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和患者之間應該怎樣溝通

  就醫的時候最重要的莫過於和醫生的溝通,這是治療的第一步,只有醫生正確的掌握了你的病情才能對症下藥,但是往往溝通的時候不是特別順利,導致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產生牴觸心理,延誤病情好轉,可見溝通是如此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醫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除了擔負著對生命健康的守護責任以外,還有義務對大眾普及醫學知識,使得一般的大眾群體能夠對自身生命的一般常識和衛生知識有所瞭解,以便在突然罹患某種疾病或者遇到突發的外傷情況下能夠做一般的應對和鎮定自若。可惜,這一點歷來都是被大大地忽視了,尤其是在當代,不僅做不到這些,許多醫生還為利益的驅使,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在患者和大眾心目中的威信,亂說一通,將患者嚇得要死,墮落到江湖騙子一流去了,實在是對醫生行業的褻瀆。

  但實際的情形要複雜許多,這是涉及到溝通的一個話題。正如人與人的溝通中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林林總總的情況一樣,醫生與患者之間其實在溝通上總是有障礙的,多數情況下這種障礙解決起來遠比正常情形下要困難得多。不同的患者與醫生之間,不同的醫生與患者之間,因為不同的對疾病的認識,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了在醫患溝通上的一種亂象,輕者造成工作上的麻煩和心理上的抑鬱,重者可能導致對薄公堂,糾紛不斷。所以,本文試圖就醫患溝通的話題展開討論,將這種亂象梳理一番,俾使醫患溝通的途徑暢達人心,減少誤區的危害。

  最近常在網上看到患者在治病回家後大罵醫院,大罵醫生、護士、醫院管理人員、院長。這大概多半是治療後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者。罵人者,洩憤而已。如果真有深仇大恨,又求告無門***據說小百姓經常受了欺侮只得一忍再忍,沒有主持公道的地兒***,那不妨乾脆打上門去,無非是弄出個結果來--溝通失敗的結果。罵人者容易混淆視聽,是當前網路時代的一種弊病,往往引起許多誤解,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不應該提倡。所以,歸根結蒂的問題還是溝通的事。好的醫生遇到好的患者自然是天下太平,好的醫生遇到不好的患者或者是好的醫生正走著背運,事情也不會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怕的是醫患之間兩個“倒黴蛋”遇到一處,醫療糾紛於是產生,往往是兩敗俱傷。

  醫生的溝通技巧

  解釋處方:確診後就可以開處方了,寫完處方後一定要對病人進行解釋,交代服用方法以及下一步的治療方案,切不可讓病人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一心一意:每次只看一個病人,不要同時看好幾個病人,因為這樣會使的病人認為自己不被重視,從而引起牴觸心理,和病人交談的時候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學會傾聽:在病人描述病情的時候要學會傾聽,千萬不要打斷病人講話,這是對人的不尊重,不禮貌,會讓病人對你的印象變差,進而對你的醫術產生質疑,影響以後的治療。

  耐心交流:患者在患病的時候情緒難免不穩定,可能會出現情緒激動的情況,此時,作為醫生一定要有耐心,不厭其煩的跟病人交流,不能顯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更甚者與病人起了爭執。

  說話威嚴:通過病人的描述,你對病人的病情有了大概的瞭解,然後根據你的經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此時你說話的時候需要有威嚴,讓患者覺得很有權威性,才會對你產生佩服心理,堅定了治好的信心。

  患者溝通技巧

  態度要端正:人在生病的時候難免會心情不好,時常發脾氣,當你就醫的時候一定要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你找醫生看病,是你有“求”於人,所以態度一定要端正。

  不要插話:當醫生對你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時候,不要打斷醫生的講話,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即便是你真的有問題想要提問,也要等醫生說完之後,這是人與人交往最基本的禮儀。

  清楚描述病情:這是治療的第一步,很多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時候含糊其辭,不能詳細和正確的描述自己的病情,使得醫生不能正確的對你的病情進行判斷,更有甚者導致醫生的誤診,可見,清楚的描述病情是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