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論文
新聞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是新聞專業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分析
摘要:當今時代,媒介新技術變化日新月異,媒介生態、媒介格局急劇演變,媒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新媒體環境下,資訊傳播方式以及新聞採集、加工、製作等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則、流程必須做出改變,才能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這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實務技能以及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對當今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媒介融合對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行分析,並提出新時期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媒介融合時代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1專業教師實踐能力欠缺,教學理念陳舊,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在近些年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以及高校學生擴招的背景下,我國新聞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備案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本科教學單位達到975個,在校學生人數近20萬人。[1]大量具有高學歷的青年教師從新聞院校畢業直接走上工作崗位,未經過媒體實踐鍛鍊,實踐能力和業務經驗不足。據華中科技大學吳廷俊、王大麗對我國五所著名的新聞學專業的65位在職教師的調查,其中只有18位有新聞業務實踐經驗,僅佔總調查物件的27.97%。[2]在大部分具有高學歷的專業教師看來,新聞實踐教學內容的學理性不深,簡單易學,學生畢業後經短期培訓即可勝任相關工作,相較於實踐,學生更應在學校打牢專業理論基礎,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結果是教學內容往往紙上談兵,學生應用能力不足。此外,教育部考評高校的重要指標是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絕大多數高校的教師評職晉級考核也以學術研究水平和成果為依據,鼓勵學術研究型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教師對業務實踐的重視程度。
2新聞專業課程設定未與時俱進。首先,傳統新聞教育中,新聞實務課程的內容指向基於專業導向,以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單一媒介介質形式劃分,忽略了現今不同媒體間日益融合的總體態勢,媒介融合思維匱乏。專業間分業較為明顯,學生的跨專業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明顯不足。同時,同一種實務技能根據不同媒體分設課程,也必將造成教學內容重複、教學資源浪費。在新媒體時代,這種課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的專業能力難以適應新媒體發展要求。其次,在新聞專業課程設定上,或因教師理念沒有及時更新,或因專業實踐平臺條件所限,我國為數不少的高校存在重視理論、輕視實踐課程的現象,實踐性課程和學時偏少,結果是實踐教學雖然存在卻流於形式,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鍛鍊和提高。
3專業實驗室單一,且建設落後於媒介技術的發展。新聞專業作為人文社科學科,開設成本相對較低,這也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國高校紛紛開設新聞專業的原因之一。因各高校辦學經濟條件存在差異,專業實驗室並非高校新聞院系“標配”。即使是具有專業實驗室的高校,實驗室設定方面也存在著相對獨立的普遍現象。例如,報紙編輯實驗室、攝影實驗室、廣播電視節目編輯實驗室等,這種相對獨立的實驗室無法滿足融合性實驗教學;另一方面,媒介技術日新月異,更新速度快,我國高校現有專業實驗室裝置老化現象較為普遍,無法滿足新時期實踐教學。
4地方院校缺少與媒體溝通聯絡,社會媒體實踐基地多以傳統媒體為主。因所在地區的媒體欠發達,我國很多地方新聞院校缺少與媒體溝通和聯絡,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踐平臺,畢業實習往往流於形式。另外,現今我國大多數高校新聞院系畢業實習單位以傳統媒體為主。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新媒體實踐能力較弱;一方面是因為網路及新媒體機構接受實習能力有限。
二、媒介融合對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人所必須具備的跨媒體傳播策劃、資訊整合的能力、“融合新聞”的製作能力以及大資料採集與分析能力等,都對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認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需兩類新型新聞傳播人才,一是能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3]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特色定位和辦學實力,在培養目標上有所側重。傳媒類高校可以將第一種人才型別作為培養目標,主要培養學生整合傳播意識、綜合策劃、媒介經營管理能力等,地方綜合型高校的培養目標可以定位為後者,主要培養學生多媒體技能。一專多能的複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應成為當下多數綜合類高校新聞專業的培養目標。“一專”體現在紮實的新聞傳播理論功底,“多能”體現在多學科背景和多媒體技能,在媒介融合時代,單一的專業技能難以勝任媒體工作。從新聞傳播學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上看,專門學科基礎教育體系的引入和跨媒體工作能力教育體系的建造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體系改革的兩個重點。[4]
