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孩子的教育問題,說小了,牽涉到小家庭的興旺發達;往大里說,就涉及到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日本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日本教育孩子的方法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釐米長,B包多少釐米寬,C包放在D包裡,E包放在F包裡。

  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麼多複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製!

  裝被子的袋子

  裝衣服等的袋子

  左邊是裝閱讀書的袋子,右邊是裝鞋子的袋子。

  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揹著或者手裡拿著。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孩子空手,家長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和日本家長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覆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髒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孩子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複那麼一套換衣程式,孩子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絡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為了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孩子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衝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讓人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裡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孩子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有菊花,有百合,孩子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範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於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拼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週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孩子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裡,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乾。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後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乾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裡,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年長組最後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後,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後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專案,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總之,這裡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我家寶寶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穫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曆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寶寶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群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於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日本教育孩子的方法

  先鬆後緊

  自由與紀律之間的矛盾是教育的一個永恆主題。據我觀察,日本人在對孩子自由放任和紀律約束方面的處理上有一定的階段性,即先鬆後緊。在幼兒階段,放任兒童的天性自然生長,儘量減少成人的控制;而越往上發展,對孩子抓得越緊;等到進入青年期,就完全按照成人世界的要求來規訓他們,行為規矩越來越多。這與中國正相反——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抓得很緊,而到了青年期和成人期,要求反而在逐步放鬆。

  日本人在公共場所非常安靜,但是對兒童的吵鬧卻特別寬容。在我們的居所旁邊有一個保育園,每天清晨,我們還沒起床就能聽到孩子們的吵鬧聲,有時晚上七八點鐘還能聽到孩子的歌聲和尖叫聲,十分刺耳。對比國內幼兒園的孩子們,這裡的小孩子真是太“鬧”了,簡直有點“和尚戴帽子——無法無天”的感覺。

  有一次,我在地鐵裡看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不到兩歲的女孩。女孩在地鐵裡大聲叫嚷,張牙舞爪,而媽媽坐在一旁無動於衷,旁邊的人也沒有任何不耐煩的表情。我當時想,如果這是一箇中國的媽媽,肯定早就呵斥孩子了,旁邊的乘客們也早就表現出厭煩了。

  還有一次,我參加了當地一個心理諮詢團體組織的活動。活動開始時,我發現有一個夥伴滿臉通紅,好像感冒了。見此狀況,另外一位夥伴趕快出去給她買了一個口罩戴上。進一步詢問得知,前一天她工作的公園裡有一個小孩掉到水塘裡了,她奮勇跳入水中將小孩救起,所以今天身體不適。我告訴她,如果是在中國,作為救人的英雄,她的照片應該已經出現在電視和報紙上了。她淡淡地笑了笑說,到現在為止,只有她的老闆打電話來慰問過她。她還告訴我們,公園領導要求管理人員不準對前來玩耍的孩子說“這裡很危險,你們要注意,不要亂跑”之類的話,應該留給孩子們自己做決定。發生這樣的事情,小孩及其家長好像沒有什麼反省,反而是公園裡的大人們在反省自己什麼地方做得不好。

  我問她日本的小孩是否很放縱,她說是的,日本的大人從不約束小孩。小孩在上小學之後,會慢慢地內化規則和紀律,到高中的時候就比較自律了。但是,到大學後,外部的管理又會放鬆,大學生又會放縱自己,等到參加工作後又會變得比較守規矩。

  後來,我詢問了不少日本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高度一致:兒童在上小學之前還不完全理解道德和規則的意義,這個階段應該讓他們自由發展,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即使兒童之間經常發生衝突,也應該讓他們自己學會解決衝突,大人不要直接介入。而進入小學之後,特別是進入職場後,年青人要習得社會的規則,行為一定要守規矩。這好像是一種內化了的“慣習”,人們告訴自己必須如此行為,否則就是“不合規矩”。

  有學者認為,如此矛盾的養育方式,部分造成了日本人性格中的兩面性,即“菊”與“刀”的並存。隱忍、溫順的部分來自後天的規訓,而霸道、放縱的部分來自兒時的任性——兩者在一個典型的日本人心中經常處於相互衝突、相互鬥爭的狀態。相比之下,中國式的幼兒教育因為前期管得太死,導致兒童沒有足夠的情緒發洩渠道,缺乏獨立成長的空間,可能影響孩子的後期發展,在青春期形成比較強的逆反心理。這種養育方式容易讓成人期的典型中國人產生過強的“超我”,而“心中的小孩”還沒有長大,隨時想尋找機會反叛社會。

