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方面論文

  新聞傳媒是傳媒產品的生產機構和傳播機構。在當今條件下,傳媒走進了市場,必須按市場化的要求運作,除其固有的意識形態屬性以外,又必然具備產業屬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真實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聞的產生方式和傳播途徑都發生了重大變革,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全民新聞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釋出者和傳播者,我們比以往更多且更容易獲取到各類新聞訊息。但超載的資訊量也時常讓我們感到困惑,我們似乎離真實很近,但往往又很難追蹤到事實真相。新媒體時代,我們離真實究竟更近還是更遠?這已然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1 新媒體的傳播特徵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最大的區別在於傳播狀態的改變,傳統媒體是一對多的傳播,而新媒體則是多對多的傳播。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者是廣大的新聞媒體從業者,傳播物件則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從傳播過程的性質來看,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是單向的,受眾只能在特定時間內被動的接受資訊釋出者所釋出的資訊,成為所謂的“容器人”。而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則打破了這一局面。在Web1.0時期,受眾不再受時間的限制,只要通過搜尋引擎進行搜尋,就可以自主地選擇所要閱讀的資訊;進入Web2.0時期後,受眾的地位有了更為顯著地改變,只要配備相應的裝置,人人都能隨時隨地地成為資訊的釋出者和傳播者。

  傳播狀態的改變也使新聞的產生方式發生了改變。新媒體的發展為受眾創造出了一個可以發聲的平臺,人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言論,釋出資訊,並且幾乎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聞釋出變得十分自主便捷,新聞的時效性也大大提高。

  然而,時效性提高的背後,則是對資訊真實性考量的缺失。在傳統媒體時代,所釋出的各類新聞都要經過把關人的嚴格稽核,把關人會對事件內容進行篩選、過濾和加工,然後再決定事件能否成為新聞繼而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新聞的真實性。新媒體時代“把關人”概念的弱化嚴重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在人人都能釋出新聞的時代,公民卻缺少了新聞釋出者應有的“新聞素養”[1]。所謂新聞素養是指新聞釋出者在釋出新聞之前對各類未經核實的資訊應該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能夠批判性的識別解讀和運用資訊。知名歌手於文華2015年10月27日在微博發文聲稱著名詞作家閆肅老師逝世的訊息,網民隨後大量轉載此篇微博以示哀悼,然而沒多久於文華再次發文稱閆肅老師只是病情加重並未去世,引起一片譁然。從此案例可以看出,無論是資訊釋出者還是資訊閱讀者都缺少了辨別真相的能力,這也為新媒體時代虛假資訊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2 新媒體的受眾特徵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新媒體受眾作為一個不斷壯大的社會群體,它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在林剛所著的《新媒體概論》中提出了新媒體的三大特點:隱蔽性與公開性;廣泛性與窄眾性;干擾性與嚴謹性[2]。這些特點也深深地影響到了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真實。

  2.1 新媒體受眾的隱蔽性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新媒體受眾的隱蔽性主要體現在使用者在公開網路下的匿名狀態。網路為新媒體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裡人們可以對自己的身份進行偽裝,很多人因此會覺得在網上發表言論是自由的,也是可以不負責任的,而且,網路世界比現實世界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加劇烈了網友的獵奇心理。在此種認知的引導下,網際網路產生了大量的虛假資訊。

  網際網路雖然具有隱蔽性,但新媒體使用者在使用網際網路時所留下的痕跡都被記錄在後臺,一個人使用網際網路的時間越久,所留下的痕跡就越多。因此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媒體受眾具有公開性。而此種公開性也為新媒體時代追求新聞真相提供了便利,多名政府官員因為***而落馬就是最好的例證。

  2.2 新媒體受眾的廣泛性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新媒體受眾遍佈全世界各處,覆蓋面十分廣泛,他們也為新媒體時代提供了大量的一線新聞,大大提高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正由於新媒體受眾數量眾多,覆蓋面廣泛,很多在傳統媒體時代會被議程設定所忽略掉的事件、環節和細節得以廣泛傳播,這使得更多的新聞真相更容易被大眾所知曉。

  但由於新媒體的發展是依附於技術發展之上,新媒體受眾更多的是一些特定人群,很多無法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人就無法參與到新媒體的新聞傳播中來,因此很多謠言的澄清都無法及時廣泛地深入群眾,這也延長了虛假資訊的傳播時間。

  2.3 新媒體受眾的干擾性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新媒體受眾在釋出訊息時通常都會對所釋出的訊息帶有既定的價值認知,而其他受眾由於對資訊的真偽沒有識別能力,往往會不加以思考,不知不覺中與資訊釋出者產生共鳴。正如《真相:資訊超載時代我們該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一書中所說:21世紀真正的資訊鴻溝,不是接入網際網路和沒有接入網際網路人群之間的差距;它是有能力創造知識和只會肯定先入之見、故步自封、不再學習的人之間的差距,這是理性與迷信之間的鴻溝。

  但新媒體傳播的雙向性對新媒體的新聞傳播具有監督作用,受眾的及時反饋讓資訊傳播者可以第一時間發現並澄清虛假訊息。由此可見,新媒體受眾身份的變化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的真相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導致虛假資訊氾濫,又可以對虛假資訊起到監督作用。

  3 新媒體的市場化特徵對新聞真實的影響

  網路技術在帶來了新的傳播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盈利模式,新媒體在全新理念的引導下正迅速拓展著傳媒市場[3]。盈利是所有媒體的天然追求和屬性,新媒體也不例外,新媒體本身就是市場的產物,追求盈利是新媒體與生俱來的天性。因此,很多管理新媒體的新聞單位為了在短時間內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忽略了新聞最重要的東西―真實。盲目追求時效性、過分注重點選率成、新聞編輯新聞素養的缺失等原因導致虛假資訊更容易產生和傳播。然後,新媒體只有依靠不斷積累起來的公信力才能獲得使用者的信賴,才能保持長久的盈利。這就要求新媒體經營者所釋出的資訊必須是真實可信準確無誤的。

  對於“新媒體時代,我們究竟是離真實更近還是更遠?”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確切的答案。新媒體時代是資訊超載的時代,面對每天的海量新聞資訊,作為受者,我們應該要有甄別與防範的能力;面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件,作為傳者,我們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自己所釋出的資訊進行嚴格把關,不做虛假資訊的釋出者和傳播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新聞素養”應該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知識顯然不僅僅是新聞從業者才需要掌握的知識了。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