裡的水會出現什麼情況。

  課本里附有解釋的正確答案是:水會再次沸騰。在試驗中,當水再次沸騰的瞬間,高橋秀樹看到了兒子臉上又驚又喜的表情。

  3.試著讓孩子當家

  家住靜岡縣藤枝市的大石壽美惠,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捉蟲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過101只蟬。現在,她又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小女兒小香。小香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她不但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昆蟲,連捉蛇都不在話下。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叫出各種昆蟲的名字,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的年齡。學校的生活課上,小香成了當之無愧的“小昆蟲學家”和“小英雄”。

  實際上,只要父母教育得法,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也可以培養他們對社會科學的興趣。

  今年暑假期間,川崎市的佑雁女士讓正在讀小學6年級的兒子負責準備一週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採購。佑雁事先規定好最多能花多少錢,並要求兒子只購買“國產食材”。

  結果,佑雁的兒子在採購中發現,國產食品和進口食品價格大不相同。在父母幫助下,佑雁的兒子就此進行了“調查”,從而瞭解了不少進出口貿易知識。

  4.學習給爸爸寫信

  日本父母還十分注意培養與孩子的互信關係,並通過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

  大石壽美惠的大女兒明子,今年只有8歲,但她的書面表達能力卻十分驚人,原因是她從幼兒園時起就開始記“親子日記”。

  大石說:“孩子寫作能力的提高,純屬無心插柳。當初讓她記日記,只是為了讓她跟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才回家的爸爸交流感情。明子的父親每次都用紅色的筆給明子寫回信。”

  大石說,一開始,明子只會寫諸如“爸爸不要再抽菸啦”這樣很簡單的句子。但久而久之,明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時,就能給爸爸寫滿滿一張紙的信了。明子和爸爸近兩年的“親子日記”,竟有14本之多。

  大石說,她的兩個女兒“性格各異,應該因材施教,但都要100%地投入”。

1.孩子必讀的經典書籍有哪些

2.教育孩子最好的書籍推薦有哪些

3.8本教育孩子的書籍推薦

4.教育類書籍排行榜

5.父母必讀的教育書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