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歌的情感散文隨筆

  某個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時期創作帶有自己民族風格的歌曲,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閒話民歌

  民歌是民間的流行歌曲,很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與民族的風格特色。歷史悠久,通俗性強。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隨時信手拈來隨口編唱,約定俗成,水到渠來,不必遵守什麼創作的條條框框,自由發揮,靈活應答,或者慷慨激昂,或悠揚頓挫,或娓娓道來,不拘形式,不拘泥意境,樸實無華,用詞多生活現實的比喻等等。

  民歌是雅樂發展的基礎,高雅藝術如不從民間小曲俚語民歌中吸取營養,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不少成功的藝術家便深入民間採風,把民歌從深山老林,鄉村荒野,田間果園裡採集、加工、整理出來,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力。

  當年的王洛賓深入到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採集了大量的新疆少數名族曲調,像熱瓦甫、木卡姆曲調等。創作了大量的新疆民歌為人們喜愛傳唱,成為一代歌王。他創作的新疆民歌,具有強烈的當地民族風格,曲調歡快,明亮,活潑,歌詞親切,簡明清新,率真、誠懇、直率用的都是當地普通人的口語。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性格開朗豁達,說話單刀直入,善於比喻,幽默。這與當地流行的口頭傳誦的阿凡提人物一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讓人覺得親切可愛,就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那樣難捨難分,令人難忘.....。如他創作的《馬車伕之歌》、《美麗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阿拉木汗》等等膾炙人口的民歌。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插曲就是吸取了當地民歌的特點所創作出來的。

  內蒙古民歌表現為深沉粗獷,悠遠豪放的風格。這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景色相一致。這馬背上的民族曾顯露出多少英雄豪傑,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那樣的雄才大略人物。吃牛羊乳肉的大草原上的人們在馬頭琴聲韻的薰陶下,哺育出多少個出色的民歌手。像胡鬆華,德德瑪,和如今的騰格爾等。無論個人的唱法不同,但在唱腔上都體現了一個共同點就是,深沉、粗獷、悠遠、豪放的這一草原上馬背民族的風格特色。像電影《草原上的人們》中所唱的民歌《十五的月亮》也是那麼深沉優美。

  當年電影樂曲的創作者雷振邦深入到西南雲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採風,創作出電影《阿詩瑪》、《五朵金花》插曲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這無不運用當地的少數民族的民歌俚曲,使得電影更加深動受人喜愛。插曲和電影配合的相得益彰,處處體現著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風俗的藝術風格特色。

  地處東北邊疆的朝鮮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鮮族的民族風格特色則以喜慶歡樂為特點,歌舞悠揚色彩明亮,給人以歡欣鼓舞快樂喜慶的景象。像《桔梗謠》,《阿里郎》等。

  各地的民歌由於地域不同,風俗習俗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內涵的差異,因此給人以色彩繽紛,百花齊放的感覺。江蘇民歌俚曲,就具有江南水鄉的清麗淡香秀美的特點。如《茉莉花》,《太湖美》,《拔根蘆材花》等。還有清麗悠揚動聽的西藏民歌,反映出雪域高山民族的注重情感的流露的清馨感來。翻身農奴對解放他們的人們,真情實感的流露,表達在民歌的唱腔和字列間。培育而出像才旦卓瑪,等一批優秀的民族歌手來。

  當然港澳臺粵的民歌則以地方方言,有著絲竹般的清麗雅韻,曲調婉轉,流暢水淋,富於拖韻腳的特色。這和當地方言有關。港粵臺在海邊和熱帶受海風椰韻的影響,所以語言帶有熱帶的風韻語句尾部帶著很濃的拖韻。比如飯很好吃的啦.....啦字就拖得很長,語句熱水的和金屬韻味很足。這一民歌唱法***閩南語***,演義成流行歌曲,培育出不少流行歌手。像鄧麗君,徐小鳳,高勝美,韓寶儀,劉德華,梅豔芳等等真是群星璀璨,耀人眼目。

