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形成的原因
動脈瘤是由於動脈管壁薄弱而發生的一種永久性腫脹疾病。動脈瘤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但發生動脈瘤最常見及最麻煩的地方,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動脈瘤的相關知識。
1、動脈壁有三層組織,動脈的支撐力量是由中間肌肉層所提供的,而這層組織可能有先天性的缺陷。受影響的動脈中的正常血壓會造成一種氣球似的腫大,這種腫大叫做囊形動脈瘤。由於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動脈瘤幾乎總是發生在腦基部的動脈中,由於其形狀以及由於幾個動脈瘤常會聚生在一起,所以它們又被稱之為“漿果”動脈瘤。
2、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發炎,都會使動脈壁變得薄弱。大多數的動脈發炎是由諸如結節性多動脈炎,或細菌性心內膜炎***見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疾病所造成。
3、部分動脈壁肌肉中層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而緩慢惡化。由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動脈瘤很可能是一種香腸形的腫大,這種動脈瘤叫做梭形動脈瘤,它會沿著動脈的一小段發展出來。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
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然而,動脈中的血壓增高,會使動脈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擴張。它甚至會脹破動脈壁的組織層,迫使血液進入組織層裡去。這種疾病叫做夾層脈瘤。
動脈瘤的治療方法
一、治療
1.手術應在側支迴圈充分建立***一般在動脈瘤出現3~6個月***後進行。如有動脈移植的條件,手術時間可適當提前。
2.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緊急或儘早施行手術:①動脈瘤破裂或迅速增大有破裂傾向者;②瘤體遠端的肢體或腦組織出現嚴重的缺血而影響肢體的存活或因腦部損害危及生命時;③動脈瘤感染;④嚴重壓迫鄰近組織器官時;⑤有夾層動脈瘤形成時。
3.手術方法 ①動脈瘤切除、動脈對端吻合或血管移植術。頸動脈瘤術前行Matas試驗,手術採用低溫麻醉,儘量縮短阻斷血流時間,或用暫時性內、外轉流,以維持腦組織的血液灌注。 ②動脈瘤腔內修補術。適於假性動脈瘤或動脈瘤與鄰近神經、血管緊密粘連者。 ③動脈瘤切線切除、動脈修補術。適於囊狀膨出的動脈瘤。 ④動脈瘤包囊術。適於動脈瘤無法切除或患者不能耐受切除者。 ⑤動脈瘤近、遠端動脈結紮、自體靜脈解剖位旁路移植、瘤腔引流術。適於感染性動脈瘤。
二、術前準備
1.促進側支迴圈形成,可用以下方法: ***1***壓迫動脈瘤的近端動脈,每日數次,每次壓迫時間由2~5min漸增至30min,如無自覺症狀且肢體血運正常,則證明已有充分的側支迴圈形成。 ***2***交感神經節阻滯術,上肢作星狀神經節阻滯術,下肢作腰交感神經節阻滯術。 ***3***患肢適當應用按摩、超短波和熱敷。
2.創傷性動脈瘤,於手術前1d給予抗生素,有異物存留者,術前、術後均需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3000U。 3.配血400~1500ml備用。 4.準備可供移植的血管。
三、術中注意點
1.先顯露動脈近側端,並備有止血帶,以便控制出血。
2.儘可能保留側支迴圈,以減少術後肢體壞死的機會。
3.動脈斷端需雙重結紮後再縫扎1次,止血須徹底;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防止術後感染,以免導致繼發性大出血。
四、術後處理
1.除注意全身情況外,每日應檢查患肢迴圈情況,詳細紀錄,至患肢迴圈保持良好時為止。
2.如有迴圈不良現象,按下述方法處理:①將肢體放在心臟平面以下15cm,如有浮腫,可每日短時間抬高患肢***約30°***數次。②消除一切可能引起血管痙攣的因素,如疼痛、精神緊張、吸菸、受涼等。③動脈瘤,尤其是腹主動脈瘤,術後出現肢體缺血,常見原因為下肢動脈血栓栓塞***垃圾腳***,應儘早行Fogarty導管取栓及溶栓治療。
3.出院前應複查肢體迴圈情況,注意有無缺血癥狀。
五、護理
1.同一般外科護理常規。
2.注意患肢血液迴圈。
3.床旁備有止血帶,隨時注意繼發性出血的可能。
4.定時測皮溫和脈搏。
相關閱讀:
動脈瘤的症狀與體徵
症狀與增大的主動脈對鄰近組織的壓力或侵蝕有關.如疼痛,特別是背部,動脈瘤接觸脊柱或胸廓;咳嗽,哮喘或因氣管或支氣管壓迫或受侵蝕而咯血;因食道受壓迫而吞嚥困難,左喉返神經受壓迫而聲音嘶啞.Horner綜合徵,氣管牽拉,異位以及異常的胸壁搏動亦可為胸主動脈瘤的體徵.但胸主動脈可能很大而保持無症狀,與AAA相同.
主動脈根部的梅毒性動脈瘤的常見結果為主動脈關閉不全和冠狀動脈口的炎症性狹窄,動脈瘤壁鈣化常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