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語意連貫題的解題技巧

  連貫就是語言的表達要注意句與句的排列組合,注意上下句的聯絡、銜接與呼應,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一、時間、空間的先後性

  【例4】給下列句子排出最恰當的順序。

  ①太清宮,又名下清宮或下宮,是宋太祖***公元960—967***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

  ②明萬曆年間,太清宮近乎荒廢。

  ③南京報恩寺的和尚憨山買下宮前的一塊空地,建了一座海印寺。

  ④後海印寺被毀,又建了太清宮。

  ⑤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國師邱長春曾在此宮修道。

  【解析】

  第一步,誦讀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這是一段敘述性文字,它敘述太清宮的歷史沿革。

  第二步,找出與時間有關的詞語:“宋太祖”“元太祖”“明萬曆年間”“買下宮前”

  “後”“建了”“又建了”。我們根據時間的先後可以排出正確的順序為:①⑤②③④。

  【例5】下列幾個句子的順序已經被打亂,請重新排列。

  ①大海里,閃爍著一片魚鱗似的銀波。

  ②一片片坐著、臥著、走著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③沙灘上,也突然明亮起來。

  ④它像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似的,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湧了出來。

  ⑤是一輪燦爛的滿月。

  【解析】

  第一步,誦讀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它描繪了一幅大海月夜圖。

  第二步,這幾句話,有“大海”“月亮”“沙灘”等描寫物件,在排序的時候,就應該考慮按“空間順序”,按照從天上“月亮”到地上“大海”再到“海灘”的次序,我們可以排出正確的順序為:⑤④①③②。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二、客觀事物的邏輯性

  眾所周知,事物本身的發展具有規律性,人的思維也具有規律性——或由一般到個別,或由個別到一般;也可為由概括到具體,或由具體到概括……人們認識事物必 須遵循生活的邏輯、自然的邏輯和思維的邏輯,或由易到難,或由淺入深,或由表及裡,或由此及彼……做題時只有先把握了客觀事物的邏輯性,然後才能進行合理 的排序。

  【例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順序是:

  鐵路客車動車組先進的計算機網路控制技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車防火系統也很先進,重要設施都附有防火裝置。

  ①並與地面通訊,實現地面對列車的控制

  ②能實現對動車組各個系統的控制

  ③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動車組即可自動減速或停車

  ④同時對系統進行監視和故障診斷

  ⑤無需人為干預

  【解析】

  第一步,語境分析。通讀語段和備選語句便會發現,這段文字的表達方式是說明,表述的物件是“動車組”。語段介紹了“動車組”先進的“網路控制技術”和“防 火系統”。橫線處的語意是針對“網路控制技術”先進性說明其優越的功能。這種說明一般採用邏輯事理順序,因此要注重物件備選句間的邏輯、事理關係。

  第二步,備選句分析。備選句中起關聯性、指示性的關鍵詞是:“並”“實現地面控制”“各個系統”“一旦”“同時”“人為”。這些關鍵詞明確地表示了語意連 接關係和句間的邏輯事理順序。“各個系統”是總說其功能或先進性,故②直承前語境。“同時”一詞表示承接關係,“對系統”一詞語所指物件與②句表述的物件 是一致的,故④承接②。“並”也表示承接關係,它承接的物件是“故障診斷”,故①承④。“一旦”表示假設關係。它是針對“監控”“監視”進行假設的,故③ 承①。“人為”是相對於“控制”、“自動減速或停車”來說的,故⑤承③。因此,答案為:②④①③⑤。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三、句式結構的一致性

  句式一致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陳述物件保持一致,二是句型選擇要一致,包括分承的對應性,三是採用的修辭格要保持一致,四是情調氛圍和音韻節奏要合諧。

  【例7】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順序是:

  都靈冬奧會的花樣滑冰雙人滑的比賽中,張丹、張昊在衝擊世界上最高難度的後內接環四周拋跳時失誤,張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蓋嚴重受傷。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們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術征服了全場觀眾,也征服了現場裁判,最終贏得一枚銀牌。

