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計劃生育與養老保障相結合路徑探討
論文關健詞:計劃生育 養老保障 政策調整
論文摘要:計劃生育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但在貫徹執行這一政策的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快,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空粱”家庭的養老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我國養老保陣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把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陣制度與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有效結合,適度調整現行的生育政策,是新時期解決新問題的新思路。
一、現階段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遇到的新問題
1.人口老齡化。
國際上一般把65歲及以上老人超過總人口7%的社會叫做老齡化社會。我國於2000年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據專家預測,我國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將在2020年之後達到12%左右。但如果今後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幾年那樣迅速降低,那麼,老齡化水平的增速就會相應加快.我國將會步入急速老齡化的路途。這種老齡化,將在14歲以下人口的縮減和65歲以上人口壽命的延長中進行。目前全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1,40歲。雖然我國勞動力人口的負擔相對較低,但伴隨他們的逐年老化,新生勞動力人口的負擔壓力會迅速加大。國內外近期人口預測發現,在2020年之後,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將呈加速度狀,至2050年,在每100個人口中,就有30個左右60歲以上的老人,將比那一時期世界平均老齡化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2.出生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嬰對應的出生男嬰數.國際上公認的正常範圍是103-107。我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這一數值為119.92,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相對應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嬰,大大偏離了正常範圍。這一資料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上升了8.5個百分點,比正常值平均數高出近14個百分點。
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將導致未來男性擇偶擁擠,傳統性道德將受到嚴重挑戰。由於女性數量相對較少,將產生女性物化和商品化現象,拐賣婦女和女童現象將加劇,婦女和女童的權益將受到更為嚴重的侵犯。還將導致畸形婚姻家庭的出現,對社會倫理道德造成衝擊。
3.低齡“空粱”家庭的危機。
“空巢”家庭通常指子女離家後僅由父母組成的家庭。以往人們提到“空巢”,多與老年人和養老間題聯在一起,因為在生育率較高的年代,子女陸續出生、長大成人,然後再陸續離開父母家庭.家庭的成長和收縮階段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空巢”時父母大多已邁入老年階段。然而,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逐漸邁入社會,使這一社會現象出現了變化,低齡“空巢”家庭開始呈現日趨增多之勢。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已20多年,他們中許多人五十歲左右就進入“空巢”家庭。隨著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他們可能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於多子女家庭,“空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父母有足夠的時間來體驗孩子離家所帶來的變化,而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空巢”則是家庭結構的一種驟然突變,父母很難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調節能力。再加上低齡“空巢”家庭正值人生的“多事之秋”,女性生理上的更年期、男性心理上的“中年危機”以及下崗、失業等變故,對他們的生活會產生多重不利影響。
現在我國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據統計.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已達1.3億.並且每年還在以3%的速度增長,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因此,有效干預“空巢家庭”出現的經濟的、心理的、健康的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質量,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經成為一個極待解決的社會間題。
二、對產生這一系列社會問硯的原因分析
在新時期產生這一系列新現象和新問題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是經濟的、政策的、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等各種 因素相互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
西方人口學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對老齡化程序的影響研究中,得出了明確的結論: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後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這一結論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是成立的。我國學者杜鵝對新中國以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聯合國1973年出版的研究綜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最大原因,並且進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緩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例如,法國雖是老年人口最早達到7%的國家,但由這個比例翻一番達到14%的比例卻花費了115年的時間。而戰後開始老齡化的日本,老年人口這一比例的倍增僅僅經歷了24年的時間.成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別,主要源於兩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緩的、漸進的,而後者則是急劇的、迅速的。
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主要原因也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結果,而這一種關係很自然讓我們引伸出我國計劃生育與人口老齡化之間關係的話題。中國人口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經濟因素在人口轉變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生育率轉變是有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的,這一點可以從全國一致的計劃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樣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驗證。但是,毫無疑問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國生育率水平的轉變速度,而加快生育率轉變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齡化。總之,計劃生育不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使沒有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老齡化,就正如其他許多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發達國家已經先後步人老齡化一樣。但計劃生育是中國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中國強有力的計劃生育的開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劇持續的下降,必然使中國人口老齡化迅速展開。
