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勵志哲理文章線上閱讀

  相信很多年輕朋友都知道意林,也都對意林中的一些勵志哲理文章感興趣,那麼意林勵志哲理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生命之樹也有落葉

  人生,是要走過生命的四季的。

  當秋寒襲來的時候,樹木自知無法抗爭,便抖落了葉片,用一身硬骨迎擊風霜。那是一種暫時的退卻,是一種承受,是一種力的積蓄,一種耐心的等待,一種更有希望的選擇,而絕不是最後的結局。一旦時機成熟,便迅速萌發了新葉,用全力擁抱春色。於是,生命之樹充滿了綠意。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到一所大學作報告,有的大學生向他詢問事業有成的“祕訣”。他說:我沒有成功的“祕訣”,只有戰勝失敗的感受。失敗一次不等於一生都失敗,但往往在多次失敗之後才可能擁有一次成功。每戰勝一次失敗,就與成功更近了一步...

  當一個人的生命之樹有了落葉時,要告誡自己:失去的只是昨日,綠意已不再遙遠。失意時不必悽悽然自輕自棄;得意時也不必傲然目空一切。有生有落,有枯有榮,這是人生的一個規律。

  善於承受沉重,就像善於接受成功一樣,都是生命的最佳支點。

  :不播種沒有收穫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一頁一頁翻開的書籍。我們讀小說,看電視時,對於作家、編劇們在前面留下的伏筆,往往感到恰到好處,曹雪芹《紅樓夢》中的伏筆運用,甚至可以讓紅學家們從前面八十回推演出後四十回人物的命運。細思量人的一生,有時候確實存在人生伏筆之作,只是有時候是鴻運當頭遇到故知,有的人有時候可能是他鄉遇仇敵,所有一切,似乎是老天作怪,其實都是自己所為決定的。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實,人分為幾種,第一種是從來不播種,既不與他人結仇,也不給他人施恩,就像是人生路上的獨行俠,做好自己就滿足了。這種人的人生是真實的,但也是平鋪直敘的,沒有跌宕起伏劇烈演變,四平八穩,始終是自己的獨行線,不影響別人,也很少受到別人的影響,發展的軌跡是自己一生最為真實痕跡。這種人明哲保身,不捲入國家大事、不討論社會問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不涉及自己利益,永遠不會發表自己的一點意見,更不會採取任何與自己無關的行動,沒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的觀念,沒有國家、民族觀念,沒有社會群體觀念,雖不為惡,也不為善,不是惡人,也算不上善人,是完全退掉了社會人本色的人,只有個體存在的意義,沒有實際群體細胞的作用。這種人,在社會發展中,一般既不起推動作用,也不會起阻礙作用,是一個隨著歷史車輪漂移無足輕重的塵埃,落下沒有聲響,升起來不見其影,來而無人問津,去而無人想起。這種人一生沒有播種,沒有歷史伏筆,永遠不會不會有後來巧遇、重逢的喜悅,也不會有仇人相見的憤慨與仇恨,他是歷史發展中的“不育系”,沒有歷史繁殖能力的一類人。

  第二種是自私自利的人,一切從私利出發,只有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損壞他人利益,乃至群體、國家、社會利益,都在所不惜。這種人一路走來播種的都是仇恨,在人生後來的巧合中,遲早會遇到報應,或是需要他人幫助時遇到的是仇家,或是在不適當時仇家上門。當然,這種人有時也會有好運的,那就是他以前種下的仇恨,對家則是個胸懷天下的大人,不計私怨,可能會不與這種人計較。但是,這種人如果種下的惡的種子太多太大了,最終的結果只會是遲早受到報應,這種報應不是宿命論所說的因果報應,而是客觀事實發展最終的演化結果。所以,這一類人是人們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人門所不喜歡的。

  第三種是播種善的種子的人。他們為他人所想,心繫天下,先人後己,在中國被稱之為集體主義者,在西方被稱為利他主義者。善的信念和行為,不必然換來他人善的相待,甚至偶爾還會有一些誤會。但是,這種人的善的種子,會發芽、成長、開花,不只是將善的花香灑向人間,更重要的是善的果子會惠及更多的人,更多的人會因此心存善念,所以,才會有“世上還是好人多”。這種人在以後的巧遇中,會遇到一些不求之報,也是一種有因之果。

  當然,人是複雜的,純而又純的人是不存在的,高度抽象的三種人只是一種概念化的歸類,現實的人是這三種類型的複合體。不播種的人永遠不會有收穫,播種善念的人得到的是回報,播種罪惡的人遲早收穫的就是惡報。人生路上,要勤於播種,更要播灑善的種子。

  :誰才是你的競爭對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對手,我們渴望戰勝對手、打敗對手。沒有對手是孤獨的、寂寞的,甚至是可怕的。然而,誰才是我們真正的對手呢?

  阿倫是上海一家著名外資公司的一名高層管理人員。在企業裡,不知道為什麼,他總看不慣一個清潔工,一見那清潔工心裡就很厭煩。也許是那個清潔工長相讓他不舒服,也許是清潔工幹活時不太認真惹惱了他,總之,阿倫怎麼看她都不順眼,心裡覺得怪彆扭的。

  那個清潔工也因此很敵視阿倫,甚至對他報以冷眼。清潔工不是故意在他經過時拖地,就是在他下樓時故意關燈。清潔工對阿倫也沒有一點好感,她經常有意地去惹怒他,似乎在考驗阿倫的忍耐度一樣。

  阿倫憋在心裡,一直想發火,但每次都沒什麼藉口,他只好把火憋在心裡。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他覺得自己發火同事們知道了,會覺得他小題大做。因此,他一直覺得很鬱悶,甚至因為清潔工的事,他工作沒有做好,也沒有休息好。他很苦惱。那以後,阿倫更加討厭那個清潔工,每次見到他總是做出鄙視的姿態。其實,他不屑一顧的樣子並不是他想要那樣做的。而是,他將不爽的心情都歸之於清潔工,見了清潔工自然心情鬱悶。清潔工也加倍做出各種激怒他的舉動,兩人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終於有一天,阿倫忍無可忍,找茬兒把那個清潔工痛罵了一頓。出乎他意料的是,清潔工在他高聲怒罵時始終一聲不吭,等他罵得筋疲力盡了,才不以為然地問了一句:“你天天和一個清潔工較勁,值得嗎?”

  阿倫聽了,心中一震,自己有必要和她較勁嗎,他應該將他的精力放到工作上去,而不是讓清潔工破壞了他的好心情。他羞愧地感到,他長久以來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竟然無聊地與一個與自己沒有什麼關聯的人產生了對峙,而且這嚴重影響了他平時的心情。那以後,阿倫的心態平和了,不再將清潔工作為自己的對手,他覺得清潔工有時也蠻可愛的。其實,在我們生活、工作中,有許多煩惱就是來源於這種無謂的鬥爭:許多身居高位的人將下屬當作對手;許多老闆將員工當作他的對手;許多城裡人將進城務工的農民當成了對手……他們其實都選錯了對手,在應該大度寬容時,做出了與自己身份極不相稱的舉動,讓自己成為被人恥笑的一方。

  把自己作為對手,可以超越對手;把強者作為對手,可以激勵自己;而把弱小者或者無關者作為對手,只會貶低和消耗自己,最終也只能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