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哲理文章

  身為讀者,書讀多了,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1:孔子的“失信”

  《論語·顏淵》中有這麼一句話

  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由來。

  但是就是教育我們言而有信的孔子,自己卻公然失信於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的時候,在陳國生活了三年,孔子和弟子也沒什麼作為,恰逢當時晉魏兩國相爭,經常攻打陳國。於是孔子帶領弟子們離開了陳國,前往衛國。

  但是到達衛國蒲地的時候,不巧衛國當地發生了叛亂,衛國的逃亡大臣害怕孔子去衛國威脅自己的權利,於是下令不準孔子入城。叛軍們只知道孔子的大名,不知道長什麼樣。為了擺脫叛軍的糾纏,孔子一行人只好向天發誓不去衛國。

  可就是在剛離開蒲地,孔子馬上命令弟子直奔衛國首都帝丘。弟子子貢就問:“盟約難道可以撕毀嗎?”孔子臉上一點羞愧的樣子都沒有,笑嘻嘻地說:“我是被逼著宣誓的,那些話我都不信,神怎麼可能信呢?”說完一行人就奔著衛國去了。

  其實孔子的行為並不是失信而是一種變通。

  這就好比一個歹徒拿刀架在了你的脖子上,要你做什麼事,你都會答應,但是你心裡並不願意。

  而遵守諾言的真正定義應該是你心甘情願地答應對方的要求,並努力完成。

  2:孔子的識人哲學

  一天,孔子出遊,途中他的馬兒偷吃了農夫的莊稼。

  農人很生氣,捉住了馬兒並把它關了起來。子貢知道後,就去懇求農人放了馬兒,但任憑他好話說盡,低聲下氣,農人卻理都不理。

  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豬、羊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優美音樂***一樣。這是我的不對,並非農人的過錯。”於是命馬伕前去。

  馬伕見了農人便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南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馬兒怎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該偷吃呢?”

  農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把馬兒還給了馬伕。

  有人聽說了這件事,便來問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貢之力所能解決,為何不直接派馬伕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讓子貢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貢毫無怨言,也使得馬伕有了表現的機會。”

  聖人能通達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盡其才。

  3:麥穗和挫折

  過去上帝還住在地球上的時候,有一天,一個農夫找到上帝,對他說:“我的神啊,也許是你創造了世界,但是你畢竟不是農夫,我得教你點東西。”

  上帝藉著鬍子的遮掩,偷偷笑了,對他說:“那你就告訴我吧。”

  “給我一年時間,在這一年裡,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讓你看見,世界上再不會有貧窮和飢餓。”

  在這一年裡,上帝滿足了農夫所有的要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電閃雷鳴,沒有任何對莊稼有危險的自然災害發生。

  當農夫覺得該出太陽了,就會陽光普照;要是覺得該下點雨了,就會有雨滴落下,而且想讓雨停雨就停。

  環境真是太好了,小麥的長勢特別喜人。

  一年的時間到了,農夫看到麥子長得那麼好,就又到上帝那兒去了,對上帝說:“你瞧,要是再這麼過十年,就會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所有的人。人們就算不幹活也不會餓死了。”

  然而,等人們收割的時候,卻發現麥穗裡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這些長得那麼好的麥子,竟然什麼都沒結出來。

  農夫驚訝極了,又跑到上帝那兒去了:“上帝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那是因為小麥都過得太舒服了,沒有任何打擊是不行的。

  “這一年裡,它們沒經過風吹雨打,也沒受到過烈日煎熬。你幫它們避免了一切可能傷害它們的東西。沒錯,它們長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見了,麥穗裡什麼都結不出來。還是時不時需要些挫折的,我的孩子。

  “就像白晝之間總有黑夜,風雨雷電都是必需的,正是這些鍛鍊了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