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淺述論文
語文教育教學的科學化取代以往的程式化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必然結果。為使語文教學的質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就不能保持教學方法的一成不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21世紀,我國的教育模式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此文重點對語文教育教學在新形勢下如何進行改革與創新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77-02
前言
早在上個世紀末,國家教委就明確地把素質教育定義為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是《教育法》所規定的我國教育的方針大計,立足於社會發展的長遠需要,是一種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習主動性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說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的智力素質得到發展,也要求發展其非智力素質。傳統的語文教育模式,更多地將精力投入到已知的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於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價值觀念的確立卻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在當前的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下,語文教育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
總體來說,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轉變語文教育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所關注的是受教育者的素養與品質的提高,重視對受教育者自身潛力的開發,並最終達到使受教育者實現全面發展和身心和諧的目標。對於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來說,教育更多地體現為知識的單一方向灌輸,而素質教育則體現為互動與交流,對受教育者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在教育行為中更加主動。人的大腦不是一個簡單的容器,把知識裝進去就完成了教育,而是需要經過一個極為複雜的認知與實踐過程之後,才能做到消化吸收,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應該是這個活動中的主體,為達到最為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就應該最大程度地尊重和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從而對知識進行主動的獲取與實踐創造,基於以上需要,就尤其應該重視對受教育者情商的培養。所謂“情商”就是指一個生命個體管理與接收他人的情感或情緒,並利用和認識這些資訊來對自身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指導的能力。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情商能夠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在社會實踐中,情商對人的成功與失敗的影響,甚至已經超越了智商。對於教育教學來說,學生健康的情商就是其吸取知識、技能的最大內在的驅動力。為實現有效的情商培養教育模式,應該建立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之間在教育活動中的夥伴關係,創造寬鬆、平等和民主的氛圍,有利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結合社會進行實踐性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社會或家庭的服務活動中,培養對社會的認知、良好的社會行為與社會情感以及優秀品格。引導學生對獲取的社會體驗進行良性的、積極的思考,促進學生自身的健康價值觀和社會觀的成熟。
2.改革創新語文教育教學方法
2.1確立語文教學的全面性目標
所謂的教學目標,就是指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預先制定的將要達到的效果。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如進行一篇課文的學習後,都會具體地提出需要掌握課文中哪幾個詞語的正確讀音、如何運用或是寫作特點與人物特徵等要求。但是很明顯,以上目標都僅僅是知識性的,不能對學生的心智提高有所助益。而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不但要求知識的培養,也需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品質和社會品質的培養。當前社會環境日漸複雜,更加需要樹立合作、共贏的健康社會心理,使個人的個性發展與社會更加協調。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個人審美水平的培養,這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一部分課文或文學作品的教學,都離不開對詞句、語法的刻板式教育,而對於其中所具備的人文、自然和藝術等層面的美學意義卻不能使學生做到更深層次的審美,在今後的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更加側重於對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判斷的引導和培養。總之,在今天的語文教育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具體的知識和技術的灌輸,也要重視對社會品質、心理素質等發展性目標的培養。
2.2增強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下,語文教育教學也需要更加的靈活多變,要不斷探索教學的規律性,也要深入地研究教學方法的創新,在教學目標中,可以制定固定的標準,但更應該重視教與學之間的多變性,根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不同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以固定的目標作為教育方式調整的準則,以教育方式的調整為教育目標的實現而服務。不同的課文或文體如小說、散文或詩歌等,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於篇幅大、內容多的文章,可以找出文中的核心詞語,用提綱來列出文中的主體思路,用好階梯式分析的方法,對於含意深刻,讀之難懂的文章可根據其中的主要概念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認識,再與文中進行對照,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研讀興趣而主動向文中去探索。
2.3提高語文教學的滲透性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教學習慣中,通常是做到了心中有書,也就是把知識千篇一律地直接講授灌輸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也就是對受教育者個體個性的存在不能足夠重視,而素質教育最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要把教材的優化建立在對學生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礎之上,要更加重視對學生自主能力的教育與培養。為實現以上目標,應該在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注意語文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受教育者心理結構的關係;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關係;教與學的關係。受教育者要系統掌握語文知識就需要依靠這一學科的邏輯系統與基本結構。所謂基本結構,就是這一學科知識體系的最簡約表述,掌握基本結構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對語文知識的接受和吸收。但是為了實現更好地做到讓學生掌握這一基本結構,就需要緊密地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相結合,將書本知識形態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進行適當的轉化。最重要的就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在進行閱讀或寫作教學時,讓教材服從於學生,教法更多地體現學法,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得到提升。
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教學的科學化取代以往的程式化教學,是素質教育改革要求下的必然結果。為使語文教學的質量得到保障和提高,就不能保持教學方法的一成不變,當前新時代新條件下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良好的發展前景一定能夠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高雅傑,郝春生,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03***135
[2]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10***08***:34
[3]崔巒,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 深化語文教學改革[J]甘肅科技,2011,21***3***:129―130
作者簡介:
鄭芳***1974.2-***,女,漢族,湖北十堰,現職稱:高階講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