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創,陳式太極拳將陰陽、動靜、正反、有無、形神等對立統一的哲理和宗教、哲學、倫理、醫學、武學、藝術等精神資源融入武術之中,集技擊、強體、健身、益智和修性為一體,是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優秀拳種,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的特點。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人練習陳式太極拳,想要練好就要掌握陳式太極拳內功技擊法的特點。

  內功技擊法的特點一、頂勁虛領起,氣沉丹田,周身放鬆

  頂勁領起則精神百倍,氣沉丹田,周身放鬆,避免橫氣填胸,使身軀放長產生彈性成為棚勁。整套拳掤勁不能失,失則犯偏。

  內功技擊法的特點二、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

  古語講:“人正不怕鬼敲門。”身正則不致身體偏斜,已經為人所識,若偏斜即無法運用粘連隨的技擊方法。

  內功技擊法的特點三、神氣內隱、忽隱忽視、剛柔相濟

  神氣內隱則柔,外顯則剛,剛柔變換,忽隱忽現,便於交手間勁。

  方圓相生、奇正變化、陰陽換勁、內氣圓活

  對方觸及已何處,何處即成圈,何處出勁何處即成方,勁由內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內氣充沛,運用圓活自如。

  內功技擊法的特點四、虛實兼到、上下相隨

  虛實兼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真真假假,人已相參,上下相隨。兩手分虛實,兩定也要分虛實,陰陽變化,虛實也跟著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內功技擊法的特點五、開合相宜、呼吸順遂、周身配合

  “以腰為軸,節節貿穿,引動內氣,呼吸以逆腹式呼吸為主,呼吸與所作配合順遂。”外形在內氣的催動下,一動則全身動,靜則全身靜,動靜開合,起落旋轉。當開時則開,合時則合,形、氣、身相結合,做到開合相宜,周身配合。

  陳式太極拳的優點

  1.身心合修

  外功以發達肉體為主旨,蓋深信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也。

  靜坐功以修養精神為主旨,則謂精神充實足以改造身體也。分而言之,固各有其是:合而言之,則亦各有所偏。

  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大家對中國的傳統武術進行修煉。

  昔達摩大師傳易筋、洗髓二經,內家拳主先身後心,皆足證養生之道貴乎身心兼修!陳式太極拳一入手,即從身心兩方同時進行,故謂之身心合修。

  2.動作緩和

  劇烈運動見效雖速,然其流弊亦不勝言。陳式太極拳一切動作,以柔緩隨和為主,明足以舒展筋骨.暗足以調和氣血,即合修養精神而言,亦最合於體育原則。

  3.姿勢平順

  陳式太極拳以立身中正安舒、運勁無過不及為其重要原則之一,故一切姿勢悉任自然。自然者,平穩和順之謂也,與劇烈派拳術以險奇為勝者迥然不相同。

  4.發達自然

  人體各部之發達,生理上均有一定程式。劇烈運動不合生理程式,最易發生流弊。

  陳式太極拳行功之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於肢體任何部分皆無偏重之虞,故在生理作用上有補助之功,無妨害之弊,蓋即所謂順其自然之性也。

  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在過去被叫做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也是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

  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創造了粘隨不脫,蓄髮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

  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

  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迴圈,為刺槍術開闢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

  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