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散文

  爸爸媽媽給了我一條命、救了我一條命,同時又給了我溫暖、給了我幸福,讓我學會了飛翔。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我們漸漸老去的爸媽

  有的時候仔細想一想才明白:這麼多年為自己想最多的,關心自己最多的不是什麼兄弟,不是什麼朋友,而是自己的父母。

  其實和自己的父母聊天是一種開心。那是沒有遮掩的開心,就像小時候那樣沒心沒肺的開心。忘記了自己有多久沒有這樣的開心過,忘記了自己在外面掩飾過多少開心。

  有的時候在外面受了委屈,只想回到家裡躺在父母的懷裡,不需要什麼安慰,只想靜靜地躺著。那是一種溫暖,一種無言的幸福和安慰。

  有的時候在外面奔波久了,只想回到家裡在炕頭坐上一分鐘,看父母兩眼、說幾句話。

  有的時候也在想著,我還能和我的父母在一起呆多長時間?還能見幾面?大學、工作、生活、越長大越孤單。是因為越長大與父母的時間越少,我們才會孤單,才會悲傷。

  有的時候也去想著,有時間為自己的父母梳梳頭。那時才知道,不知不覺中自己的父母已經老了許多。再好的染髮劑,也只能遮住蒼白的色彩,卻遮擋不住流年歲月的痕跡。

  有時間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吧!他們希望能和我們常在一起。有的時候,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許就會讓他們開心一天。

  有時間多去問候下父母吧!也許你的一句問候,會使他們的眼眸浸滿淚水。因為他們已經等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時光劃過,我們慶祝著我們在長大,可是,我們卻沒有注意到他們——我們的父母,在漸漸的變老。

  光陰流逝,我們體貼過很多人,可是,我們卻從沒有對他們說一句“爸媽,我愛你們。”

  上學時,我們每天都在給女朋友打電話,可是,每月才往家打一個電話。我們喜歡煲電話,可是從未和自己的父母煲過電話。

  我們習慣了每天看著父母做多事,可自己不是睡覺便是和同學玩著。

  我們習慣了接受父母給予的所有東西,從未想過給他們一點回報。

  但請你記住:這個世界沒有誰欠你的,不要總是接受的那麼理所當然。

  我們喜歡說著自己是90後,喜歡說著自己是個性的,

  我們總是說著自己和父母有著代溝,不能溝通。

  但請你記住,不管你多個性,你始終是父母的兒子!他們的話你要聽。就算不對,請你也彎腰聽完再說話!因為那是對他們為你操勞半生的尊重!因為那是你對他們把你撫養成人的感恩!

  記住有時間多想想父母,多問候下父母,多看看父母,多和父母說說話,多和父母笑一笑。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像小時候一樣和你的父母在一起,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天空下,

  因為你不知道還能與他們在一起多長時間!

  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因為長大後“團圓”這個詞對我們便會變的越來越奢侈了。

  珍惜和父母在一起說話的機會,因為長大後我們不知道還能有和他們說多少話的機會了。

  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所有,因為漸漸地和他們在一起的日子將成為我們的一種奢侈,一種祈望。

  其實隨著我們的長大,他們的要求越來越簡單、也許只想你能給他們打個電話,多在家陪陪他們。

  其實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應該明白:最值得我們珍惜的人是從來不說為我們做過什麼的爹媽!

  :寫給爸爸媽媽

  喜歡文字,在看到的諸多厚重優美的文章中,都在歌頌父母,感恩爹孃。在感受這些文字中的厚愛、溫暖和感恩之心的同時,我想起了現在家庭生活中的另外一對父母——後爸後媽。

  說到後爸後媽,便會有“唯後媽為惡母不移”的老話在腦海裡浮現。民間編撰和流傳的無以勝數的故事,把後爸後媽們喻為“食子之豹狼”者有之,擬為“黑腸毒心”者有之。小時候,聽過“鞭打蘆花”的故事,是講“後媽”虐待非親生孩子的故事。這故事,是一個大字也不識的姥姥講給我的,而且不只一次地講。每次講一遍“鞭打蘆花”,姥姥總是表情凝重地讓人感到乞望和得到靈魂拯救般的虔誠。在許多童話故事和小說中的反面人物,大多也都是邪惡的繼母或殘忍的繼父,似乎再婚人一當上後爸後媽,就成了虐待狂一類;似乎孩子只要在後爸、後媽的麾下生活,就一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生活在後爸後媽身邊的孩子們來說,不管繼父繼母的真實人品如何,孩子們心裡後爸後媽的印象就是“妖魔鬼怪”的代言人。其實,太多時候,童話放大了現實,無論那是美好的,還是有缺憾的。

  隨著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現代生活方式和傳統價值觀念的改變,婚姻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脆弱的婚姻會時常被擊得粉碎。因此社會上的離婚率越來越高,離婚家庭的與日俱增,讓太多人再次走進婚姻殿堂的同時又走進了後爸後媽的行列。後爸後媽,“怎一個毒字了得?”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的故事傳說,奠定了後爸後媽這個角色的基調。再也不可能有人為後爸後媽平反,只有不分清紅皁白的批鬥。現實生活中,看到了許多後爸後媽與繼子女的不合真例項子,太多的藝術作品及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是孩子對繼父繼母的強烈對立。也許是我身在其外吧,一直在想:後爸後媽很難,繼子女也不容易。