  根據我的一些日本同事的介紹,日本人這種“前鬆後緊”的教育方式也使現在的小學教育困難重重,特別是小學一年級的教師叫苦連天,根本無法控制在幼兒階段“被嬌慣壞了”的孩子,這甚至導致很多人不原意當小學教師。

  培養獨立精神

  根據我的觀察,雖然日本人認為“小孩就是小孩”,應該讓他們自然生長,但同時又非常重視對他們獨立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從我們家去學校的路上有一個幼兒園,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些看上去只有兩三歲的小孩子自己揹著書包,走路去幼兒園。他們的媽媽就在旁邊,但並不抱他們,也不為他們背書包。即使天氣很冷,小孩子們一個個臉蛋凍得紅撲撲的,媽媽也不幫一下。

  在美國,小孩子也非常獨立。但美國的法律規定,小孩在12歲之前不準在沒有成人陪同的情況下單獨上街。而在日本,到處都能看到自己獨立行動的小學生。他們身著校服,成群結隊地趕地鐵,坐汽車,一路上嘰嘰喳喳,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週末的時候,也能經常看到自己揹著各種樂器和體育器具的小學生在大街上疾步行走,很少能看到中國大街上父母甚至祖父母幫孩子背樂器和體育器具的情形。

  在體驗和遊戲中學習

  與中國的教育一樣,日本的幼兒教育和學校教育也都在面臨各種改革。其中的一個革新理念是:讓兒童在體驗和遊戲中學習。我在日本走訪過一個私立幼兒園,其教育理念是“通過遊戲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忍耐力和創造性”。這個幼兒園不主張教師主導,不希望教師主動教孩子英語、計算機、漢字、疊東西等技能。領導和教師都非常重視兒童自發的遊戲,將孩子們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啟發孩子們將自己小小的想法變成一個個大的課題。

  例如,孩子玩接力跑遊戲時,傳統的做法通常是由教師將孩子平均分組,告訴他們遊戲規則,然後再讓孩子們做遊戲。但在這個幼兒園,首先是確保孩子們自己想玩這個遊戲,然後要孩子們自己組織遊戲活動。結果,孩子們先自己分成十人一個組和五人一個組,後來發現五人組總是先跑完,才發現原來人數少比人數多容易贏,於是他們又分成人數對等的兩個小組比賽。結果,A組的孩子總是跑得很快,B組總是輸。孩子們才發現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跑得慢,需要將人員重新分配。因此,就用“石頭剪刀布”的方法將小組成員重新進行分組。後來,孩子們又發現,有的小組總是贏,玩起來沒有意思,因此又發明新的辦法進行分組。

  總之,孩子們通過在遊戲中的親身體驗,自己找規律,悟到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孩子們。該幼兒園的園長坦誠,自己經常為孩子們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感到吃驚,他非常佩服孩子們的創造性。

  日本家庭教育的5大原則

  01、父母需要保持積極的生活狀態

  在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去學校,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生活狀態,孩子會直接感受到。日本家庭中,父親為了家人而積極努力工作的狀態,和母親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狀態,都會影響到孩子。父母充滿了信心,積極應對的態度,深深地留在孩子心中。所以,很多日本孩子,在長大後,都能主動積極地承擔自己生活的壓力。

  02、父母與孩子一起遵守的家規

  在日本,很多家庭都是有自己的家規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幾點起床,如何問候他人,幾點前一定要回家等等。這些規矩,不僅孩子要遵守,父母也會遵守,在家中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氛圍。有時,如果這個規矩不是很合適,父母就會和孩子一起討論,該如何制定和遵守。這使得日本的孩子對於規則會很好的遵守。

  03、讓孩子承擔家務

  日本的家庭中,會從小就要求孩子承擔家務,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們覺得孩子承擔家務,會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是一個對家庭有貢獻和作用的人,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做家務的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自立能力。很多日本的孩子,被要求從小收納和整理自己的物品,衣物和房間。所以,日本孩子的房間總是特別的整齊。

  04、父母給孩子唸書

  日本的家庭,很注重父母與孩子一起的親子時間,他們會安排好時間,比如,在吃完晚飯的時候,與孩子一起唸書。這樣不僅培養了親子感情,也讓孩子愛上了閱讀,是豐富孩子心靈的好時機。

  05、讓孩子獨立思考

  很多日本的父母,對孩子的事情不會包辦,他們要求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是自我獨立的思考,如果想不出辦法,才可以找父母尋求幫助。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不會過多額指責和干涉,讓孩子在挫折中學習獨立的能力。

1.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有哪些

2.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3.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

5.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