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技擊中的勁
孫式太極拳走出的勁意是陰陽互濟的太極勁,其外形要極盡鬆柔連順之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關於勁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發揮神氣的作用,與太虛同體,以歷代有文字記載的人物而言,則以孫祿堂先生的造詣最高。相關例子見前面一些短文的介紹。
以我習拳的體會,勁是神氣、動力架構、筋骨及肌肉形態、技巧、作用時機的綜合效應。所以提高勁力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
勁的根本是神氣,但這個神氣與單純站樁、打坐的神氣不同,這個神氣要將動力架構、筋骨及肌肉形態、技巧、作用時機等統統融化進來,於是其勁感而遂通、變化無窮,生生不已。這是孫氏拳所培育技擊中的勁的特點之一。
有一次我去拜訪劉子明先生,趕巧他在看電視裡拳擊比賽,具體誰對誰,記不清了,只記得一個黑人對一個白人,都是大塊頭。我問劉先生他們打得怎麼樣?
劉先生說***大意是***:“他們出拳的速度和步子還可以,但是勁都侷限在拳頭上,手臂上沒有威勢。真正格鬥就不行了。”
我問劉子明先生:“什麼是手臂上的威勢?”
劉子明先生說***大意是***:“把身上練成了這種大塊頭就出不來威勢啦。當年齊公博兩個胳膊並不粗壯,大小臂粗細差不多,象根擀麵杖一樣,但是碰不得,不要說打上你,只要蹭上你,就讓你痛入骨髓,直入心臟,你立即就癱軟了。”
當時對這個說法有點不解。後來遇見支一峰師兄,得以體會。由此可知孫氏拳鍛煉出來的筋骨及肌肉形態與西方拳擊鍛煉出來的筋骨及肌肉形態不同。因此,勁的效果不同。
所以,當年江蘇省國術館不開搏擊***拳擊***課自有其道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武術都差不多,傳統武術不同的流派,在勁上差異甚大。即使都是形意拳,由於不同傳承,在勁上幾成天壤。金警鐘就記載天津某形意八卦的著名大派的傳人,在行拳時咚咚跺腳,呼哧帶踹,盡是拙力。但卻被其今天的某些傳人美化為勁力霸道強悍。所以不要張嘴傳統武術如何,閉嘴傳統武術如何,這種說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不正確的,傳統武術之間的差異甚大,一些不同傳承之間的差異,甚至大於與現代競技武術的差異。在勁上更是如此。
勁,在武術發展史中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躍進。明朝唐順之、俞大猷、戚繼光時期,對勁的認識還僅僅處於剛柔分用這種籠統模糊的階段,認識還不深入。直到18世紀清朝中期,對勁的認識與實踐才發生第一次躍進,直到20世紀初,由孫祿堂先生把勁進一步提煉為內勁,完成對勁的認識的再一次躍進,使中國武術的發展達到其巔峰。相關論述見《中國武學之道》第一章。遺憾的是自此以後,我們對勁的認識並沒有進一步深入,而是出現了退化。
勁不僅體現在技擊過程的相互作用中,即使是盤架子,也能體現出勁的差異。甚至同一種拳,同一個老師教的弟子之間都能明顯的體現出在勁上的差異。比如,在當今練孫氏太極拳的人中,這種差異就很凸顯,練習者們多是照葫蘆畫瓢,大致動作軌跡看似差不多,但在勁上則是南轅北轍。有些人行拳不知動作要隨著內在的氣勢走,而是按照頭腦中的動作指令的節奏走,結果其勁與長拳甚至與廣播操無異。所以,修為勁不僅外形要準確,對內在機勢的體驗更為重要。因此修為勁是極有考究的事,豈是粗率者們久練就能體會其間的。
練孫式太極拳的技擊四要點
1. 發力模式的訓練
發力訓練即是訓練各種勁力的合理發揮運用,一次發力中往往暗含多種勁道的變化***孫式太極拳可包含堋、履、擠、按、採、挒、肘、靠、沾、粘、隨、化、開、合、鬆、沉、截、驚、引、擰、裹、鑽、翻、伸、縮、領、虛、託、推、揉、勾、掛、彈、抖、摧等數十種勁力***。發力訓練需經過空練發力、接觸性發力及運動中發力三個階段。
空練發力主要體會發力時對自身整體平衡的控制及力的起落點變化。接觸性發力是由空練過渡到擊打實物,體會發力時的相應變化。
待到運動發力階段,則訓練如何在對方不斷運動變化中仍能高速度、高密度地進行適應性發力。
