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境界論

  太極拳自明末清初陳五庭創拳以來,從習者眾。特別是楊露撣、陳發科、陳清萍、陳鑫等,一開禁例,廣為向社會傳播,使太極拳擁有相當多的愛好者,甚至遠渡重洋,走進異國。以日本為例,其太極拳套路水平不在中國運動員之下,但是眾多的愛好者中近幾十年來未發現有超越前人者,為什麼?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一種是由於對太極拳理解不夠造成誤解,偏向於教拳架;一種是由於老師的水平不高,教出的學生當然不會有大家風範;三是學者悟性不足,生搬硬套所致。我以為要避免這種現象,就要明瞭練習太極拳所必經的道路,明瞭各種層次上對太極拳的作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則能成功。

  一、習陳式太極拳之源流

  陳照奎先生,陳發科這幼子,從小耳濡目染髮科師祖之拳藝、理論,其後,經自己刻苦練習,勤奮不輟,終於成為一代大家。1973年在河南省第三屆武術運動會上,陳照奎先師將太極拳之風格,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來。筆者自1973年有幸從師於陳照奎先師,以過四載寒暑之苦練,始得繼承先師拳風,特別是在“以手領勁”上對太極拳理論作了充分的闡述和補充。如今國家昌盛,社會穩定,將全身心致力於陳式太極拳的推廣、傳播事業之中,希望得到廣大同仁以及社會各界支援。


  二、

  陳鑫雲:“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練習太極拳每到一階段,自有一階段之認識,排除幻想,從中找出其理論,才能保證少走彎路,早日登堂入室。所謂境界,以餘練習幾十年來之經驗及教授學生之體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初級階段

  初習拳者最主要是套路上、基本功上著手下功夫,俗語上所謂“卸力”階段。這段功夫下得精深,日後在領悟太極拳,圓之妙境,成就大家風範的希望亦大。好比建高樓,築基礎,做一層地基能建一層樓,作三層樓的基礎,才能建三層的高樓。初級階段需注意如下幾個問題:1、沉肩乍肘;2、襠走下弧;3、虛領頂勁;4、以手領勁。沉肩乍肘就是要保證肩部不上聳,隨時保證兩腋下空虛,肘的用力方向保持向外,向下乍開。襠走下弧就是腰、胯、腿的運動路線,保持下弧線,形象的說就是走鍋底形。虛領頂勁就是下頜內收,後頸有向上領,向後膨脹之意,這對保持立身中下有著關鍵的作用。以手領勁就是要保證所有的動作先由手啟動的條件下執行,這對於領悟太極拳圓運動之摺疊、轉關、開合、虛實是至關重要的。以上幾點對初習者並非一蹴而就,需得長期的練習。對業餘愛好者來講,快則一年,慢則三年完成上述要點之後,就要做到形似。所謂形似就是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特點,快慢相間,從書法上講叫“入貼”。

  第二層次:漸悟階段

  經過初級階段練習,結合推手訓練,自身感覺與前不同,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這時與其它同道練習會遇到很多難解的技術問題,甚之認為自己的拳道有不如前的感覺。對勁路執行的路線、方向運用尚不能得手應心,這就進入漸悟階段。這一過程相當漫長,有此學練者可能一生也不能真正的“入門”,這就取決於教師的講授與習練者的耐心、恆心及悟性。這一階段已經解決了套路問題,即“拳架定形”,開始對勁路進行研究,希望在各種手法中找出化勁和發勁的規律。這階段應懂“以手領勁”、“兩頭捲曲”、“氣由內生”、“勁從外借”的道理。所謂以手領勁,就是在往來摺疊,進退轉換中做到“一動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棚勁,後乍腋下空”。所謂“兩頭捲曲”,就是手腳同時執行,做到節節貫串,周身合一,達到身體的穩定性、靈活性。所謂“氣由內生,勁從外借”就是氣、意念從心而生,從丹田而出,勁從外借,通過螺旋運動,造就對方以大力向我所作的向心運動,而通過我的離心運動,將對方拋將出去。

  這一階段,在似通非通之間,啟動之時,無不合拍,執行之中處處脫節,詩家有言“功夫在詩處”。因此,練習方法,道路以重複套路,基本功為主,說明套路中還有未明之道理,未規範之動作。

  第三層次:登堂入室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這句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一旦窗戶紙捅破,無限風光滾滾來。至此,始明太極拳圓轉運動之本意所在。在練習中,能做到處處合符規矩,有時甚至是脫規矩而合規矩。“推手如無人,練拳如有人”。但在此階段,尚有不能解決之問題。就需要再一次重複套路的練習,以解決不同角度、力度、速度的問題。

  我之身備五張弓,合而為一張弓,靜則合,動則開,一個渾圓中有無數不圓,處處膨脹,處處以手領勁,全身協調,一動無有不動。敵則靜有五張弓,動則弓不存,處處受制,如我用***之近距離對敵之大炮,無有不勝之理。

  太極拳最高境界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當為太極拳最高境界之寫照。反過來所謂最高境界也有“一層深一層,層層意不同”之用功。所謂高,高在稍節的運動越來越小,達到無圓的境地。在化勁上能“吞而代之”,使敵進不敢進,退不敢退。“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發勁如雷庭電閃,心膽俱裂,一旦發動,有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亦有輕描淡寫一拍,人立驚跳,一走無不如意,以後則是道德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