  ①所有人都以為這對組合將退出比賽

  ②就在所有的人都以為這對組合將退出比賽的時候

  ③簡單包紮後的張丹和又與張昊重新回到冰上繼續比賽

  ④冰上卻出現了張昊和簡單包紮後的張丹

  ⑤兩人順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難度動作

  ⑥其他高難度動作完成得很順利

  【解析】

  ***一***語境分析:前語境陳述比賽的情景,語意重點落在張丹這一物件上。這就暗示,其後的句子應是對張丹的相關資訊進行表述。張丹受傷後情況怎麼樣了,比賽 情況又如何,都成為讀者關注的資訊。後語境陳述比賽的結果。雖然這一資訊對解題的幫助並不大,但是後語境裡有幾個關鍵詞還是比較重要的。“他們”這一人 稱,說明其前的句子就是對張丹、張昊兩人的表述,這就與後語境緊密聯絡起來。另外,“勇敢的精神”這一短語也值得重視,它應是對張丹、張昊兩人表現的概 括。這表明,最後一空上的句子應以張丹、張昊為表述物件。

  ***二***選項分析:①項是一個單句,其主語是“所有人”,而前語境最後表述的是張丹,主語***物件***不一致,所以①句不能放在第一空上。②項不是句子,而是一 個複雜的介賓短語。它只能做修飾成分,不能做主語,只能作狀語。這樣就不會改變前語境的語意表達方向,故第一空應選②句。③項是一個句子,其主語是“張丹 和張昊”。張丹與張昊並列,且張丹在前,這樣就強調了張丹這一物件,如此與前語境的銜接就連貫了。④句正好與③句相反,把張昊置前,這與前語境張丹受傷的 話題不一致;如果銜接起來,就達不到連貫的要求。⑤句中“兩人”是主語,是陳述物件,可以與前文中重回賽場的張丹、張昊形成照應,如此就做到了表達自然連 貫。⑥句中“其他高難度動作”是主語,這就變換了前文表述的物件,故第三空應選⑤項。因此,答案為:②③⑤。

  【例8】把下列語句填入文中的橫線處,使上下文語意連貫。***只填序號***

  ①, ② ,人口不過二十萬,③ ; ④ , ⑤,枕著清澈的多瑙河水⑥ ;這是一個孕育了音樂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讓城中一木一石無不浸潤音樂的魅力。

  A.面積不過八十公頃

  B.這是一個古老的小城

  C.偎依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峰之間

  D.這是一個迷人的小城

  E.卻有著千年的滄桑歷史

  F.美得讓人不忍離去

  【解析】

  第一步,語境分析。所給語段有兩處使用了分號,採用的句式很鮮明,且構成排比的辭格。這說明,語段是從三個角度、分三層來陳述物件的。

  第二步,備選語句分析。語段的第三層陳述了“小城”受莫扎特的影響而浸潤著音樂的魅力,特別是第一個分句,它採用了“這是……的小城”的結構。而在選項 中,B項和D項的結構也是“這是……的小城”,可以構成並列,也符合分號的用法。但是①處到底選B項呢,還是選D呢?D項中有“迷人”這樣的修飾詞,這應 表示***風景***美麗的,與前語境中“人口不過八十萬”的表意不吻合,故①應選B項,④便只能選D項了。A項的結構與“人口不過八十萬”是一致的,兩者應該緊 密相連。但是這一項放在②處呢,還是放在③處呢?解決這一問題應對“不過”一詞進行推敲。這個詞在意思上表示“小”或“少”,在用法上可與其後的關聯詞構 成轉折關係。E項中的“卻”正好有這種功能,並使語意重點落在“千年滄桑”上,照應了“古老”一詞,這樣便可以確定②處選A項,③處選E項。C項結構與語 境中“枕著……河水”一致;兩者在表意上也是一致的,而且採用了同一種修辭方法——擬人,從而使風格一致,所以這兩個句子是緊密相承的。但到底誰承誰呢? 這時就該參照F項。F項是表示小城的美給人的感受的,應該放在描寫景物的句子之後;另外,“迷人”總提,“枕著”、“偎依”來分述,“美得讓人不忍離去” 總括,語段的第二層結構形式便是“總分總”。如此看來,⑤處選C項、⑥處選F項是有充分理由的。答案為:BAEDCF。

