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繪畫欣賞課的教學方法

    摘 要:繪畫藝術鑑賞教育是將受教育者帶入繪畫這一特殊視覺領域,使他們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繪畫作品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訓練對視覺藝術語言的領悟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力,進而育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繪畫藝術 鑑賞教育 美術教育
  
   每一個視覺健全的人都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從個人的角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但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鑑賞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鑑賞是一種後天專門訓練所獲得的能力。因此,鑑賞高於欣賞。初中美術欣賞主要通過欣賞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不是掌握多少美術史論和多少美術技法理論,其根本目的是學會用一種美好的心態面對社會、面對未來。教育的任務不僅是用知識來充實學生的頭腦,而且要發展他們的智力和才能,教學應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助於人的高尚品德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長期以來,學校美術的評價只是單純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評價,忽視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繪畫藝術教育中,我認為應將繪畫欣賞作為其基本內容,單純靠學校每週一、二節課的課堂教學來訓練來練就繪畫賦形表現能力,無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養繪畫欣賞能力無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學校教育可以實施見效的。這在西方許多國家都曾達到驗證。
   但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呢?我認為應該按以下四步來進行:
   第一步:簡單描述:
   新美術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概念,其目的是強調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美術活動來體驗和感受活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和價值觀念。美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象來感悟美術作品,這種活動更需要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感的體驗。
   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品為主的,它通常表現藝術家某種思想和觀念,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領域。
   學生由於生活閱歷、審美經驗、知識修養的不足,能對美術作品積極主動地欣賞是比較困難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
   因此,在欣賞的開始,應先拋開含義、價值判斷、背景等因素,只讓學生指明畫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語言表達直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對變形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對抽象作品,可指出畫面存在哪些形狀、色彩、結構等,使學生注意到應該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很重要。因為人們在看畫時,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而忽略其他細節。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將感性立即轉化為理性分析。我們要解決的不再是作品給你什麼感受,而是畫家是如何使你產生這樣感受的。這就是需要從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形式感來分析,來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肌理、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係等。這是鑑賞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如夏加爾的《舉杯.雙重自畫像》,學生通常能感受到畫面中的快樂氣氛,通過教師誘導和提示,學生會發現原來這種氛圍是畫家刻意營造的,夏加爾所追求的單純的形、色、人物動態都體現了天真和童趣,歡樂和喜悅的氣氛來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壓縮的風景和高舉的酒杯也起了很強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規律,體驗和品鑑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淺到深,由點到面,由形象到風格。分析時切忌繁瑣和硬性解剖,破壞作品的整體生命。
   第三步:意蘊解釋
   意蘊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無限延伸因素。意蘊解釋是繪畫鑑賞的最深層次,從外在層面到內在層面的探討。對超越畫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問底,當然,我們不能只中循跡而求。
   意蘊解釋的成敗關係到能否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由於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蘊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蘊在可喻不可喻之間,有時教師很難將超越作品的意蘊揭示出來。加之學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體驗,如明代沈顥所言:"看畫以林泉之心則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卑",要很好地領悟和體會作品意蘊,這就需要教育來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浸潤和彌散。
   仍以《舉杯.雙重自畫像》為例,通過對作品背景的介紹,讓學生知道,這幅畫表現的是夏加爾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畫在妻子的脖子上,高舉起酒杯,以慶祝他們生活的幸福.和諧與快樂。再通過對個性、思想、藝術觀的介紹,學生就能夠理解畫家為什麼會畫出這樣的人物動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而領會畫家的意圖,分享畫家的喜悅之情,欣賞他富有兒童般幻想的藝術魅力。
   第四步: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判斷,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複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採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教師應儘量收集各種意見,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我們都知道了學校的美術教育並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作為素質教育的繪畫藝術鑑賞教育,也並不是培養專職鑑賞家。我們的目的是通過美育,培養大眾對美術文化的理解力,學會欣賞周圍生活中的一切視覺形式,進而使審美接受不單是視覺接受,也不只是大腦接受,而是整個身心的接受。
  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觀念需要進一步更新教學評價觀,從而更好地加強教學的實效性和促進教育功能延伸的職能性,以物之美,開啟心靈之美。我們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思路,把自己培養成既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能懂得鑑賞美和創造美的高素質的美術教師。同時,在教學中也要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為已任,使學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滲透到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