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十六宜

  養生十六宜,是我國民間流傳的一套養生方法,源於古代“修崑崙法五宜”、“祛病延年一十六句之述”及“左洞真經按摩導引訣”等古人的養生著述。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1,發宜常梳:

  用木梳每日梳頭3—5遍,每遍60次左右。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從前到後按搓頭部。經常梳頭,可以刺激頭部經絡,活血健身。

  中醫養生2,面宜常擦:

  面部血管神經豐富,且人的內臟皆開竅於面部,經常搓擦相當於經常按摩內臟,不僅起到活血,消除疲勞的作用,還有面部美容作用。

  中醫養生3,目宜常運:

  閉目,眼球自左向右轉動9次,再反向轉動9次,然後閉目片刻,睜開眼睛,吸氣凝神。每日做幾次,可清肝明目。

  中醫養生4,耳宜常彈:

  兩手掌搓熱後用掌心掩耳,用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後讓食指著力下滑彈擊枕部,使耳能聽到鼓鳴的聲響。向下彈響十次,然後突然張口。可預防耳聾,增強記憶。

  中醫養生5,舌宜抵顎:

  經常用舌尖輕輕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輕輕地舔上顎。舌輕抵上顎又稱搭鵲橋,意在使任督兩脈相通,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中醫養生6,齒宜常叩:

  叩齒即上、下排牙輕輕咬合,每次輕叩牙齒36次,先叩大牙,再叩門齒。可刺激牙周血液環,經常行之,可使牙齒堅固至老不掉。

  中醫養生7,津宜常咽:

  津指唾液,唾液中含多種酶,參與體內的各種代謝。每日舌攪上下顎,鼓嗽漱津,待津液滿口時,分三次嚥下,能起到滋陰益氣的作用。

  中醫養生8,濁氣常呵:

  閉口,用鼻深吸氣,鼓胸腹,待感到氣滿時,抬頭張口,呵出濁氣,每天數次。體內濁氣要慢慢撥出。有清理濁氣、補益臟腑的作用。

  中醫養生9,背宜常暖: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背部保暖,背主一身之陽氣,是督脈所在處,常暖可使陽氣執行並暢達全身經脈,起防病治病作用,可採用按摩、晒太陽等方法。

  中醫養生10,胸宜常護:

  胸為心、肺所在的部位,經常按摩,可寬胸理氣。胸需特別保護,以防外邪侵襲。

  中醫養生11,腹宜常摩: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經常按摩腹部,可增強胃腸功能,促進消化,治療便祕。

  中醫養生12,肢體宜常搖:

  做腰椎環轉運動,四肢經常活動,平僅鍛鍊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

  中醫養生13,足心宜常擦:

  以右手心***勞宮穴***擦左足心***湧泉穴***,可以交通心腎,使水火相濟,心腎相交,能防治失眠、多夢。

  中醫養生14,面板宜常幹浴:

  將2手掌相互搓熱後摩擦全身面板,即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

  中醫養生15,大小便宜閉口勿言:

  古代養生家主張大小便時要閉口,咬緊牙關,用心排便,不講話。功效大小便時緊閉口齒,可使精氣不隨大小便外洩,有補腎、健齒的作用。

  中醫養生16,穀道宜常提:

  深吸一口氣,同時有意識地上提肛門及會陰部,保持5秒鐘左右後,再緩慢呼氣放鬆肛門,同時內收小腹,以助濁氣排出,反覆做10次。每天可進行數遍。可促進肛門周圍的血液迴圈,可防治痔瘡、肛裂等疾病。囊宜常兜,以兩手緊兜外腎,閉口調息。經常為之,可固腎強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