  現代社會變遷和人與人關係之間的變化都非常大,有不少再婚重組的家庭,自然也就有太多人擔當著“後爸後媽”的角色。後爸後媽“可怕”這個概念,很久以來一直困擾著做後爸後媽的人們。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聽馮鞏的相聲中說到“我那可是親兒子啊!”“我的也不是後的!”按照相聲中的暗示,親父母不會給親兒子使用老虎凳、辣椒水,而後爸後媽就說不準了,聽起來是挺讓人毛骨悚然的。電視劇《繼母》和《繼父》,裡面惡毒的後媽和女兒讓觀眾恨得咬牙切齒,繼父更多的表達的是人間的真情。電視連續劇《祈望》,描寫的是一對中年人再婚後嬉笑怒罵的家庭生活,因貼近現實也為該劇贏得不俗的收視率。從頭到尾這部電視劇,真讓人體會到了後爸後媽的難當,繼子女的不易。看完這部電視劇,我真想對後爸後媽和繼子女們說:換位思考,理解萬歲!

  人有好壞之分,後爸後媽當然也有好孬之別。京劇《二堂舍子》寫的是:知州劉彥昌曾與華山三聖母結親,生子沉香。劉彥昌後娶王桂英為妻,生子秋兒。沉香失手打死太師之子,王桂英忍痛捨棄親子,放走沉香。相反,京劇《蘆花記》寫的是: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受繼母虐待。冬天,繼母給自己的親子做棉花絮的棉衣,而給閔子騫做蘆葉絮的棉衣。在藝術作品中,有這樣的鮮明對比,在生活中當然也有。現實生活中,虛誇的藝術作品裡看到過太多後爸後媽的形象,有好也有壞。說句公道話:後爸後媽不好當,尤其現在這個社會,獨生子女時代的後爸後媽更是難上加難!後爸後媽難當,這是人人都知道的,如今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人,想當個好親爸親媽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更別說當個好後爸後媽了。

  我是凡夫俗子,所以我敢大膽並坦然地承認:我的情感是自私的,也是一種唯一不能確定,沒有道理或邏輯可尋的東西。我相信太多人與我是一樣的。對於一個和自己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要付出視如已出的愛心來,不太可能。後爸後媽與養父母還不一樣,養父母是自己沒孩子而把孩子當自己親生的來養。而後爸後媽,是繼承和綜合孩子的親爹媽來撫養。面臨的是一個屋簷下的“你兒子我女兒”的話題,這種情況下,能儘自己全力努力做好,已經是不錯了。電視劇《錯愛》中,後媽周佳麗有這樣一段臺詞:“親媽打孩子,人們會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後媽打孩子,人們會說‘後媽真狠啊!有後媽就有後爹’。後媽,我下輩子再也不當後媽了……”這句話給後爸後媽下了定義:後爸後媽就是一個為別人的錯誤而背黑鍋的無辜的人。

  再婚後的人們,走進圍城後,一個成了孩子的後媽,一個做了孩子的後爸。從此開始,太多太多的矛盾意外地出現了,發生了。由此後爸後媽與繼子女的關係便成了生活磕磕絆絆的焦點。所以說,既然選擇了再婚,選擇了當後爸後媽,就要用一顆善良的愛心,且能委曲求全的忍者之心,付出不求回報的施恩之心,來對待那些本來就不幸的孩子們,不要在孩子那本來就疼痛難忍的心上再撒上一把鹽。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來感動孩子,他們慢慢會懂的。孩子們慢慢會懂得,後爸後媽不是巫婆的代名詞,和尋常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樣,他們之間有磕碰、有吵鬧,也有甜蜜、有窩心、有牽絆。孩子是寬巨集的,不懈的真誠,就能填平那道幾千年來都被視為不易填平的鴻溝。而填平這道鴻溝的主角,必須是後爸後媽們。後爸後媽不是一件複雜而艱難的事情,後爸後媽本身是沒有錯的,孩子也是無辜的,只要心中有愛,只要出於自然。

  給婚姻自由,給孩子天空。再婚家庭中的後爸後媽如果愛對方就會愛對方的孩子,所謂“愛屋及烏”吧。後爸後媽的角色是社會賦予的,既然你有勇氣做了後爸後媽,那麼就拆除心理上的藩籬,以真誠作基石,構築新的幸福的家庭。現代人的觀念都在轉變,尤其是孩子們的觀念不再保守、不再陳舊,只要你有真誠去對待,就會收穫真誠的回報。雖然歌中唱道“付出就有回報”,而生活中的我們,需要做的是付出不求回報。我們為自己的親生兒女付出的時候,想過回報嗎?沒有。自己生的孩子是孩子,繼子女同樣是孩子。只要自己是父母,別管親爹親媽,還是後媽後爸,父母就要負起責任來。人生種善因,得善果。無論是做後媽,還是做後爸,或者是做社會中的任何一個角色,記住《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時光不停要行走,日子還在繼續;日子一天天遠走了,父母的愛永遠在傳承。做後爸後媽的朋友,面對繼子女,張開你的雙臂去迎接可愛的孩子!你歡迎他們,他們才會悅納你。面對後爸後媽,親愛的孩子,不要吝惜“爸爸媽媽”這兩個神聖的稱謂,捧出你的愛,有愛的孩子才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給你的愛,真誠地叫一聲“爸爸媽媽!寶貝兒,你知道嗎?對於後爸後媽,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孩子真誠地喊她一聲“爸爸媽媽”!世界上多一個人愛你,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千萬別讓幸福從你身邊跑掉!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