  臺灣民歌則獨闢蹊徑,民歌也有特色如《天黑黑》《那魯灣》等歌曲。受民歌影響下產生的校園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灣》等等,親切可愛,也深受大陸民眾的喜愛。還有廣西的民歌俚曲,歌手《劉三姐》很受人們的喜愛。還有陝北的民歌信天游,風格高亢悠揚等,民歌有著天生的與人的親和力。

  我們翻開世界音樂史都可以看到民歌在其間閃耀著灼灼的光輝。難怪有人說,音樂是陶冶人類靈魂的精靈。不管國界與地域的不同,音樂民歌都可以把不同的民族和不同膚色的人們聯絡在一起,做到心心相映。民歌經過藝術家的收集,加工,凝練後就有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好聽就在於他的地域性的差異和來自於民間生活,富有民族特色的緣故。如蘇格蘭民歌《蘇格蘭藍鈴花》,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義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民歌《寶貝》,《哎喲,媽媽》,俄羅斯的民歌《三套車》,《伏爾加船伕曲》等都體現了本民族的民間文化生活特色。

  後來的好萊塢大片也引進了不少民間歌曲,如《魂斷藍橋》中的《友誼天久地長》和《紅河谷》插曲就是蘇格蘭民歌。還有南斯拉夫影片《橋》中的插曲《游擊隊員之歌》“啊,朋友再見.....”等等都被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所喜愛。

  綜上所述民歌的創作離不開本民族的生活土壤,當藝術家們把各民族的民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們無不驚歎,這五彩繽紛的民歌藝術的美麗,優美動聽。讓民歌來陶冶我們的情感與心靈。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愉悅,歡快!把生活中的憂愁煩惱一掃而光,沉浸在民歌藝術的美感中沉醉而忘卻自我......

  :喜歡上民歌

  八零後的人應該喜歡的是流行歌曲,我想我應該算是個異類,我很喜歡民歌,我覺得民歌的魅力,在於它來自鄉土,鄉土氣息的民歌,有泥土的芳香,帶著家鄉的味道,像一杯香醇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第一次接觸民歌,是在家鄉教書的時候,那時候學校要培訓一名音樂老師,當時我年齡最小,特別鍾愛那臺老式的風琴,經常在放暑假的時候,我一個人越脊,跳到辦公室彈風琴玩,後來校長知道了這事,就圓了我的夢,把那臺無人問津的風琴,抬到我的小辦公室,並委派我去學習音樂知識,當時我樂壞了。

  第一次上音樂課,主講老師是位退休的老音樂教師,他風趣幽默,一曲《走西口》讓我大跌眼鏡。這之前,我片面的認為,民歌是老頭,老太太唱的玩意,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它的獨特魅力。原來民歌的魅力,在於它的抒情,那種直白,淳樸的心靈呼喚,一下子喚醒了人性內心沉睡的情感,那種原始的,純粹的情感嘩啦啦傾瀉一地,於是,你有一種想要表達內心的的衝動感: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只恨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緊緊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雖有千言萬語難叫你回頭,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老師唱完這首歌的時候,開玩笑問我,這首歌怎麼樣,要不要唱給離別的男友。我回答,這首歌比周杰倫的《雙節棍》強多了。當時我的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衝擊,想起了離別的男友,想起了那個月亮的晚上,我含淚的目光,沒有挽回他決絕的腳步,在離別的那天,不記得說了多少情話,在他坐上開往南方的大巴車後,我追著大巴車搖酸了手,最終的結局也如歌中所唱,一去不回頭。

  更想起,那一年,我堂哥新婚不到一個月,就要出去打工了,堂嫂幾天前就看著堂哥掉眼淚,臨走的那晚,她家亮了一夜燈,雞還沒叫五更天的時候,廚房裡就燃起了熊熊灶火,她給堂哥煮了二三十個雞蛋,烙了大餅,她生怕堂哥路上不捨得買吃的,所以儘可能給堂哥多準備路上的口糧。

