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鳳凰山導遊詞
今天請大家來參觀鳳凰山風景名勝區,。鳳凰山位於丹東市西北60千米處。古為“遼東第一名山”,清朝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0年***,鳳凰山就與醫巫閭山、千山、藥山並稱為奉天省***今遼寧省***四大名山。現被稱譽為“國門名山”,“萬里長城第一名山”,景區面積216.875平方千米。 現在我們車走的這條路是沈丹公路,即丹東到瀋陽的公路。沈丹公路長約280千米,鳳凰山就位於沈丹公里旁邊。丹東到鳳凰山是60千米,那麼從鳳凰山到瀋陽則是220千米。 從這***指沈丹公路***處***到鳳凰山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我想利用這段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鳳凰山有關情況。 我們說鳳凰山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把鳳凰山與萬里長城聯絡起來,並不是想借萬里長城之名而誇耀鳳凰山,鳳凰山的確是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上第一座秀麗山峰。有關長城專家早已考證,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不是在山海關,而是在丹東的虎山。那麼大家可能會問,既然萬里長城起點是虎山,虎山應該是“萬里長城第一名山”。而虎山重在長城。我想大家會同意我的這個想法吧。
鳳凰山在歷史上曾有過幾個名字,早在南北朝時,這裡築有“烏骨城”,山叫做“烏骨山”,隋末唐初,建“熊山城”時,山改為“熊山”。現在我們稱之鳳凰山,不是因為其形像鳳凰,是根據這樣的一段傳說:相傳唐貞觀年間,一代開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慕名來遊,山上鳳凰起舞,飛立於“拜祖石”上,向唐太宗點頭行大禮,唐太宗很是高興,隨即賜此山為“鳳凰山”。我們都知道皇上是“金口玉牙”,從那時起到現在,1300多年過去了,一直稱其為鳳凰山,鳳凰飛出來的洞叫鳳凰洞。
鳳凰山位於長白山餘脈,面積120多平方千米,最高峰是攢雲峰,海拔83***。鳳凰山分為西山、東山、廟溝、古城、玉龍湖等景區。遍遊鳳凰山人們常說,鳳凰山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娥眉之秀。其中“老牛背”、“天下絕”、“箭眼”等奇觀世間罕見;“鳳凰洞”、“三教堂”、“一品洞天”等古洞幽深;“山雲鋪海”、“天池在望”等十大景觀變化多端;“石壁鶴影”、“參娘望夫”等奇形怪石栩栩如生;“臘柞連理”、“參娘柞”等古樹搖曳多姿;“丹泉”、“鳳洞”等清泉四季不竭;“天女木蘭”、“玉玲”、“杜鵑”等珍貴花卉四季飄香;“紫陽觀”、“鬥母觀”、“觀音閣”等廟宇古剎莊重古樸;“忽必烈塔”、“解放紀念塔”、“古城壘”等歷史古蹟至今尚存;“將軍峰”、“神馬峰”、“箭眼峰”等七座山峰拔峭沖天;“高山水長”、“亙古中天”等40餘處摩崖鐫刻頗具功力,這樣鳳凰山變成了融自然美、人工美於一處,交織成一幅天然絕妙、和諧壯觀的中國山水畫卷。 春山吐翠杜鵑紅,夏賞雲海聽瀑聲,秋風染勝錦繡,冬雪冰凌掩青松。 這首詩就是對鳳凰山的真實寫照。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不能參觀完鳳凰山的每一個景點,我想和大家一起遊覽一下西山景區比較集中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景點,讓我們能窺一斑而見全貌。 現在我們在這裡停車,請大家做好登山的準備。
我們眼前看到的就是紫陽觀。書中對紫陽觀名字的來歷是這樣解釋的,“晨起即受曦陽之光照。曦陽初上光呈紫色,有‘紫氣東來’之說,道教稱曦陽為紫陽,又說紫陽乃祥瑞之狀,故道觀以此為名”。今天我們亦是早早地來到紫陽觀,正逢“紫氣東來”之良機,看來這會給我們每個人帶來好運和吉祥的。 紫陽觀是鳳凰山主持,亦稱三官殿。始建與明弘治初年,原名“大寧寺”。後來又稱“逍遙寺”,先時僧人住寺,明清之間,由於戰火不斷,兵荒馬亂,日見凋零,雍正年間,僅有老僧人一人,老僧死後,廟就歸於道教,乾隆初年,道士李永義,改寺建觀,始稱“紫陽觀”,道觀十三年重修,由三官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組成。
現在讓我們進三官殿看一看吧。三官殿內供奉天、地、水三官神像。中間是天官堯,堯能賜福;右邊是地民舜,舜可赦罪;左邊是水官禹,禹能懲惡。虔誠的人們在三官神像前叩拜,就會解脫罪惡,得享天福。三官神像左邊的是“瑤池金女”群塑***傳說***,右側為“八仙過海”群塑***傳說***,正殿東面是“護法靈官”,告戒世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西面立的是“護法土地”,牆上繪的這些圖畫分別是“麻姑獻壽”、“大禹治水”、“皇帝戰蚩尤”、“神農嘗百草”***傳說***,這些傳說可以把你帶到遙遠古昔,撩起你綿綿的懷古之情。 觀外這四株古鬆傳說作為紫陽觀的夥伴已經在這裡守護了半個世紀,古鬆與古剎相映成輝,使紫陽觀顯得更加莊重古樸,導遊詞《》***
