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營銷是什麼

  飢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

  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碰到這樣一些現象,買新車要交定金排隊等候,買房要先登記交誠意金,甚至買iPad還要等候,還常常看到什麼“限量版”、“秒殺”等現象。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為什麼還存在大排長龍、供不應求現象呢?大家的解釋是“剛性需求”所致。品牌聯播為企業做營銷策劃的時候,也經常用到飢餓營銷的方式,但是,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用飢餓營銷,下面品牌聯播就通過營銷例項來分析飢餓營銷如何開展。

  飢渴營銷也就是說商家採取大量廣告促銷宣傳,勾起顧客購買慾,然後採取飢餓營銷手段,讓使用者苦苦等待,結果更加提高購買慾,有利其產品提價銷售或為未來大量銷售奠定客戶基礎。

  運作模式

  營銷原理

  飢餓營銷就是通過調節供求兩端的量來影響終端的售價,達到加價的目的。表面上,飢餓營銷的操作很簡單,定個叫好叫座的驚喜價,把潛在消費者吸引過來,然後限制供貨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熱銷假象,從而提高售價,賺取更高的利潤。

  最終目的

  飢餓營銷的最終作用不僅僅是為了調高價格,更是為了對品牌產生高額的附加價值,從而為品牌樹立起高價值的形象。

  成功因素

  “飢餓營銷”成功與否,與市場競爭度、消費者成熟度和產品的替代性三大因素有關。也就是說,在市場競爭不充分、消費者心態不夠成熟、產品綜合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較強的情況下,“飢餓營銷”才能較好地發揮作用,否則,廠家就只能是一廂情願。

  所以說,飢餓營銷比較適合一些單價較高,不容易形成單個商品重複購買的行業。同時,產品或服務有一定的差異化或領先優勢,業已形成一定範圍的品牌黏性。

  負面影響

  客戶流失

  若過度實施飢餓營銷,可能會將客戶“送”給競爭對手。飢餓營銷本質是運用了經濟學的效用理論,效用不同於物品的使用價值,效用是心理概念,具有主觀性。因此,企業如果在飢餓營銷中實施過度,把產品的“虛”價定的過低導致消費者期望過大,另一方面又由於企業把產品供應量限的太緊,使得超過消費者等待時間或者可承受價格,令消費者“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從而轉移注意力,尋找其他企業的產品。

  品牌傷害

  飢餓營銷執行的始末始終貫穿著“品牌”這個因素。首先其運作必須依靠產品強勢的品牌號召力,也正由於有“品牌”這個因素,飢餓營銷會是一把雙刃劍。劍用好了,可以使得原來就強勢的品牌產生更大的附加值;用不好將會對其品牌造成傷害,從而降低其附加值。

  排斥顧客

  飢餓營銷的實施是建立在消費者求購心切、求新求快的心理上的。企業在產品推廣初期,利用短期內的資訊不對稱,人為地製造產品供應緊張氣氛,造成供不應求假象進而加價來實現豐厚利潤。隨著消費者對資訊的掌握瞭解以及消費心理的成熟,消費者會對此做法越發麻木;另外,由於物質的極大豐富,替代品或者直接競爭產品的進入會分散消費者注意力,而如果競爭產品一窩蜂而上的模仿“飢餓營銷”,則會令這一“謊言”不攻自破。

  顧客反感

  企業實施飢餓營銷,從根本上看是變相地利用資訊不對稱的這一企業短期優勢在“矇騙”消費者。人有慾望是天性, 人的慾望和追求永遠無法滿足也是天性。但是, 根據菲利普.科特勒的觀點, 需要、慾望和需求的本質是不同的。慾望的實現——即慾望轉化為需求, 必須有購買力來支援。因此, 企業如果人為地過度地製造市場“飢餓”, 進而提高產品售價, 當產品的價格提高到消費者接受不了或不願接受的時候, 他們就會冷靜思考, 理性行事, 更加充分地收集資訊, 並利用得到的資訊來”解剖“飢餓營銷的本質, 當他們發現飢餓營銷是企業自我膨脹的經濟行為, 是人為地高掛自己胃口的時候, 他們就會感到自己被企業愚弄了, 甚至是人格受到侮辱了。這是對消費者購買消費行為的最大打擊, 嚴重時消費者一輩子都會”憎恨“企業。對於企業來說, 其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