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探討全文如下:

  當前社會資訊化發展迅速,市場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伴隨著激烈的人才競爭,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只有圍繞社會對於計算機人才的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和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日後的高職計算機教學當中,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優化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社會企業輸送更多的一專多能型應用人才。

  一、優化教學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改革首先就應當對當前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緊密圍繞當前的市場需求,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為出發點,提升學生個人實踐能力。教師也應當深入到企業當中去,考察當前企業應用主流軟體,針對企業需求在高校內開設一些當前市場熱門需求的專業和應用教學,譬如flash 動畫、網路推廣、微端推送等,這些教學內容實踐性都非常強,這樣也能夠直接關係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將高校知識教學和企業發展需求緊密聯絡,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二、完善實踐環節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計算機教學還應當注重計算機應用實踐性的學科特點,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來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教學實訓是當前各高職院校提升學生個人實踐能力的最重要環節。根絕學生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開展一些和當前企業工作實際密切相關的頂崗實習、校內實訓以及畢業設計等相關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在實踐當中感知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提升個人動手操作能力,完善自己的綜合素質。在實踐環節上高職院校應當增強校企合作,多為學生開闢出更多的實習途徑和機會,增加他們實踐環節的教學時間,讓他們在充足的實踐機會下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

  在以就業為導向下,要想更好地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對當前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在教學模式上不能一味地套用傳統那種你問我答的基本模式,改變傳統教學那種單向灌輸型的教學方法,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在互動當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建立更多的教學情境來讓學生感知計算機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應用當中提升自己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並最終提升個人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不僅僅可以借鑑兄弟學校在計算機教學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時更要放眼全球,西方發達國家在高職教育方面的創新也始終走在我們前面,我們更應當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在結合各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開闢出一條符合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新教學途徑。

  四、提升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教育應當以培養專業型應用人才為主,因此在高職計算機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就必須體現出專業性的特點。首先在評價體系上就應當體現出以應用為主,全面評價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日常的教學過程當中,注重引入一些當前各企業單位常用的專業軟體,讓學生熟練使用各種作業系統,同時還應當學會一定的資料程式設計能力。其次,在評價體系上還應當體現出創新性。學生只有全面掌握了計算機技術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需求,只有掌握了創新能力才能適應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只有掌握了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在當前激烈的人才競爭當中,創新能力無疑是各企業爭相追捧的“香餑餑”,因此創新能力也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必不可缺的內容之一。

  五、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計算機崗位就業指向性就要求計算機教學老師必須不斷自我提升,在教學理念上、教學方式上、教學策略上、教學知識結構掌握上都對高職計算機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計算機教學改革當中,必須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完善。提升教師計算機專業應用能力和知識儲備,把他們從傳統“教書匠”的角色當中解脫出來,成為真正技能高超、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應當在校企合作當中組織更多的高職計算機教師深入到企業掛職訓練當中去,實現校企發展相結合,促進雙方共贏,同時也能夠在日後的教學當中給學生提供最直接、最新鮮的就業指導。

  綜上所述,以就業為導向體現了高職院校教育的”服務宗旨”,體現了其“能力本位“的要求,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在以就業為導向下,就必須五步走,即優化教學內容、完善實踐環節、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評價科學性、完善師資隊伍建設,幾個方面同時進行。針對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不斷豐富高職計算機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夠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