  【例9】選擇恰當的句子填入下列橫線處,使上下文銜接。

  ____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幾處墳地,墳前立著的石碑許多已經破碎,字跡模糊;枯水季節,伏在江裡的石頭有的已經露出水面,________。

  ①沒有太陽,天氣相當冷,藤蘿葉子已經萎落

  ②夕陽西下,天氣微涼,藤蘿葉子閃著不定的光

  ③顯得這一帶崖壁十分瘦削

  ④崖壁被映照成一道五彩的屏障,矗立在對岸

  ⑤天空一派高遠

  ⑥周圍一片寂靜

  【解析】

  第一步,語境分析。從後語境中“墳地”,“石牌”已“破碎”,“字跡模糊”,“枯水季節”等帶有濃郁感情色彩的詞語可知,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秋冬寂靜、冷落荒涼的景象。

  第二步,備選語句分析。②句描繪的是清新明快的景色,④句描繪的是火熱燦爛的景象,⑤句描繪空闊高遠的景象,都跟語境文字情調氛圍不協調。並且④句中“矗立在對岸”與崖壁下墳地石碑上“字跡模糊”自相矛盾。因此答案為①③⑥。

  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包括喜與樂,褒與貶,悽清與熱烈,壯美與秀美等***必須一致。特別是描寫性文字,寫景,或繁盛,或荒涼,或熱鬧,或冷清,或欣欣向榮,或蕭條肅殺,這種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境和氛圍和諧一致,句子才能連貫。

  【例10】填入下列橫線處,使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句子依次是:

  ***1***每逢深秋時節,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並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雲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雲繚繞

  【解析】

  第一步,審讀題幹。本題包括語意連貫,音節和諧兩項要求。

  第二步,語境分析。***1******2***都是描寫性句子,其表達在次序上要依據作者的觀察點展開,在效果上儘量追求生動、形象,講究音韻美。句***1***意思是說,深秋季節置身山頂“俯瞰”,下面是俯瞰所見景物,“美景盡覽”是總收;句***2***全句寫“遠眺”和“近看”之所見。

  第三步,備選語句分析。①句字數與後文不同,不能構成並列,讀起來不順口,不和諧,所以選②句。“群山環抱”“層巒疊翠”,依然是“群山”之景,“白雲繚 繞”是“群山環抱”之中的景物,故應先“林”後“雲”。同時,“層林疊翠,白雲繚繞”與“茶園蔥綠,松竹並茂”構成對句,“繞”與“茂”押韻,音節和諧, 所以選④句。所以答案為:②④。音節是否和諧要考慮三個因素:①上下句字數是相同或基本相同,如果是並列關係的詞或短語,常將音節少的放前面,音節多的放後面。②上下句的句式是否對稱。③上下文是否押韻或平仄是否協調。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四、相鄰語句的勾連性

  一段文字必須理路清晰,解題時要注意前勾後連,前後照應。有時候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否定的,一個是肯定的,我們只有兼顧兩面,才算注意了照應。

  【例11】把下列句子組成前後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只寫句子的序號***

  ①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美麗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條小河流過,河水清澈見底。

  ③到了札蘭屯,原始森林的氣氛就消失了。

  ④白磚綠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風景幽美,綠色的小丘上長滿了柞樹。

  ⑥叢生的柳樹散佈在山丘腳下。

  【解析】

  第一步,確定語段的話題和物件。此語段的表達方式是記敘加描寫,寫景是主,敘事是次。通讀文字材料,感知語意,便可以認識到,語段是以“我們”所經所見為話題,以描寫小城的景色為物件的,移步換景,這樣就基本確定了排序的思路。

  第二步,分析選項中前勾後連的詞語。③句中“到了”一詞明確地表現了行蹤,札蘭屯是“小城”,再加上“消失”與“出現”的內在邏輯就可以確定③①相連。② 句中有“城中”一詞。⑤句中有“走出小城”一詞。這些關鍵詞既表示了行蹤,也體現了描寫景物的順序。因此,①②⑤應組成一個層次。在④句中有“倒映在水 中”的短語,照應了②句中“小河”這一景物,更切合了②句中“河水清澈見底”描寫。因此,④句應加入上面的層次,並直接承接住②句。⑥句中有“在山丘腳 下”這樣的詞語,正好呼應了⑤句中“小丘上”,這符合從上到下的描寫順序,所以⑥句應緊承⑤句。因此答案為:③①②④⑤⑥。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五、語段內容的層次性