三、媒介融合時代我國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1加強專業教師全媒體實踐技能培訓和教學理念更新。面對新媒體環境,高校新聞教師隊伍面臨著知識體系重構、實踐技能向全媒體化發展的迫切形勢。首先,高校應加強專業間的內部融合,探索與媒介技術相關的專業與新聞專業在教學、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合作,將具有媒體技術背景的教師充實到新聞專業師資隊伍,在此基礎上,帶動本專業教師學習網路及多媒體技術,提高其全媒體實踐技能。其次,高校新聞院系應加強與新聞業界的業務交流“融合”,創造條件支援中青年教師“走出去”,到新興媒體進行中短期的實踐鍛鍊,掌握全媒體實踐技能和業界的發展動態;同時做到“請進來”,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媒體人引入新聞實務課堂、定期開辦業界前沿講座,專業教師要與業界媒體人經常性地討論媒介融合的最新發展趨勢,不斷探索改進新聞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2010年,教育部正式批覆設立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簡稱:MJC,實行高校與媒體雙導師制,這可為新聞專業本科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正規化借鑑。當然,在嘗試將業界媒體人引入新聞實務課堂的實踐中,應在教學方案的制定、遴選教師的標準、教學方式方法探討等環節做到制度化、規範化。
2構建多層次媒介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在媒介融合時代,必須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以課內實訓與專業實驗、校內外實踐平臺為主的多層次媒介融合實踐體系。
1開設適應時代形勢的媒介融合專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早在2005年就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媒介融合專業,為學生提供新聞傳播技能的全面訓練。新時期,我國高校新聞院系應及時改變對專業求精求專的陳舊教學觀念,改革以往以單一媒介設定專業的陳舊做法,著力建設媒介融合專業。
2革新專業實踐課程以及考查方式。我國高校專業課程設定的週期性和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之間存在巨大矛盾,新聞專業課程內容往往落後於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專業實踐類課程設定必須具有前瞻性,在課程設定時應洞察未來幾年內媒介的發展趨勢。同時,要提高融合媒體實踐課程和學時的比重。在實踐課程考查方式上,以實踐作品為評判依據,並積極鼓勵學生們進行以融合新聞實踐為主的嘗試和鍛鍊。
3建立校內外多層次的實踐基地。在校內媒體建設方面,高校新聞院系要和學校宣傳部門密切溝通協調,著力構建以校園報紙、廣播、電視、網站、雙微微博、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為主的多層次的校內媒體實踐平臺。在履行高校對外宣傳職責的同時,平臺也將成為新聞專業學生在走向社會前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的“新聞的試驗田”。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特別注重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建設,以此提高對外宣傳的資訊傳播水平和輿論引導能力,鍛鍊學生新媒體實踐能力,筆者所在的高校在這方面工作成果較為突出,每天及時更新的圖文、視訊資訊得到了師生的廣泛好評。加強校外媒體實踐基地建設,將校內實驗平臺與校外媒體實踐基地在業務上進行銜接合作,鼓勵低年級的專業學生在校內實驗平臺實踐,最後一學年的假期實踐和畢業實習到校外媒體實踐鍛鍊,要擴充套件校外實踐基地渠道,特別是讓學生到新媒體機構鍛鍊學習。
3更新教學設施,著力建設融和媒體實驗平臺,構建互動式的新媒體教學實驗環境。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傳播活動已不是簡單的單一媒介資訊採集和編輯整合,應打破傳統教學實驗平臺設定以媒介形式為依據的藩籬,著力建立多功能、跨媒體的融合媒體實踐教學平臺。平臺的教學裝置要及時更新,力爭做到時新性和前沿性,同時要注重平臺與業界的銜接,在業務流程和工作環境方面模擬真實的媒體工作模式。要把融合媒體實驗平臺打造成為課內外實踐與實驗、校內外實習的綜合性平臺,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平臺為新聞實踐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雷躍捷.社會轉型時期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成就和問題[J].現代傳播,20133.
[2]吳廷俊,王大麗.從內容調整到制度創新:中國新聞教育改革出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7.
[3]蔡雯.媒介大匯流下的融合新聞[J].傳媒觀察,200610.
[4]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中國新聞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聞學論集第29輯,2013.
