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業公司面對的三大風險
我們可以先看看下面這些數字醒醒腦: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未能走向成功。研究顯示,四分之三的獲得風投支援的公司都以失敗告終,而實現IPO的公司更是僅有1%。
下面三個危機,是每個科技公司CEO都要面對的。為了讓自己的企業成功,每個創業者都要對此有所認識:
1*** 類別風險:目標市場規模如何?價值幾何?是否增長?
類別風險,不僅是創業公司,而且是大型科技公司需要重視的風險。畢竟,只有在市場存在的前提下,創業者才有施展拳腳的可能。比如你想推銷聖經,物件就必須是基督教人。而要想增加總收入、利潤和獲利時間,就必須選擇足夠大的處於增長期的市場。這樣看,選擇合適的物件和提高自身公司的水平同樣重要。
Segway***一種電動平衡代步工具***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並不是因為這個產品本身不好,而是因為針對的“個人電動平衡交通”的市場沒有發展起來。Segway的發明人Dean Kamen不能給這個產品一個大家都要買的理由。最終,Segway遭遇和很多科技創業公司類似的命運,無法開啟市場,發明被束之高閣。
關於潛在發展市場的重要性,可以舉“本地廣告”的例子。目前有很多公司希望將本地廣告從網路廣告業務中獨立出來,形成單一的廣告類別。他們認為這種這種以內容見長的廣告***所謂的“社論式廣告”***,是一種與傳統網路廣告截然不同的新型廣告——但我認為這種定論深不以為然——這種模式對廣告供應商來說,只是挖掘廣告功能的另一種形式,於是本地廣告註定只能被列為具有新特點的廣告,而無法成為獲得獨立的市場的產品。
所有圍繞新技術的創業公司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就是:“新技術帶來的究竟是新的市場分類,還只是已有市場分類中的新增特點?”
2*** 競爭風險:半路會不會殺出程咬金?
在科技創業中,最好的市場位置莫過於成為行業中的老大,像Category King那樣抓住市場中的絕對優勢地位。試想想提到搜尋引擎,誰還能超過谷歌或微軟***Bing***?而提到零售行業,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亞馬遜或Target***大型連鎖***。同樣的,提到手機行業,最先被想到的一定是iPhone,谷歌的安卓,或三星——Oops,這個例子大概說明即使是業界老大,也有被掀翻下馬的風險。蘋果的眼中釘,微軟的比爾蓋茨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成功好像偽善的老師,即使是聰明的人在成功面前也容易忘了有失敗的可能。”
微軟在網上檔案管理上的壟斷正被Dropbox和Box開啟。這些創業公司有著“商業消費者”***bizumer***的戰略,享受著成本優勢,對微軟形成強有力的競爭。
1999年,Siebel系統是顧客關係管理系統中的老大。財富將其列為美國成長最為迅速的公司。但這一局面卻被Marc Benioff的Salesforce打破了,他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新的雲系統的交付模式和“訂購”新定價模式。目前Salesforce享有220億美元的市場總額,而Siebel早已銷聲匿跡。
新技術,新產品或新的商業模式,都蘊含著顛覆已有存在的潛能。如果競爭者所帶來的革新部分正好是你商業的核心部分,對方又以極富競爭力的姿態對傳統模式發出挑戰,就會導致顧客重新考慮他們是否還要繼續使用或購買傳統產品。這樣的環境中,本地廣告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失去它“新參者”的優勢。這種顛覆的速度如此之快,即使是表現最靈活的創業者都可能被打個措手不及。
3*** 執行風險:能否保證每個季度的不敗戰績?
巴頓將軍曾說,“即使計劃本事不算十分出色,如果立即執行,並且執行得好,也要強過那些聽起來十分出色但還未執行的計劃。”***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那些做出了傳奇表現的公司都表現出軍隊般的執行力,對成功的要素表現出極大的專注:人才,執行流程,技術等,並建立明確的目標。而這種強大的執行力的來源,卻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所謂“公司文化”的東西。
在我曾接觸過的公司中最能體現這種執行力的,在我看來當屬Mercury Interactive***於2006年被惠普以45億美元收購***。Mercury對產品表現出孜孜不倦的執著。雖然公司牆上沒有什麼“核心價值”的標語,但走進公司,你就能感覺到一種這種核心價值的強大存在。銷售主管Jay Larson曾說,“我們這的銷售人員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乾的好的,一種就是新來的。”
一次晚間電話訪談中,Mercury的CEO Amnon Landan被問及特拉維夫市的暴力事件是否會影響Mercury研發部門的工作。Landan表示,“當時特拉維夫有被導彈襲擊的危險,我們也及時實行了轉移,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Mercury員工人數最多曾超過三千人,整個公司就像海豹突擊隊一樣運轉。
“基於業績”的公司文化,是而且僅可能是以軍事化的高標準執行力以及這樣的員工為基礎的。要想在創業的持久戰中獲得勝利,必須認清明辨這三種風險的來源,然後調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克服它們。
***via pand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