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開始失敗後來堅持成功的事例
創業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毅力,因為是不可能一下就成功的,必須要有足夠的準備去面對創業路上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真正走向成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5月27日摘,一個農民,初中只讀了兩年,家裡就沒錢繼續供他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三畝薄田。在他19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還有一位癱瘓在床的祖母。
八十年代,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窪挖成池塘,想養魚。但鄉里的幹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只能種莊稼,他只好有把水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的眼裡,他是一個想發財但有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5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洪水後,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光。5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對一個只靠三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數字。他的母親手不了這個刺激,竟然憂鬱而死。
他後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35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即使是離異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為他只有一間土屋,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後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農村是沒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還想搏一搏,就四處借錢買一輛受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衝入一條河裡。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機,被人撈起來,已經支離破碎,他只能拆開它,當作廢鐵賣。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
但是後來他卻成了我所在的這個城市裡的一家公司的老總,手中有兩億元的資產。現在,許多人都知道他苦難的過去和富有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許多媒體採訪過他,許多報告文學描述過他。但我只記得這樣一個情節--
記者問他:"在苦難的日子裡,你憑什麼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縮?"
他坐在寬大豪華的老闆臺後面,喝完了手裡的一杯水。然後,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裡,反問記者:"如果我鬆手,這隻杯子會怎樣?"
記者說:"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們試試看。"他說。
他手一鬆,杯子掉到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音,但並沒有破碎,而是完好無損。他說:"即使有10個人在場,他們都會認為這隻杯子必碎無疑。但是,這隻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鋼製作的。"
篇2:
畢業後,很多人會選擇自主創業,但空有一番激情和幹勁,難免會走一些彎路,本文的主人公陳軍就是這樣一個畢業生。第一次創業完全是憑了一時興起,沒做好準備,就盲目選擇專案,因而很快以收場,;第二次創業前,他先做了規劃,然後在實踐中掌握技術,還研究了市場行情,這次他了。通過他的創業故事,也許可 以給大家一些啟示。
就是再堅持一秒鐘
像大多數人一樣,畢業後,陳軍沒有回老家,留在了太原,迫於經濟方面的,他只能先找一份工作,枯燥乏味、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使他感到很難受,這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樣,總覺得沒文化的人都能勝任他的工作,那時每天都會感到很鬱悶,在工作了兩個多月後,他就把自己炒了"魷魚"。"我到底想要做什麼"是他那時候一直思考的問題,回家住了一個多月後,他決定開始自己創業,開一家特色鮮花店。的很明確,不反對也不支援,啟動資金是他面臨的最大問題,只好找親戚,在"添油加醋"地描繪自己創業藍圖後,他的叔叔答應提供資金,"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我很幼稚,由於盲目決定,自己又不懂得這一行,錢沒有賺到不說,把叔叔的錢也賠進去了,雖然家人都沒有埋怨我,但是這一回的對我打擊很大,、心都被我拋到“爪窪國”了,那時的我,可以說是一蹶不振,很消沉。"後來他從書店買回了一些創業方面的書,針對自己的情況,制定了一個大致的創業規劃。說到以前創業的,陳軍顯得很激動。
"我是學機械專業的,根據規劃,我將先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這一次我選擇去了北京的一家機械公司,剛開始,我很不適應,從最基層幹起不說,工資也少得可憐,記得有人說過一句話,有時候再堅持一秒鐘就能挺住,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挺過來的,為了我的創業夢,我下了不少工夫,別人下班後,我還要看圖紙。一年多的裡,我基本上自動了休息。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順利成為了技術員,然後是單位的年輕技術骨幹,工資也隨著翻了三倍,在掌握了這些技術後,我毫不猶豫地提出了辭職。回到太原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創業,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後,結合我在北京掌握的技術,研究了太原小機械市場的需求和走勢後,就開了一家專營小機械的公司,現在效益還不錯。"陳軍一口氣講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篇3:
“嘗試多個行業,但始終沒有放棄太陽能產業。”從輸得一敗塗地,到公司營業額連年保持50%的高增長,直到向2000萬美元衝刺,這一切讓28歲的永春小夥子陳光炎深信,自己砍掉不良的創業專案是對的。陳光炎一路的堅守,相信會給青年創業者不少啟示。
從業務員起步尋找創業點子
“今年的營業額可以做到2000萬美元。”還不到年中,任務就已完成一半,這讓陳光炎滿懷信心。辦廠才三年,後兩年的營業額和稅收卻都保持50%的增長。陳光炎告訴記者,之所以有現在的小小成就,關鍵還在於自己鎖定太陽能產業這個目標始終不動搖。
大學畢業那年,陳光炎進入泉州一家太陽能企業做業務員,靜心搞了十幾天的“清潔工”,才得到與客戶接觸的機會。做了一年,由於企業內部一些因素,他也不得不辭職。
“明白了電子商務賺錢快,認識了太陽能這個產業。”陳光炎明確了方向,“以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平臺為載體,以太陽能產品為主要經營範圍,發展對外貿易大有可為。”
縮短創業戰線企業重獲生機
從太陽能企業辭職後,陳光炎嘗試過快遞、貨代、零售業等多個行業。“想法很多,但太陽能這個行業一直沒有放棄。”陳光炎如是說。最後他選擇從外貿做起,在權威商務網站開始了對太陽能燈具產品的全面推銷,甚至一度推出自行設計的集益太陽能商務網。
讓陳光炎始料不及的是,商務網站一推出,給他帶來新的商機。一些國外的業務合作伙伴開始請他建網站,“一個網站建設費用高達數千美元”。依靠做太陽能電子商務,他賺到“第一桶金”。
此外,他還配套編輯出版內部刊物,緊接著他不僅註冊了自己的外貿公司,還與別人合股辦起了太陽能產品加工廠,攤子越鋪越大。
“到了2005年下半年,支撐不下去了,一年虧了50多萬元。”分析原因,陳光炎覺得是自己把戰線拉得太長,手中的多個平臺純粹是在“燒錢”。
砍掉不良專案,堅持做自己最熟悉的外貿業務,陳光炎才慢慢地“緩過氣”。
放棄眼前利益贏得回頭客戶
如今,1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已經不夠用。“當初辦廠是逼出來的,回頭看,還是‘誠信’兩個字讓自己一路支撐下來。”陳光炎告訴記者。
2006年,他接了一筆20多萬元的外貿訂單,可是由於模具開發成本就高達10多萬元,一些工廠考慮到這種產品的後續訂單可能不足,不願意冒險接單生產。最後,他只得自己搞起了加工。正是這一次大膽的冒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陳光炎告訴記者,對這個行業的堅持和對客戶的高度負責,讓自己贏得越來越多的客戶。眼下又有美國的一些客戶找上門來,帶著技術和資金合作,要投資一個上億元的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