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原因是什麼

  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噁心、嘔吐等等。那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飲食不節:吃飯飢一頓、飽一頓,暴飲暴食,不吃早飯,愛吃辣的、燙的,偏食等各種不良習慣都會對胃造成損害,引起胃黏膜發炎或導致胃腸消化功能的減弱。

  2.精神刺激:長期精神憂鬱、緊張、焦慮、家庭不和、疲乏勞累等都會對大腦皮質造成不良刺激,發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使胃液分泌減少,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這不但影響胃的功能,而且可導致胃炎的發生。

  3.貪嗜菸酒:煙中的尼古丁、焦油和其他化學物質,可以刺激胃黏膜,使鹽酸分泌增加,促使胃炎或潰瘍的發生。而酒精對胃黏膜可造成強烈的刺激,久之可使胃黏膜充血、水腫,發生胃炎。

  4.藥物損害:不少人服藥方法不當或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時,不加以保護,使胃黏膜受到損害。如有些人服藥不分飯前飯後,有的不用水送服,乾嚥幹吞,均可對胃造成損傷。尤其是服用對胃黏膜有刺激和損害的保泰鬆、吲哚美辛、磺胺類等藥物時,如空腹服用,或是長期服用,都可引起慢性胃炎。

  5.患有某些疾病:長期患貧血、營養不良、B族維生素缺乏症時,也容易引起慢性胃炎。患有慢性扁桃體炎、鼻竇炎、齒齦膿腫、慢性咽炎、口腔潰瘍等疾病時,經常將細菌和毒素吞嚥到胃裡,在胃腔殺菌作用降低情況下,不但可引起胃黏膜發炎,還會加重已有胃炎的病情。

  6.幽門螺桿菌傳播:幽門螺桿菌可以傳播胃炎和胃潰瘍。家庭成員中混用碗筷或在公共場所使用非一次性碗筷,均是幽門螺桿菌傳播的重要途徑。

  胃病應該如何預防?

  一、飲食規律化

  飲食應該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應儘量避免,飲食時要細嚼慢嚥,使食物充分與唾液混合,有利於消化和減少胃部的刺激。

  對於已經出現的胃病,在飲食上更應該注意。儘量做到定時進餐,每日可定時進食5—6次,進食量少,能減輕胃的負擔,避免胃部過度擴張;進餐次數多,可使胃中經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內過多的胃酸。病重的人最好食用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的鬆軟食品,如麵條、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條件,還可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癒合的功能。

  二、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

  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黴素、強的鬆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損傷而出現炎症或潰瘍。菸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生有害的刺激作用,過量吸菸會引起膽汁返流。過量飲酒或長期飲用烈性酒能使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慢性胃炎發生率明顯增高。應戒菸忌酒。

  三、積極治療口咽部感染灶

  勿將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吞嚥入胃導致慢性胃炎。

  四、保持精神愉快

  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係。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鬱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