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功的培養

  很多學太極拳的朋友,在沒有練出內勁之前,就開始練習發力,猛蹬地、猛轉腰,一副精神抖擻的樣子,衣服被抖動起來,看起來瀟灑極了,殊不知這其實根本不是太極內勁,相反只會越練越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以拳架為體,內功為本,推手為用。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離開內功,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拳架就成了空架子。

  什麼是太極拳內功?所謂內功就是內在的功夫。其本質是精氣神的結合。它是中華武術的精華,也是太極拳的精華。太極拳的博大精深主要體現在內功的修煉上。其中,練內氣乃修煉太極內功的關鍵。當代著名太極拳家馮志強先生說:“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氣質量的高低,即反映出太極功夫的高低。內氣充沛,能起到護體的作用,身體富有彈性,如充足氣的皮球,不怕人擊打;內氣充沛,則內勁渾厚,威不可擋;內氣充沛,通經活絡,營衛全身,祛病強身,體魄健壯;內氣充沛,在心靜體鬆的情況下,周流全身,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勁到,周身極其虛靈,就能做到以柔克剛,化敵於無形,攻敵於不備,得機得勢,處處主動。

  現在有許多人練習太極拳,往往只注重外形動作,而不注意修煉太極內功,他們把精力放在外形動作上,熱衷於比賽、表演。為了取悅於觀眾,把太極拳舞蹈化、體操化。臺上龍騰虎躍,臺下掌聲四起。但在行家看來,卻只能搖頭嘆息。為什麼?太極味沒了。太極內功沒了。太極拳的輕靈沉靜,鬆沉纏綿,內外兼修,剛柔相濟,周身一家等特點沒了。這已經不是太極拳,而是隻有外形沒有內涵的太極操。

  練習太極內功離不開丹田。要心靜體鬆,意守丹田,培養丹田之氣,使之不斷加強充實,並在意念的引導下週流全身,開則達四稍,合則歸丹田。這種內氣的流動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結合拳的套路的開合來進行。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外形動作完全是被動的,是意氣作用的結果。如果你在盤架的過程中,能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那麼你的拳架就有了充實的內容,也就是在練習太極內功了。當然,站樁、打坐也是練習內氣的好方法。在心靜體鬆的狀態下,丹田之氣循經絡走向,打通任督兩脈,實現周天執行。這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練出太極拳特有的技擊功夫。

  柔運化,剛落點,是太極拳技擊的特點。有效地化解對方來力除了依靠身法手法步法之外,最根本的要靠內功。太極高手可以在身形基本不動的情況下,在對方接觸自己身體的一瞬間即化即打,克敵制勝,靠的就是深厚的太極內功。同樣,太極拳擊打也要靠內功,在發勁時,意到氣到勁到,功助拳勢,剛猛無比。

  太極拳內功的修煉,除了修煉丹田之氣還要注意腰胯的練習。太極拳內功的關鍵在於腰胯。太極拳活與不活,全在於腰胯。腰胯不活不鬆,動作必然呆滯。太極內功高深者,腰胯轉換極為靈活,且走圈極小,不顯於形,若有若無,深藏不露,使對方不知其深淺,否則,容易給對方看出破綻,非高人之所為也。腰胯不活不鬆,內氣難以下沉入地,身樁不穩,難敵強手。腰胯是太極拳的天機。不得此中奧祕,難以練成太極功夫。

  因此,練習太極拳一定注重內功的修煉。注意培養內氣,壯大內氣,執行內氣。這是練習太極內功的基礎。太極拳技擊功夫要靠內功,養生的功夫也要靠內功。只有內外兼修,才能練好太極拳。“培其根枝葉自茂,潤其源流脈自長”。因此拿住丹田練內功,乃是練習太極拳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