關於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說法不一。筆者以為, 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多生和生男孩偏好的 意願,在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下,男多女 少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農耕社會裡,人們逐步形成了“重男輕女”、“多子多福”、“養兒防老”,靠男性後代“傳宗接代”、“祭祖送終”的傳統生育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很多地方還根深蒂固,是人們傾向於多生且偏好生育男孩的社會文化根源。同時在許多農村地區,由於生產力落後,生產和生活主要還是靠體力勞動,很多重體力勞動需要男性承擔,人們把發家致富的希望都寄託於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經濟原因。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社會性別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女性在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勞動分配、政治生活參與程度等方面與男性仍有一定差距,這是促使人們的生育意願傾向男孩的社會原因。上述幾個原因已存在上千年,為什麼以前沒有引發出生人口性別比明顯失衡,直到近20多年這一問題才出現?這是因為以往人們可以通過多生孩子的方式來滿足生育男孩的意願,而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使得人們不能從生育數量上來選擇,就只有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如B超、染色體等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的引產等方式來實現生育男孩的意願。性別比失衡的現象也就必然出現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性別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重男輕女生育文化的影響,而計劃生育政策是促發這一社會現象的直接原因。
“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是和人口的老齡化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在發達國家“空巢”家庭出現較早,現在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佔10%到30%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52%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到了20世紀80年代,與子女同住的僅略高於10%。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和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戶中65歲以上獨居者佔11%,瑞典獨居老人達到40%。這些國家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建立時間長,併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20多年, 196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43.37%, 2002年下降到12.86%,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1963年的33.33%,下降到2002年俄 ***5%縱隨著獨生子女逐漸長大成人,他們的父母也進人中老年。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比率上升,“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另外,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發展。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資訊日益快捷,勞動力流動和遷移明顯加速,為了事業的發展或為了取得更好的社會經濟待遇,年輕人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難以實現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顧、養老的宿願。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條件的改善,也為子女和老年人分開居住創造了物質條件。養老觀念和生活理念的變化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現代家庭結構模式的轉變。據專家分析,大規模的“空巢”家庭在21世紀將會成為我國家庭的主要模式。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必須在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這是人口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新時期繼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幾點建議
針對前述所提出的人口現狀和人口問題,就新時期我國繼續貫徹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1.對現行生育政策進行必要的、適度的調整,逐步實行二孩生育政策。
建議從2006年開始,凡是父母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允許家庭在有一定時間間隔條件下生育第2個孩子,並且在全國不分城鄉、不分地區、不分年齡地普遍實行;第二步,從2015-2020年開始全國普遍實行每個家庭允許生育2個孩子的政策。這種微調的新政策可以極大地減少政策導致的獨生子女生育給家庭發展和代際延續帶來的風險與脆弱性,有助於縮小我國現存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生育政策差距,有助於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總和生育率依然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的1.7左右,以延緩人口老齡化的程序,逐步改善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的局面。
2建立城鎮農村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
養老保障是現代社會中人的一種基本需求,從養老資源供給的來源看,人類社會存在三種基本的養老方式,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在城鎮大多都建立了以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是以社會養老為主要方式,在農村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的養老保障基本上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方式,這決定了我國農村群眾生育需求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之間矛盾的長期存在,計劃生育的重點和難 點依然是在農村,進而成為對我國實現德 定低生育率水平戰略目標的最大挑戰。同 時,由於農村青壯年人口不斷外遷,進城求學務工,農村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大量低齡“空巢家庭”出現,成為進一步發展趨勢。因此,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成為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目前的社會保障框架下,財政僅支援城市的社會保障。筆者認為扭轉這種制度不公平,重新建立城鎮農村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現代化最重要的改革方向。
3.認真落實現行的計劃生育獎勵優待政策,取信於民。
在農村由於社會保障還未建立,相當一部分人生存狀況堪優。這些現象的存在,已經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進一步實施,對黨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採取務真求實的態度和工作作風,認真落實現行的計劃生育獎勵優待政策,兌現獎勵金和優惠政策,積極幫助計劃生育困難戶發家致富,體現出計劃生育“三結合”政策的優越性所在,才能取信於民,維護黨的威信。人們才會把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抵制行為逐漸轉變為自覺擁護行為。
4.樹生育文化新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升高的問題。
一要在全國不斷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加強宣傳教育,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和尊重婦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社會新風尚,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二要完善有利於提高女童和婦女地位的社會經濟政策和利益導向、社會保障機制,提高生育女嬰家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三要加強法制,完善法規,依法打擊販賣、殘害和遺棄女嬰的違法犯罪行為。四要建立健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政策與工作機制。
5.以人為本,高度重視“空集家庭”發展趨勢,全方位拓展老年服務事業。
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加快解決落實農村貧困老人的生活和醫療救助問題。國家財政應加大對社會保障,醫療和社會福利的投人支援力度,多層次、多方位地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完善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板依的多層面系統,讓孤獨的老人走出“空巢”陰影,過上安詳健康的晚年生活。
