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從大白菜生長哲學看企業發展邏輯

  “企業的發展,應與白菜的生長一樣,遵循市場環境的規律,該做大時做大,該做強時做強。”

  筆者住在臥牛城郊,在自家的院子裡種了幾壟白菜。藉著冀南的秋高氣爽,小白菜很快就長成了大白菜的樣子。“那葉子油綠油綠的,散開著,而且大得驚人。”由於受不住誘惑,就採下幾片白菜葉子煮著吃了。結果是超級難吃,苦中帶澀,簡直就是憶苦思甜菜。時間到了10月下旬的霜降節氣,白菜們就像接到了統一的指令,葉子開始一層層地收攏,圍著白菜心抱團,也就是包心。臨近立冬的時候,一層層的白菜葉嚴嚴實實保護著中間的白菜心。這個時候的白菜,如果你清炒著吃,那叫一個鮮,“百菜白菜鮮”,百菜不如白菜。

  道法自然拾取大自然的精華,就連白菜也不示弱。在霜凍來臨以前,趁著豔陽高照,白菜將葉子向外伸展發散,最大限度地吸收陽光和水分。我們還不知道白菜是怎樣將太陽光和水轉換為葡萄糖的,但可以想象,這時候的白菜一定是將盡量多的養分和能量臨時儲存在葉子裡。隨後,“履霜而知堅冰至”,在天氣轉冷之時,葉子們就快速收縮,並且全力進行葡萄糖加工,以便在寒冬來臨之前,完成所有能量的儲備。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藉著稍縱即逝的機遇,將盡量多的資源聚攏在自己的門下,向來是我國企業的長項。儘管也曾出現過德隆那樣捉襟見肘的窘迫,但是多數成功的企業都像秋天的白菜那樣,藉助良機才取得優勢市場地位。現在,全球的經濟冬天來臨,根據白菜的經驗,該是企業界調整步伐,消耗吸收葉子裡的能量並且最大限度製造葡萄糖的時候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做大還是做強,其實並不取決於企業的意志,而是決定於市場的環境。

  在市場每年以50%或者更高的速度成長、市場格局快速形成之時,企業的主題就是做大,就是跑馬圈地,佔領有利的地形並且建立戰略控制點保護自己的利潤池。一旦錯過這個機遇,機會視窗就會關閉,這時市場格局基本確定,企業繼續擴張的空間就會受到嚴重限制。而將圈地得來的資源整合好,也就是做強,就成為經濟收縮時期的企業戰略主題。

  一家鋼鐵企業在前5年市場快速成長期,選擇了做精、做專和做強,結果,業務規模始終徘徊在200萬噸左右,而其主要競爭對手已經是500萬至800萬噸的規模了。現在,經濟進入低迷時期,那些達到經濟規模的企業將會進行精耕細作式的運營整合,為下一輪的增長高峰強身健骨,而此時的這家企業雖然運作效率高,但是市場留給它的成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而且由於對供應商和客戶的議價能力過低,在低迷時期生存都成了問題。就像那些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過早收攏葉子的白菜,在嚴冬來臨前可能就是最早被淘汰的。

  這家鋼鐵企業的經歷表明,錯失發展機遇非常可惜,但是那些擴張有餘而收縮不足的企業,同樣也會在經濟的冬天裡夭折。就像霜降之前的大白菜,盡情地舒展著,享受著陽光雨露;其實,這時期它的葉子是苦澀的,內在的養分是稀薄的,生命也是很脆弱。就像許多憑藉著龐大消費市場和低價勞動力而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規模位居行業前茅,光環是有了,實則內功不足,一旦出口受阻、勞動力成本上升,就毫無招架之力。霜降一來,就該及時收縮,提升內力;否則,冬天一到,就晚了。

  大白菜的種植少說也有一千年的歷史了,適應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已經是其基因的一部分。而現代企業才剛剛出現三四百年,對於經濟規律的認識則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這次的金融風暴就像一場洪水,它會掃蕩農田,消滅劣等植物,但是隨著泥沙而下的還有補充土地營養的礦物質。

  洪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自然規律的漠視,以及由於恐慌而採取的懦弱舉動。經濟週期總是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但凡百年基業的成功企業,無不是歷經風吹浪打,在大浪淘沙之後才脫穎而出的。

  企業的發展,應與白菜的生長一樣,遵循市場環境的規律,該做大時做大,該做強時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