  那個早上,堂嫂一手提著雞蛋,一手拉著堂哥的胳膊,在冬霜滿地的清晨,眼淚汪汪地把堂哥送到村口,眼看著大巴車來了,堂嫂緊緊抱住堂哥放聲大哭,鼻涕一把淚兩行,眼淚順著堂哥的臉頰,流進脖子裡·····村上一起去打工的哥們兒哈哈大笑,衝著堂哥擠眉弄眼地說:“華子,你這新婚蜜月還沒過完,你捨得走嗎,到外面想小妹妹了咋個辦呀!”堂哥聽了臉紅了,咧著嘴巴一個勁地傻笑,笑著笑著眼睛紅了,笑著笑著低下了頭,他輕輕地拍著堂嫂的背,小聲叫著堂嫂的小名兒,淚珠兒滾落……

  隨著農村包圍城市的打工潮,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走出了封閉的鄉村,在大都市裡過上了游魚一般的生活,不知道在燈紅酒綠·霓虹閃爍之處,吼一聲:哥哥你走西口!心底是否如我一般,喚起那最初,最淳樸的情感?喜歡上民歌。也真正明白了,民歌來自民間,口口相傳,情感樸素真實,不做作不浮華。在唱民歌的歌星裡,我最喜歡歌手阿寶,他的演唱動心動情,第一次聽他唱那首陝北民歌

  《想親親》我一邊聽一邊笑,歌詞的大意如下:

  想親親想的額手腕腕軟

  拿起個筷子餓端不起個碗

  想親親想的額心花花亂

  煮餃子額下了一鍋山那個藥

  頭一回毛妹妹你呀你不在

  你媽媽劈頭打了我倆鍋蓋

  想親親想的額心花花亂

  三天額沒吃吃下一顆顆飯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個層

  妹子你愛不愛受苦的那個人

  這首歌唱出了小夥子想女孩子想的吃不下飯,拿不起碗,在農村老家人們比較封建,那時男孩女孩即使訂了婚,也不能隨便見面,不然會被別人講閒話,農村人很要面子,有傷風化的事,是做不得的,哪怕只是見個面。我記得,大姐訂了婚後,媽晚上就再不讓她出門,有一次姐夫晚上來找姐,就在我家房後,用磚頭敲我家牆,我媽聽到有動靜,跑到房後雖然沒給姐夫倆鍋蓋,卻翻了他幾記白眼,事後對大姐說,告訴他,再跑來打斷他的腿!

  現在我姐夫提起當年事,就會打趣地說,當初啊,一門心思往你家跑,白天在田裡幹活,拿著鋤頭往你家哪個方向望啊望,一畝豆苗,除掉半畝,無心幹活啊,盼啊盼啊,沒想到盼回家一個母老虎,可嘆當初我還神魂顛倒,真不知道你哪裡好。哈哈……我姐就說,當初咋不讓我媽用鍋蓋拍死你!

  “大姑娘美著那個大姑娘浪大姑娘走進了青紗帳這邊的苞米它已結穗微風輕吹起熱浪我東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見情哥我的郎...”這是一首很有風情的東北民歌,給人以熱情的想象,鄉村女孩子對情郎的想念,與愛情的渴望,當然,這是歌老的掉了牙,但音樂的魅力,不會在時光中擱淺,每次聽到這是首歌,在茫茫的大都市裡,總會有一種想念故鄉一望無際的莊稼,浪漫多情的鄉村姑娘,在玉米田裡約會的情景,我也會想起,自己也曾和小男友在玉米田裡追著跑,踩倒了玉米苗,被二叔罵得狗血噴頭,後來我好多天都不敢和二叔說話。

  如今,身處大都市,我是一隻寂寞的游魚,總會在午夜裡,聽一曲老掉牙的:我的故鄉並不美,低矮的草房,清凌凌的水,大雁過我的歌,小河親過我的嘴……思鄉的心,像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前塵後世裡,盡是鄉村時光的記憶,縱然,故鄉現在很發達,沒有低矮的草房,但思念的心依然是洶湧而至……