論文摘要:計劃生育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但在貫徹執行這一政策的過程中,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快,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空粱”家庭的養老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我國養老保陣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把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陣制度與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有效結合,適度調整現行的生育政策,是新時期解決新問題的新思路。
一、現階段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中遇到的新問題
1.人口老齡化。
國際上一般把65歲及以上老人超過總人口7%的社會叫做老齡化社會。我國於2000年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據專家預測,我國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將在2020年之後達到12%左右。但如果今後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幾年那樣迅速降低,那麼,老齡化水平的增速就會相應加快.我國將會步入急速老齡化的路途。這種老齡化,將在14歲以下人口的縮減和65歲以上人口壽命的延長中進行。目前全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1,40歲。雖然我國勞動力人口的負擔相對較低,但伴隨他們的逐年老化,新生勞動力人口的負擔壓力會迅速加大。國內外近期人口預測發現,在2020年之後,我國的老齡化速度將呈加速度狀,至2050年,在每100個人口中,就有30個左右60歲以上的老人,將比那一時期世界平均老齡化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嬰對應的出生男嬰數.國際上公認的正常範圍是103-107。我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這一數值為119.92,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相對應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嬰,大大偏離了正常範圍。這一資料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上升了8.5個百分點,比正常值平均數高出近14個百分點。
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將導致未來男性擇偶擁擠,傳統性道德將受到嚴重挑戰。由於女性數量相對較少,將產生女性物化和商品化現象,拐賣婦女和女童現象將加劇,婦女和女童的權益將受到更為嚴重的侵犯。還將導致畸形婚姻家庭的出現,對社會倫理道德造成衝擊。
“空巢”家庭通常指子女離家後僅由父母組成的家庭。以往人們提到“空巢”,多與老年人和養老間題聯在一起,因為在生育率較高的年代,子女陸續出生、長大成人,然後再陸續離開父母家庭.家庭的成長和收縮階段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空巢”時父母大多已邁入老年階段。然而,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開始逐漸邁入社會,使這一社會現象出現了變化,低齡“空巢”家庭開始呈現日趨增多之勢。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已20多年,他們中許多人五十歲左右就進入“空巢”家庭。隨著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他們可能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於多子女家庭,“空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父母有足夠的時間來體驗孩子離家所帶來的變化,而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空巢”則是家庭結構的一種驟然突變,父母很難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調節能力。再加上低齡“空巢”家庭正值人生的“多事之秋”,女性生理上的更年期、男性心理上的“中年危機”以及下崗、失業等變故,對他們的生活會產生多重不利影響。
現在我國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過30%,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據統計.到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已達1.3億.並且每年還在以3%的速度增長,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因此,有效干預“空巢家庭”出現的經濟的、心理的、健康的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質量,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經成為一個極待解決的社會間題。
二、對產生這一系列社會問硯的原因分析
在新時期產生這一系列新現象和新問題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是經濟的、政策的、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發展等各種 因素相互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
西方人口學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對老齡化程序的影響研究中,得出了明確的結論: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導致的平均壽命的延長。死亡率下降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是雙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會導致人口年輕化,而後期下降則會促進老齡化。這一結論無論是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是成立的。我國學者杜鵝對新中國以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聯合國1973年出版的研究綜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最大原因,並且進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緩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例如,法國雖是老年人口最早達到7%的國家,但由這個比例翻一番達到14%的比例卻花費了115年的時間。而戰後開始老齡化的日本,老年人口這一比例的倍增僅僅經歷了24年的時間.成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別,主要源於兩國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緩的、漸進的,而後者則是急劇的、迅速的。
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主要原因也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結果,而這一種關係很自然讓我們引伸出我國計劃生育與人口老齡化之間關係的話題。中國人口轉變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經濟因素在人口轉變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生育率轉變是有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的,這一點可以從全國一致的計劃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樣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驗證。但是,毫無疑問計劃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國生育率水平的轉變速度,而加快生育率轉變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齡化。總之,計劃生育不是我國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使沒有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老齡化,就正如其他許多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發達國家已經先後步人老齡化一樣。但計劃生育是中國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中國強有力的計劃生育的開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劇持續的下降,必然使中國人口老齡化迅速展開。