解放紀念塔是1947年為紀念東北解放而建立的。從塔上向山上攀登,有“一百單八對”石階,到頂端道分兩路,向右沿階道,我們就來到了“三教堂”。 “三教堂”堂門是由兩塊大石豎立構成,堂頂是一塊斜卡在兩壁上的整塊石板。 現在讓我們去看看,這三位仙聖究竟有何超凡之處?看看老子和孔子的額頭上閃亮著怎樣的中國哲人的智慧之光?我們能看出堂內正殿為石鋪殿階,逐漸向上,殿階正上放則是一塊巨石豎立,上坐“三教”雕像。原來佛道等教不能兼信,而“三教同源”卻又有它的歷史原因。
北宋末年,宋徽宗很是崇奉道士,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教開始盛行。元朝帝王雖然信佛,也兼通道教,佛道混合,等到明初這種混合開始衰微,等到中葉之後,又因為帝王的倡導,方士、和尚的宣揚,佛士的參加,形成“三教同源”,使儒、佛、道成為一個龐大複雜而且混亂萬分的多神教。由此可知,此“三教堂”是成於北宋末年之後。 三教堂洞內左、右有兩洞,向左是“通玄洞”,鑽過“通玄洞”,過“通天別趣”,出洞之後,在登懸壁,便是“觀音閣”。 在這塊巨石的頂端,原由一個僅能容納一人的靠椅式的凹處,這就是觀音座。為什麼觀音在這兒坐呢?因為它的洞府裡住神佛較多,派別也雜,她不便在那裡習演功法,因而就把早晚坐禪之處改在這裡了。久而久之把這塊岩石坐出了一個坑。 觀音菩薩經常在這裡向笛子傳授法術,講經傳道,風吹日晒,信徒們心裡很是不安,為了感恩頌德,表示尊師的誠心,到家在這右邊的岩石上,建了一座廟殿,就是現在的觀音閣。
從這時起,善男信女們像穿梭般的來往不絕,朝拜進香。 觀音閣始建於明神宗年間,分上下兩層,上奉“觀音”,下站“韋馱”。“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名,佛教的《法華經·普門品》中說,遇難眾生只要誦其名號,即 “觀世音”三字,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觀世音”是根據這個說法意譯過來的。後來唐太宗李世民諱“世”字,只得略去“世”,改稱“觀音”。據說觀音原為男性,女像。觀音始於南北朝,還有千手千眼菩薩和送子送財傳說等等。至於觀音手中所掌的那隻“淨水瓶”和那根“楊柳枝”原是普灑佛法的意思,是一個象徵性的“道具”。後來便成為主宰人間晴雨的法寶,成了有求必應,能治百病的萬金油。韋馱是佛教天神,姓韋名混,為南方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鳳凰洞。遊覽鳳凰山有一句順口溜:“來到鳳凰山,幽探鳳凰洞,險登箭眼峰,飽覽景無窮”。就是說到鳳凰山遊覽總得要親身體驗妙趣橫生的鳳凰洞,登上聞名遐邇的“箭眼峰”。 看來登“箭眼峰”是難度太大了。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我們已經拜了多位大仙。可說鳳凰山的靈氣已領略了一番,現在我們進鳳凰洞弄個明白,我想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傳說鳳凰洞是鳳凰棲息的地方,內藏鳳凰蛋。當年唐太宗遊覽鳳凰山,鳳凰就是從此洞飛出拜祖。鳳凰洞長約200餘米,入洞之後,天光亮,越走越暗,須持蠟燭而行。
好,現在我們準備好照明工具,讓我們身臨其境,體驗一下鳳凰洞究竟如何? 位於“觀音閣”和“鬥姆宮”中間的這個廟宇是“碧霞宮”,也叫“娘娘廟”。此宮建於道光四年***1824年***,後於1982年修復。內奉“三聖母”、“子孫娘娘”、“眼光娘娘”。“三聖母”指的是天德聖母,即周文王之祖母;天貞聖母,即周文王之母;天仙聖母,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稱為“賢妻良平”,在善男信女之中享有地位,多有人來次進貢燒香,以求吉利。 建於“觀勝臺”上的這座廟宇,是“鬥姆宮”。鬥姆宮始建於明代,傳說是婦女捐修的,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內奉八隻手的“園明道母天尊”塑像,傳說是北斗七星之母,這種三目八臂神像,在佛教裡很常見,但在道教諸神中卻不多見,顯得於眾不同。《北斗本命經》中說,不管你多麼貧窮下賤,多麼背運倒黴,只要誠心禮拜斗姆,稱念她的名號,就能消災滅病,延生得壽,獲福無邊。
我們今天日程的下一項是到東山景區的鳳凰山莊去用餐。 ***返回***人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看來鳳凰山的確是個寶地,不然鳳凰怎麼會棲息此地?皇上又怎麼會慕名巡遊呢? 鳳凰山是一個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的,峰洞寺廟古蹟為主要特徵山嶽性的旅遊風景區。迷人的景緻,自古形成了自然狀態的旅遊勝地,僧人云遊,帝王將相巡遊,名人志士覓遊鳳凰山留下了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古蹟和優美傳說。 近年來,隨著丹東加快開放的步伐,鳳凰山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來丹客人,平時旅遊高峰可達20多萬人次,目前已接待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