陳氏孫式太極拳的發力訓練有其自身獨到之處,稱為太極纏絲勁或者螺旋纏絲。
陳鑫雲:“孫式太極拳,纏法也。渾身具是纏勁,其勁皆發於心,內入骨縫,外達於膚。其運轉方法可分為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裡纏、外纏、大小纏等。”可見陳氏孫式太極拳對纏絲勁的重視程度。
通過陳氏孫式太極拳纏絲功的訓練,可以產生八面螺旋的整體效果,在纏絲中帶出上述所有數十種勁力。這中訓練手段效率很高,是陳氏孫式太極拳的精華所在。
2. 接觸點控制的訓練
在孫式太極拳技擊理論當中對接觸點的控制是其核心內容。雖然在某些孫式太極拳“大師”那裡有一種“凌空勁”的說法,但在實戰當中從未遇到過這種“隔空擊人”的應用。所以我們仍然認為技擊首先要有接觸點。
孫式太極拳的戰術思想是打化合一、攻防一體,“何處粘點何處擊”。主張通過第一點的接觸來達到人揹我順,力爭在與對方第一接觸點上去控制對方,這種控制對於高水平的技擊來說,往往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因此在孫式太極拳的實戰訓練環節當中,這一部分的訓練是重點。只有接觸點控制方面佔了上風,才能真正做到孫式太極拳的“學以致用”。
同時接觸點的控制,也是孫式太極拳“四兩撥千斤”,“以靜制動”,“以慢打快”,“後發先至”等高階戰術思想的實現基礎。
因為倆人對決,無論雙方絕對速度如何,要制服對方首先就要有一個接觸點。通過第一接觸點能夠控制對方,當然也就可以做到以靜制動,以慢打快了。否則上述概念無從談起。
當然別的拳法對於實戰的戰術有不同的觀點,本文只述及孫式太極拳關於技擊的戰術指導思想。我們承認通過別的途徑也可以達到同樣的訓練效果,在這裡就不詳細加以論述了。
3. 互動訓練
在孫式太極拳的實戰當中,有一些素養對於戰勝對方尤為重要。這些素養包括條件反射、速度感、空間距離感、角度的變換、時間差等等。
空間距離感、角度的變換、時間差等等
由於實戰時情況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演變模式,另外實戰當中的速度距離等因素是無法量化的,也來不及做精確地分析。因此需要在平常訓練當中積累大量這些素養相關的經驗,在實戰當中才能把握分寸和火候,從而有所作為。
這些實戰的素養亦無法通過單獨的盤架樁功獲得,必須通過與陪練者一起進行互動的訓練,才能獲得。
孫式太極拳當中有一系列分階段的訓練方式,從最基本的大堋大捋開始,到沾手、分手、合手、接手,最後是亂採花,以及接近實戰的散手訓練。這些訓練方式,要求陪練者也具有相當的實戰經驗和技戰術水準。通常是由教師來親自帶著學生一起練習。
4. 綜合訓練:陰陽轉換,引進落空,沾粘接隨的戰術訓練
有了前面各環節的基礎後,便可進入綜合體現拳學素養的實戰應用階段。體會實戰中各種速度的變化、肢體運物的軌跡、攻擊角度及“時間差”。等等,逐步做到傳統武學在實戰中講求的“得機得勢”,“人揹我順”。
孫式太極拳的實戰思想,反對硬碰硬的打法,強調隨曲就伸,隨勢打勢,引進落空,借力打力。這些戰術思想非常巧妙,是孫式太極拳前輩在多年實戰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極高明的技術,其難度非常之高,因而也需要通過大量的綜合實戰演練方能逐漸掌握。
由於實戰時情況瞬息萬變,因此孫式太極拳的實戰不能拘泥於固定招式。平時套路盤架乃至推手訓練遵循的都是一定的模式,而在實戰當中有意地採用固定的招式手法都難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從而容易落敗。
只有遵循孫式太極拳陰陽轉換的原理,從有意而為過渡到無形無意,隨勢打勢,才能發揮所學。
孫式太極拳實戰的高手,他們可以把孫式太極拳的素養融會貫通到日常生活當中。往往行走坐臥皆能順勢成招,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此所謂“無處不太極”。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動作,如吸菸、敲擊鍵盤、抬腳走路等等,皆可信手拈來變成極其厲害的殺招。孫式太極拳素養達到如此水平者,可以稱之為“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