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什麼作用
在教學插圖的運用上,其核心是學生的“發現”“探索”。教師要時刻注意把歷史教學的三項任務轉化為備課中的“教學內容”,在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範圍內,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以圖敘史運用插圖說明歷史現象
一幅圖片,就是一段歷史。古代史離我們今天已經很遙遠了,對於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識讀歷史插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經濟史的知識時,因為時代遙遠,內容枯燥,環境陌生,線索龐雜,學生比較難理解,就可以以圖來敘史。以“經濟重心的南移”為例,課本提到:***農業***南方逐漸超過了北方,水稻躍居糧食產量的首位。這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耕穫圖》設計如下問題:反映了何時何地什麼行業的生產場景,涵蓋了該行業的哪些方面,你能得出什麼結論?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掌握以下資訊:這個莊園的從業人數多、農具種類多、分工比較細、水資源充足、水稻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等資訊。再輔以教材所述背景,學生得以形成歷史認識。這會比單純的講述來得生動、有效得多。
在教學“鄭和下西洋”一課中,書上有一套紀念郵票,但重疊在一起,通過網路搜尋找到其中的第三幅,讓學生觀察畫面情況:有些什麼樣的人,他們在幹什麼。然後,教師指出,圖中有中國人、阿拉伯人,他們正在交易,鄭和帶去的中國特產,如絲綢、瓷器,使阿拉伯人愛不釋手。說明鄭和的船隊到達過阿拉伯地區,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絡,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還可從人物的穿著打扮和建築物的風格,給學生講明阿拉伯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
以圖促疑利用插圖培養學生髮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的產生則主要從好奇、疑問中來。只有學生有了“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動機,才會對歷史產生莫大的興趣,從而驅動學生的不斷探索、發現之旅。在歷史插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發現、探究色彩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發現、探究能力。
如《清明上河圖》,在“氣象萬千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中,就可以如下設計利用。
觀看:通過觀察《清明上河圖》,你得到了哪些資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了解到北宋時的開封。①市郊村野,疏林薄霧,茅舍幾家,農民在田裡耕作,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②汴河周邊,拱橋如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③都市街景,城樓高聳,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④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這一切,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思考:通過觀察《清明上河圖》,畫家表現了宋代城市生活的那些方面?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手工業、民俗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認知:通過觀察《清明上河圖》,你對宋代城市生活形成了怎樣的印象?教師引導得出如下結論:宋代城市規模擴大,市民階層眾多,貧富分化***房屋、衣著、消費***,商業繁榮***夜市***,娛樂漸興***瓦子***,交通主要使用畜力***牛、驢***,從而讓學生了解課文提到的歷史現象。
以景生情運用歷史插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人文性、開放性、創新性”,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要培養學生“形成對祖國曆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插圖在增加歷史真實感和學習歷史的情趣的同時,也能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形成歷史感、歷史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情感等,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
教材中,有許多有藝術欣賞價值的圖片。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什麼是真正的美,怎樣欣賞美,怎樣欣賞文物,怎樣欣賞歷史人物圖等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青銅器圖片,學生可以欣賞到青銅器的古樸之美、結構之美、紋飾之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敦煌飛天圖片,以自由奔放、奇姿異態、變化無窮、飛動之美,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不斷地給學生以啟迪和美的享受。如書法,通過展示名帖,可讓學生感悟到歐陽詢的方圓兼濟,嚴真卿的雄渾敦厚,劉公權的方折峻麗。如趙州橋,則可以引導學生與其他名橋比較,體會其鬼斧神工、奇思妙想的造型之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