  多個句子的排序,為確保其快捷性和精確性,必須首先從大的方面把握其內部層次。

  【例1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的順序是:

  天鵝悠閒自在、無拘無束,它時而在水上遨遊, ——它似乎是很喜歡接近人的,只要它覺得我們不會傷害它。

  ①時而沿著水邊,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時而到岸旁嬉戲,

  ④享受著與人相處的樂趣,

  ⑤時而離開它的幽居,

  ⑥藏到燈芯草叢中,

  【解析】

  ***一***語意分析。此語段描寫天鵝“悠閒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況和意趣。前語境中“它時而在水上遨遊”這樣的句子,暗示了語意表達的方向,即表現天鵝在 水上或在與水有關的地方的活動和意趣。由此可知,①③⑥應是一個層次。後語境直接表示天鵝“很喜歡接近人”。很明顯,②④又是一個層次。⑤句的作用更不可小視。根據語段中的意思,“幽居”正好把所有備選句的表意分成兩層。第一層是承前語境的,寫水上——幽居的行動和意態。第二層是接後語境的,寫“離開幽 居”而與人相處的樂趣。

  ***二***備選語句分析。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備選句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即:①③⑥和②④⑤。排列第一個層次內的順序應注意兩點。首先注意有關聯性、暗示性的關 鍵詞,如:“岸旁”“水邊”“草叢”。其次按照事理順序、空間順序***地點的改變***把握語意表達的脈絡。這樣就是:水上——岸旁——水邊——草叢。需要進一 步指出的是,“岸旁”和“水邊”所表示的地點從語意上很不容易區分。這時就要考慮句式和結構。前語境中有介賓短語“在水上”修飾動詞“遨遊”,而③句中也 有介賓短語“到岸旁”修飾動詞“嬉戲”:這樣就做到了句式結構一致、音節和諧,從而增強了表達效果;因此,第一個層次內確定的順序是③①⑥。排列第二層次 內部順序,便可以利用語意間的照應和表意採用的事理順序。有之前的“離開”才有“回到”,在“有人的地方”才能“與人相處”,進而感覺“它似乎是很喜歡接 近人”;因此,第二層次內部的順序是⑤②④。綜上分析,答案為:③①⑥⑤②④。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六、語言環境的約束性

  由於有了具體語言環境的約束,在排序的時候,首先必須充分考慮到與上下文的銜接問題。否則,即使內部排序得當,也會因與上下文銜接不當而功虧一簣;然後對需排序的各句進行分析,初步排序;最後分析整體語。

  【例13】把下列句子填在後面的橫線上,組成前後銜接的一段話。

  ①它們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時。

  ②這裡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腦後。

  ③天的星星肅然排列,迎面注視著你。

  午夜走出帳篷,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你彷彿把頭伸進一座古鐘裡面,內裡嵌滿活生生的星星。我頓時明白了《敕勒歌》中為什麼有“天似窮廬”的句子。

  【解析】

  ***一***語境分析。前語境點明時間,並表明所陳述的主體物件是“我”,客體物件是“眼前的景象”。這就大致可以確定後文語意表達的方向。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兩 個方向:一是後文承“我”繼續表達,二是承“眼前的景象”進一步表達。綜觀三個備選句,其中②句③句都是圍繞“星星”表達的,①句中的“它們”是不可能指 前意境裡的“我”的。因此,可以確定後文的語意是承“眼前的景象”的。確定下這樣的思路,後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後語境的作用一般是總結、深 化、呼應前文,延續前句語意。這裡的後語境就起著延續前句語意的作用,有很強的指示性,表現在如下兩方面:一是後語境改用第二人稱“你”,說明這並不是從 前語境直接導過來的,其前應有相應的人稱做鋪墊;二是“伸進一座古鐘裡面”這樣的短語是一種形象的表達。真切地表現了星光從“眼前”亮到“腦後”,就好像 古鐘一樣把人全部罩住。由此可以確定,②句與後語境應是緊密銜接的。

