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和患者溝通技巧
在醫療工作中,醫護人員要不斷地加強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掌握溝通的藝術,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安靜、安全、自信的環境。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與病人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是口腔醫生與患者溝通最常見、最主要的方式,與患者語言溝通的主導權掌握在醫生手中。有統計資料表明:在醫患糾紛中有35%是由於醫務人員說話不當造成的。不講文明的生冷話、不著邊際的外行話、不顧後果的刺激話、不負責任的議論話、不留餘地的絕對話、不分場合的玩笑話常常是引起醫患糾紛的導火索。通常將語言性溝通分為三種類型、五種形式:
A、主動型語言:傳統式醫患關係所表現的語言。在醫患交往中,口腔醫生完全把自己置於主動地位,要求病人絕對服從安排,其特點是醫生的語言具有絕對的權威。病人是請求醫生給予診治,處於被動地位。這種溝通方式淡化了病人的地位,不能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理念的變化,儘量少用,僅可用於全依賴型病人,如幼兒等。
B、指導型語言:在這種語言溝通型別中,醫生和病人同處於主動位置,口腔醫生仍具有權威性。其特點是醫生從病人的口腔健康利益出發,對病人講明病情,要求病人在服從醫生的安排下予以合作,配合治療。病人雖說有一定的主動性,但必須以執行醫生的意志為前提。
C、共同參與型語言:在這種溝通方式中,醫生與病人有著相等的權利與地位,醫患之間相互作用,彼此依存,醫患雙方都有治療好口腔疾病的共同願望和積極性。醫生注意發揮病人的積極性,病人不僅主動配合,而且有一定的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其特點是病人和口腔醫生共同參與診治措施的制訂和實施,對於提高可選擇性的口腔診療效果十分有利。
但是無論使用何種型別或形式的語言溝通,作為醫生都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說話態度要誠懇,彬彬有理,落落大方。對病人要有同情關切之心,尊重病人的人格、隱私和知情權,使病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第二,避免醫生單方面唱主角,使雙方交談變成“一言堂”,病人沒有機會表達,引起反感。第三,應儘量使用通俗性的語言,避免使用過多的口腔醫學術語,讓病人能夠聽懂。第四,病人說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認真傾聽,不能思想不集中,更不能突然中斷談話或無緣無故離開病人,使病人產生疑慮和誤解。第五,語言簡練、清楚、準確、幽默。第六,對於醫療活動中的侷限性、相對性和不可避免的瑕疵,要及時向患方解釋說明清楚,取得理解和支援。第七,對於醫療活動中的不當和差錯,要及時向患方道歉,以取得患方的諒解。第八,對於個別病人過激、失態、非禮的言行,不要針鋒相對,火上澆油。要冷靜理智,既義正嚴辭,又外柔內剛。
:.與病人之間的非語言溝通
口腔醫學中有許多形態學的問題,溝通過程中病人常常很難理解醫生的述說,尤其是關於口腔疾病的病因、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等,此時醫生可以利用一些形態學資料和視覺工具幫助病人理解,還可以作為資料儲存。常用的形態學資料和視覺工具主要包括畫圖和照片、圖書畫冊、幻燈錄影、口腔模型、X線片、計算機影象、口腔內窺鏡等。特別是口腔內窺鏡的臨床應用,它是一種特殊構造的攝像鏡頭,可以伸***腔,在自備光源的照射下攝取牙齒和口腔軟組織的細節,在計算機螢幕上顯示清晰的放大影象。在口腔內窺鏡的幫助下,口腔醫生能更好地發現和觀察牙齒和口腔軟組織的病變,並能讓患者直觀、全面瞭解到自己口腔病變的詳細情況,特別對一些隱蔽的、常規檢查難以發現的病變更有意義。利用這些形態學資料和視覺工具向口腔病人及其家屬解說治療方案,治療步驟,預測治療效果,使患者更加直觀詳細地瞭解自己口腔疾病目前的狀況、治療的方法、步驟、難點、結果,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後果或併發症,使病人對自身口腔疾病的診治有更充分的瞭解,促進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配合口腔疾病的診治。
肢體語言在與病人進行非語言性溝通的環節中常常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與病人友好地點點頭,招招手,表示禮貌;和藹可親的目光注視著病人,表示關心;傾聽病人說話時略微彎點腰,點點頭,表示認真;病人述說牙痛等症狀時,可發出“嗯”、“噢”、“呀”的聲音,表示同情。這些看起來是一些簡單的小問題,但是在實踐中如果做好了,使病人產生一種親人和朋友般的感覺,為進行良好的溝通奠定了基礎。
在與病人進行非語言溝通的環節中,要特別強調門診病歷、處方、檢查報告等醫療檔案的規範書寫和記錄儲存。門診病歷必須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齡、性別、主訴、現病史、檢查、臨床診斷或臨床印象、治療建議和治療處理、醫生本人簽名等,特別是口腔臨床檢查和治療處理應實事求是地詳細描述記錄,字跡清楚,語句規範易懂,意思表達明確,例如牙位、鬆動度等。處方也應規範書寫,清楚註明藥名、劑量、用法和醫生本人的簽名。因為這些醫療檔案往往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的,更不得隨意塗改、替換和銷燬,以免引起後患,導致醫患糾紛或醫療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