關於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原因,國內外專家學者說法不一。筆者以為, 主要是由於人們對多生和生男孩偏好的 意願,在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下,男多女 少的現象就不可避免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農耕社會裡,人們逐步形成了“重男輕女”、“多子多福”、“養兒防老”,靠男性後代“傳宗接代”、“祭祖送終”的傳統生育文化。這種傳統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很多地方還根深蒂固,是人們傾向於多生且偏好生育男孩的社會文化根源。同時在許多農村地區,由於生產力落後,生產和生活主要還是靠體力勞動,很多重體力勞動需要男性承擔,人們把發家致富的希望都寄託於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經濟原因。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社會性別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女性在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勞動分配、政治生活參與程度等方面與男性仍有一定差距,這是促使人們的生育意願傾向男孩的社會原因。上述幾個原因已存在上千年,為什麼以前沒有引發出生人口性別比明顯失衡,直到近20多年這一問題才出現?這是因為以往人們可以通過多生孩子的方式來滿足生育男孩的意願,而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使得人們不能從生育數量上來選擇,就只有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如B超、染色體等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的引產等方式來實現生育男孩的意願。性別比失衡的現象也就必然出現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性別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的重男輕女生育文化的影響,而計劃生育政策是促發這一社會現象的直接原因。
“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是和人口的老齡化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在發達國家“空巢”家庭出現較早,現在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佔10%到30%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52%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到了20世紀80年代,與子女同住的僅略高於10%。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和英國,20世紀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戶中65歲以上獨居者佔11%,瑞典獨居老人達到40%。這些國家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建立時間長,併發揮了很大作用。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20多年, 1963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43.37%, 2002年下降到12.86%,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1963年的33.33%,下降到2002年俄 ***5%縱隨著獨生子女逐漸長大成人,他們的父母也進人中老年。家庭規模縮小,核心家庭比率上升,“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另外,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發展。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資訊日益快捷,勞動力流動和遷移明顯加速,為了事業的發展或為了取得更好的社會經濟待遇,年輕人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難以實現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顧、養老的宿願。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條件的改善,也為子女和老年人分開居住創造了物質條件。養老觀念和生活理念的變化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現代家庭結構模式的轉變。據專家分析,大規模的“空巢”家庭在21世紀將會成為我國家庭的主要模式。所有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必須在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這是人口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新時期繼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幾點建議
針對前述所提出的人口現狀和人口問題,就新時期我國繼續貫徹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1.對現行生育政策進行必要的、適度的調整,逐步實行二孩生育政策。
建議從2006年開始,凡是父母雙方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就允許家庭在有一定時間間隔條件下生育第2個孩子,並且在全國不分城鄉、不分地區、不分年齡地普遍實行;第二步,從2015-2020年開始全國普遍實行每個家庭允許生育2個孩子的政策。這種微調的新政策可以極大地減少政策導致的獨生子女生育給家庭發展和代際延續帶來的風險與脆弱性,有助於縮小我國現存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生育政策差距,有助於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總和生育率依然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的1.7左右,以延緩人口老齡化的程序,逐步改善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的局面。
2建立城鎮農村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
養老保障是現代社會中人的一種基本需求,從養老資源供給的來源看,人類社會存在三種基本的養老方式,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在城鎮大多都建立了以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是以社會養老為主要方式,在農村由於我國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農村的養老保障基本上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方式,這決定了我國農村群眾生育需求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之間矛盾的長期存在,計劃生育的重點和難 點依然是在農村,進而成為對我國實現德 定低生育率水平戰略目標的最大挑戰。同 時,由於農村青壯年人口不斷外遷,進城求學務工,農村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大量低齡“空巢家庭”出現,成為進一步發展趨勢。因此,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成為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在目前的社會保障框架下,財政僅支援城市的社會保障。筆者認為扭轉這種制度不公平,重新建立城鎮農村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現代化最重要的改革方向。
3.認真落實現行的計劃生育獎勵優待政策,取信於民。
在農村由於社會保障還未建立,相當一部分人生存狀況堪優。這些現象的存在,已經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進一步實施,對黨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採取務真求實的態度和工作作風,認真落實現行的計劃生育獎勵優待政策,兌現獎勵金和優惠政策,積極幫助計劃生育困難戶發家致富,體現出計劃生育“三結合”政策的優越性所在,才能取信於民,維護黨的威信。人們才會把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抵制行為逐漸轉變為自覺擁護行為。
4.樹生育文化新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升高的問題。
一要在全國不斷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加強宣傳教育,改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和尊重婦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社會新風尚,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二要完善有利於提高女童和婦女地位的社會經濟政策和利益導向、社會保障機制,提高生育女嬰家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三要加強法制,完善法規,依法打擊販賣、殘害和遺棄女嬰的違法犯罪行為。四要建立健全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政策與工作機制。
5.以人為本,高度重視“空集家庭”發展趨勢,全方位拓展老年服務事業。
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力量,加快解決落實農村貧困老人的生活和醫療救助問題。國家財政應加大對社會保障,醫療和社會福利的投人支援力度,多層次、多方位地發展老年服務事業,完善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板依的多層面系統,讓孤獨的老人走出“空巢”陰影,過上安詳健康的晚年生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