  ***二***備選語句分析。①句中第三人稱代詞“它們”不能直接指代前語境中的“景象”,“它們”指代“星星”是非常合理的,因此①句應該直承③句。③句表述的物件是星星,這很符合前語境。②句是位置在分析語境時就已經確定了。因此答案為:③①②。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七、關鍵詞語的提示性

  第一類,代詞。代詞在句中起指代作用。當某句中出現代詞時,要根據語意找準它所指代的物件,那麼,這個物件所在的句子與代詞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緊密相承的。

  第二類,連詞,特別是關聯詞。這些詞語在句中明確表示了其間的邏輯關係,對判斷句子銜接是否連貫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關聯詞來說,可以根據習慣搭配,直接判斷句子的銜接。

  第三類,明確先後關係的詞語、總括性的詞語和插入語等。如如“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後來”“現在”“與此同時”,“由此看來”,“綜上所述”,“換句話說”等等。抓住了這些關鍵詞語,理順句序也就簡單多了。

  【例14】下列句子正確的表達順序是:

  ①不想作,任性而行就不會有練習的機會。

  ②既然不得不如此,我們就沒有理由不接受它。

  ③課堂作文不是十全十美的辦法。

  ④作文,想來不是人的個性所需要。

  ⑤針對此情況,所以命題、限期完篇,總是出於不得已。

  ⑥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想不出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來代替這種辦法。

  ⑦因而要練習就不能不規定個辦法限制如何做,這結果就產生了課堂作文。

  【解析】

  第一步,通讀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這是一段議論性文字,其話題是如何看課堂作文,即③⑥句是交代課堂作文的現狀,①④⑤⑦闡述產生現狀的原因,②句是結論。排序時,我們首先應該把握語段的這個邏輯順序。

  第二步,尋找具有提示性的關鍵詞。②⑥⑦句中的關聯詞 “既然”“但”“因而”,又進一步理解到⑥句中的“這種辦法”是指③句中的“課堂作文”。因此正確的表達順序為:③⑥④⑦①⑤②。

  【例15】給下列句子排列最恰當的順序。

  ①他穿著很舊的布馬褂,破皮鞋,顯得很寒素。

  ②現在是躲在鄉下,教著幾個學生餬口。

  ③回到故鄉之後,又受著輕蔑、排斥、窘迫,幾乎無地自容。

  ④但因為有時覺得很氣悶,所以也乘了航船進城了。

  ⑤談起自己的經歷來,他說他後來沒有學費,不能再留學,便回來了。

  【解析】

  第一步,通讀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這是一段敘述性文字,講述“他”的人生經歷,首先,我們必須把握時間順序。

  第二步,①句開頭有“他”字,並且是對“他”整體描寫,可見此句應為起始句。⑤句從“談起自己的經歷來”可知是開始講述經歷,應緊跟①句。然後抓住有關表 示經歷的關鍵詞語“後來”——“之後”——“現在”——“所以”等,就可以找出其合理的組合了。另外,“躲在鄉下”與“也乘了航船進城了”也存在著必然的 邏輯。因此答案為①⑤③②④。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八、關鍵句子的總括性

  一段完整的語句,是要有頭有尾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做排序題的時候先要留意被打亂的語句當中哪一句能夠起到總領、總結、總括或概括語段主旨的作用。找到了這樣的語句後,再按照前文所述的空間、時間、邏輯等關係進行下一步的排列。

  【例16】把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只填序號***

  ①在南坡,帶狀分佈的原始雲杉林海連綿不斷,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劍,直插雲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見新疆細毛羊群和賓士的伊犁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

  ④吃完早飯後,繼續南下,就進入喀什河和鞏乃斯河的草原帶和森林帶。

  ⑤各種森林鳥類,鳴聲不斷。

  【解析】

  第一步,通讀所有句子,理清思路,把握基本內容。本段文字是以行蹤為序描寫喀什河和鞏乃斯河的草原帶和森林帶的景物,據此我們可以確認④句是本段中具有總概性的句子,下文分別描寫“草原帶”和“森林帶”。全段為總分結構。

