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的職稱論文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成為了當今的潮流,因此擔任數學的工作者也越來越受他人的關注。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小學數學教學初探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它的基本出發點在於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體驗成功快樂,激發學習熱情;堅持課堂結構高效化;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動手實踐,啟用思維;善於以學生解題之錯作為探究錯因之源;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關鍵詞:小學 數學教學 探討
小學數學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它的基本出發點在於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研究面臨的問題,正確判斷、推理出準確結論,這種心理品質是構成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重要方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體驗成功快樂,激發學習熱情
成功感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高層次的追求。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為使學生獲得成功,我們應以創設成功機會為核心組織教學,採取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方法,將教學目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由不同型別的學生來回答,努力使所有學生都能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每個目標層次上做到快速反饋,評價激勵,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形成樂學的氛圍。對於差生,我們更應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口算題做得好或是書寫認真,都要及時予以表揚、肯定。另外,總複習期間,通過開展“三自”活動:自訂一本數學改錯本,自辦一期數學小報,自出一份期末試卷,並進行交流、評比,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以不斷的成功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堅持課堂結構高效化
現代教學論認為:應變“教”的課堂結構為“學”的課堂結構,變課堂為學堂。據報載,美國中小學校的許多教師每節課只講10分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問、消化,教師引導、釋疑、解惑。無獨有偶,國內已有很多學校要求教師一節課最多隻講15分鐘,其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教學效果也很不錯。不同的課型有各自的基本結構模式,同一課型的結構模式,也會因教學指導思想的不同、客觀教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課堂結構高效化並不一定是大容量、快節奏和高要求,一個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課堂結構,必須具備如下六個因素:構成一個“環環緊扣、層層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相適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程度;學生當堂練習的數量和質量;課堂資訊反饋暢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調節;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獨到的見解,獨特的發現和特別的做法,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例如在各年紀的應用題教學時,教師應儘量提倡學生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另外,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應儘量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純數學型的封閉式習題,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限制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代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習題,則可設計答案不唯一,不確定的題目,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動手實踐,啟用思維
思維來源於實踐,只有思維得到發展,能力才能提高。“讓學生在做中學”,就是要放開學生的雙手,讓學生自立參與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這樣學生的手、眼、腦等多種感官才能協同參與學習的過程。對這種學習活動方式,學生喜歡、樂意,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活潑,而且能啟用大腦的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一課後,讓學生回家測量家裡的客廳的長和寬,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最後算一算客廳裡鋪這樣的地磚需多少塊,如果每塊地磚29元,一共需要多少錢,這樣不但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拓寬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學生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達到了數學知識生活化,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善於以學生解題之錯作為探究錯因之源
學生在做題常常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善於以學生解題之錯作為探究錯因之源,引導學生糾正錯誤,認識錯源,以便暢通正確的思路,如在教完《比的基本性質》後,為了強化鞏固這一性質,教師出了這樣一道題:“3/8這個比的前項加上6,要使比值不變,它的後項要加上幾?”有的學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要加上6”。有的則答不上來。為了糾正錯誤,疏通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思索:***1***什麼是比的性質?***2***比的前項加上6等於9,就相當於把比的前項乘以幾?***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該乘以幾?這樣巧設提問,使學生不僅糾正了錯誤,而且找到了思維的落腳點,尋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
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絡,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
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比如說在進行減法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實物分發的實際操作,運用一些實際的機會。比如說在課間餐點的分發時,讓學生自己去分發並在分發過程中不間斷地進行詢問,這樣在分發的物品不斷減少的過程中他們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減法運算,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連減算式的運算順序。同時又讓學生比較出像5-1與5-1-1這樣兩個算式的區別,使學生明確了連減算式的計算方法,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且還可以把它運用於生活。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