  所以,民歌與我來講,是一種來自對鄉村的懷念,鄉村的記憶,它很老,很土,帶著黃土地的色彩,讓我在喧囂的城市,有一份可以寄託的情懷。俗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歌不同於流行歌曲,它經久傳唱,耐得住歲月打磨,而流行歌曲固然好聽我亦不排斥,但總覺得它像快餐。一首好的民歌,就是一段時代的縮影,一份充滿溫馨的情感,那些鄉村的氣息撲面而來……

  :民歌與鄉村

  鄉村有魂,縈繫著村魂寨膽的就是民歌。民歌是鄉村的精神胎記。

  在鄉村裡,悲歡苦樂,生老病死,都要借用歌聲來表達,這樣的歌唱,是愛與哀愁的傾訴,有族群傳統價值觀的述說,也有個體對生命、愛情的憧憬、愉悅、憂傷、失落……

  民歌的故事,散落在大樹腳,小溪邊,山樑上,心坎裡,響亮在一個個晴晌的路口,又被一撥又一撥人帶去了遠方。在陌生的城市裡讓汗水浸泡的日子,民歌清醒著,寂寞著,也痛苦著。

  鄉村正在衰落,人群不斷地往外走,人氣的式微直接帶來鄉村的空寂和落魄,一些傳統的鄉村習俗已經在日漸疏離中被生生地崩斷。一方面,鄉村在城鎮化浪潮的波及下,原有的族群內部聯絡肌理、親友紐帶在被動的流動中,變得日漸疏遠、陌生。另一方面,城鎮式的生活方式,迅速佔領鄉村的社交平臺,人們越來越適應甚至依賴消費型的生活方式,原有的樸素、節儉為榮的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農村不僅存在生活景象上的凋敝,還有精神上的“瑤琴不復,山水空餘”。鄉村裡最旺盛的精神作物就是思念和回望,在這樣的氛圍裡,民歌的根最是扎得深,扎得穩。

  民歌是鄉村俗常的鮮活記憶。在時光氾濫後湮沒了一座座村莊的鄉土上,民歌讓鄉土在葆有夢想的同時,還生長著淡淡的憂傷,給村莊提醒思念和疼痛。

  費孝通先生那一代人,特別是那個時代從鄉村走出來的知識分子,對鄉村最是深情。費先生認為鄉村社會的美好,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鄉村社會裡,唱歌不僅是情感寄託,而且能夠消解生命的困惑,如一首民歌唱道:“唱支山歌來解悶,喝口涼水打溼喉。涼水解得心頭火,歌聲解得憂愁人”。鄉村的時光,在這樣的歌唱裡,變得純淨、舒朗,人們的心裡,會從歌聲中享受到生活的陽光。

  貴州黔東南是民歌盛放的沃土,這裡的“道德歌堂”和“民歌法庭”,人氣不錯,這是民歌主動融入當下的一種時代表達,既葆有了民歌的根脈,又找到了民歌契入新時代的創新路徑。這也是黔東南各族人民“安其居、樂其俗、甘其食、美其服”的最好體現。

  民歌有自己的生存系統和自我修復能力,哪怕是微弱的,卻未曾停歇,民歌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獨特的魅力。

  沒有歌唱的日子,鄉村的心事是空落和焦灼的,山村的歌喉容易被貧乏的空洞填塞,曾經生動的鄉村俚語迅速被抽離,變得乾燥、黯啞。這樣的日子,山村的心情被寂寞擠壓得有些低落,但失聲的歌喉依舊保持著歌唱的姿勢。

  民歌與鄉村,曾經是一支嫩芽上的兩枚互生葉片,相互映襯而蔥蘢,當它們只能以寂然的姿勢無言相對時,民歌依然對鄉村一往情深。

  找到民歌,就能尋找到我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