  第二步,備選語句分析。根據“語段內容的層次性”可知②句是描寫“草原帶”的景物,而①③⑤句是描寫“森林帶”的景物。第④句中有“繼續南下”,第①句中 有“在南坡”,第②句中有“在北坡”行蹤是由北向南的,同時第④句中有“草原帶和森林帶”的資訊,所以②句應排在前一層次,①③⑤句應排在後一層次。至於 ①③⑤句的內部排序,①句中“在南坡”與②句中“在北坡”相照應,自然應排在前;第③句中“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既“勾前”——緊扣①句中的“原始雲杉 林海”、“棵棵巨杉”,又“連後”——引用下文“野生動物”和“森林鳥類”在其間的活動,所以應排在中,剩下的⑤句應排在後。因此答案為:④②①③⑤。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九、表達方式的特殊性

  不同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達順序。

  記敘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時間順序,這能使讀者從時間變化的過程中明白事物或情節變化的脈絡。時間順序一般由表示時間的詞語或暗含時間概念的詞語表示,如果記敘事件的還要注意情節的先後,行蹤的變化、動作行為的承接等。如例4、例15。

  議論的表達方式一般使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區域性,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原因到結果,又特點到用途等等。邏輯順序 常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這就要求對語段的表意和層次進行細緻分析;通常情況下,有相應的關聯詞為標誌。如例1、例14。

  說明的表達方式一般採用空間順序和事理順序。在說明事物的形狀、位置、大小、結構等時,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內到外、由表及裡、由整體到區域性的順 序,這樣能夠讓讀者有條理地瞭解物件的資訊;在說明事物的功能、特點、關係、用途、程式等時,使用事理順序,並要注意讀者心理接受、感應的順序。如例3、 例6。

  描寫的表達方式一般採用空間順序及事理順序。採用客觀順序時,首先應選好立足點和觀察點,使景物依次呈現;其次要注意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是仰視、平視,還 是俯視?是遠觀還是近看?是由點到面還是由面到點?細究此類問題,就能把握寫景語段的脈絡。如例5、例11。

  語意連貫題解題技巧十、標點符號的輔助性

  標點符號起著輔助表達的作用。在審題時,很有必要注意語段和備選語句裡標點符號的使用情況。七種點號的使用,能為我們提示語意的表達層次,特別是分號和句 號;常用的標號,能為我們提示詞語的性質、成分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破折號。如例7,語段中就出現了兩個分號,表明是從三個方面來表示“小城”的。

  【例17】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順序是:

  遍佈華夏的古村落,作為鄉土建築的精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形成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①卻輝映著輝煌的過去

  ②鮮明地折射出中國悠久的歷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④它們看似陳舊

  ⑤生動地展現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

  ⑥成為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一個重要視窗

  【解析】

  第一步,語境分析。前語境裡的物件是“古村落”,但表意重點落在“精華”上。後語境中闡述“承載”“歷史文化資訊”,影響“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 式”。由此可知,橫線填入的語句應該是“古村落”“作為鄉土建築的精華”的特點轉入古村落的“影響”。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第四處橫線後有一句號,由此看 來,備選語句可分為兩個層次,其中四句是闡述其特點,另兩句闡述其影響。

  第二步,備選語句分析。根據上述語境分析,我們很容易分析出②③⑤⑥句為一層次,①④句為層次。先分析第一層次。承接“精華”的表意,並且“文物價值”一 詞是總括,可以領起下文。因此,③句居首位。②句和⑤句在句式和結構上都相同,而且表意一致,分別從歷史和文化分述了“文物價值”,所以應銜接在③句的後 邊。⑥句是一個收束的句子,句中有“文化和歷史”的詞語,既表明是對這兩方面的總結,又確認了⑤②句的順序,同時又印證了第一步中針對第四空後用句號的層 次劃分。第二層次④①兩句是由“看似……卻……”構成的錶轉折關係的複句,從“陳舊”與“輝煌”的對比角度引起下文對古村落“影響”的闡述。另外,①句中 “輝映著”與後語境中“承載著”在結構上也是一致的。因此,後語境必須與①句直接銜接起來。因此答案為:③⑤②⑥④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