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內勁之培養與運用

  陳氏太極拳發源河南溫縣陳家溝,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太極拳,纏法也, 陳氐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鑫先生認為: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陳氏太極拳纏絲運動形式是螺旋形的。這種螺旋形的運動貫穿全身。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餘曾為習陳氏太極拳者能瞭解陳拳之內涵特性與練法要旨,撰寫︰「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內動與外發」及「陳鑫答問」等編。認識一文,提出三大原則,二個觀念,及一顆願心。所謂三大原則,為立身中正,用力勿過,與呼吸自然。如能確實把握此三大原則,則演架自能端正,用力自能恰當,呼吸自能和暢。二個觀念,為對於快慢與剛柔之觀念。如能徹底明白此兩個觀念;對快與慢,則不致徒求動作之緩急,而能致力於虛實靈換與內氣之執行;對剛與柔,則不致練成血氣好勇之剛,或萎靡不振之柔,而能養成無堅不摧之剛,與無強不化之柔。一顆願心,為發終身行之之願心;如能常存此心願,則不致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必能刻刻在心,鑽之研之,終底於成。此三大原則,二個觀念,一顆願心,是為練拳入門、築基、成功必守之則也。次為內動與外發一篇,為詮釋 先師福生公教誨時常用之「內不動,外不發」一語。動者為氣,發者為勁;氣何以能動,勁何以能發,經將用意、行氣、練形三者之內外陰陽之理,與實際操作之法,詳為說明。如能用心研練,自能以外引內,由內及外,而臻內外合一,於內動外發有所領悟也。再次為於去秋所寫之陳鑫答問一篇,此篇四問︰為一問主宰,二問關鍵,三問精神,四問神情。陳鑫答之以主宰在心,關鍵在脊,精神在眸,神情在養;此四問實為練拳之要訣,如能確切做到,成手可期也。


  近數年來餘撰寫有關陳氏太極拳之論文,經陸續發表者,為數亦復不少,而今獨提出此三篇,蓋以關於陳氏太極拳之基本理法,與精進之途徑,均包含於此三篇之中,而對於內勁之培養與運用,亦可窺得端倪,不知讀我文者有否會悟,今為詳論,以為助耳。

  何謂內勁﹖依陳鑫著作謂︰「心精***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內之所發,故曰內勁。」又謂︰「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又謂︰「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由上錄陳鑫著作關於內勁之解釋,可得一概念,即是中氣與內勁為一體之兩面;行於骨縫中者為氣,其氣中正,不偏不倚,謂之「中氣」;形於肌膚表者為勁,其勁自內引發於外,謂之「內勁」。至於「中氣」一詞,汜水萇乃周著有中氣論,謂︰「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醫者所謂元氣,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醫者稱此氣謂「元氣」,以人身之所以恃生者此氣,源出中焦,統於肺,外護於表,內行於裡,周通一身,頃刻無間,出入升降,晝夜有常,及至七情交致,五志妄發,乖戾失常,清者化而為濁,行者不通,表失護衛而不和,裡失營運而勿順,不通不順,疾病乃生,苟能養之調之,則出入升降,霈潤宜通,疾病何能侵人。出入為外氣之呼吸,升降為內氣之執行。養之調之,醫家有金匱神方,武藝有祕傳妙法;習武而徒求肢體之動作,與攻防之招式,是等而下之者也,上乘者必於養氣執行有所致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