範文二:新聞專業新聞傳播論文
一、存在的突出問題
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由於上述師資偏重理論性、硬體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觀原因,導致該專業教學模式偏重於課堂理論教學,而課外實訓課程、試驗室操作課程難以開展。課程結構設定存在的問題目前,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課程設定不夠科學和合理。理論課比重偏多,實踐課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據職業化教育的目標,合理分配課程教學比例
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實踐性較強,比如需要具備新聞採訪能力、新聞寫作能力、新聞編輯製作能力、新聞策劃能力、重大新聞直播的能力、口頭報道能力應該根據這一特點和課程性質來合理分配學時和學分,建議將60%-70%的學分放在專業和實踐課上,既有利於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又能鍛鍊和培養培養學生具有動手能力,從而實現學生“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扛機器能拍,進機房能編”的目標。
2、加強師資配備和教師深造
鑑於西翻院新聞專業師資力量的客觀現實,我們首先應當加強現有在職教師的培養與與深造,要求現有專職教師通過自學、參加社會技能培訓、購買網路課堂等方式讓讓老師在現有較強理論水平的基礎上,掌握1-2門新聞採編、剪輯製作、攝影攝像等實踐專業課程,做到理論和實踐有機統一,以適應該專業設定的要求,從而培養既有紮實理論基礎,又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同時也為培養“雙師型”教師團隊打下基礎。另外,可以考慮從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臺引進幾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參與實踐教學,同時要求自有教師參加外聘教師的實踐教學,通過“傳幫帶”的方式達到師資力量的提升。
3、增強硬體設施的配套,進一步完善實習基地建設,提高現有教學設施使用效率
針對現有教學設施匱乏的客觀現實,學院應當考慮增強攝像機、照相機等教學裝置的投入和實訓基地的建設。為了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慮校園廣播站、學院電視臺對新聞採編專業學生有序開放,至少為該專業學生提供一個實訓平臺。讓新聞採編專業學生在校內有機會開展采訪、編輯、攝影攝像、影片剪輯與製作、錄音與播出等實踐課程的學習,最大程度的發揮學院資源的利用率,可以節省再投入的費用開支,達到一箭雙鵰的良好效果。
4、改變課堂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教學
1課堂教學適當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的教學中,對於剛接觸專業實踐課的新生來說,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短期讓他們進入專業記者的狀態未免有些困難,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簡短的電視新聞,新聞獎獲獎作品,幫助學生記者的寫作角度、寫作方法,以此引導學生關注新聞,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進而可以在課堂上設定了5分鐘現場報道環節,針對當前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學生可以模擬現場報道,然後自己用一到兩句話“說”新聞,並告訴別人這條新聞的價值點體現在哪裡。通過這種現場實訓的方式,不僅能讓課堂更加生動,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也能更加精彩,學生實踐能力不斷提升。
2更加重視案例教學加情景模擬教學。
①要讓案例教學始終貫穿於在《新聞評論》、《電視節目策劃學》、《新聞作品評析》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在蒐集整理國內外大量的新聞報道、優秀電視作品與電視節目,特別是在講授《新聞評論》、《新聞作品分析》的時候,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觀《新聞調查》、《新聞1+1》、《魯豫有約》、《藝術人生》等節目以及新聞報道等重大事件的現場報道,讓學生學習其中的報道方法、主持特色,節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講授新聞寫作部分的時候,還結合了大量的平面媒體案例,讓學生根據報紙、雜誌的報道進行分析總結,比如對《南方週末》上的深度報道進行分析、對本地都市報如《華商報》上新聞標題和內容的評價等。
②情景模擬教學。在《電視節目策劃學中》,我們還嘗試讓學生模擬電視訪談節目,不是照搬現有節目,鼓勵學生根據現有的一些優秀節目,再結合具體情況自主創新。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確定節目樣式,蒐集背景資料,設定選題,擬定採訪提綱,扮演角色。學生在課堂上模仿《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談話節目中嘉賓和主持的節目形式,雖然涉及的話題以校園生活佔多數,但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節目的基本流程,還可以鍛鍊他們的現場表達和組織協調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後期製作技術,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很好結合。
③外出寫生。比如《新聞攝影》、《新聞攝像》這兩門課程,到了大二下學期都會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野外拍攝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都是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主題,拍攝專題片。我們帶領學生在南五臺、周至沙沙河、熏衣草莊園野外拍攝實踐,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既瞭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記錄了風景特色,回來製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為期末成績及學生實習成果的一部分。還要考慮到如何做出一個新聞片或紀錄片,突出與人交流的採訪報道能力,並最終形成作品。教師要跟學生一起,隨時討論。這樣的話,學生的野外拍攝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④學生自辦媒體實踐。校園電視臺、廣播站、校報、校刊、簡報等各種媒體如西翻院的《娛樂E座標》、《新聞時訊》、《西譯青年》、《桃李文學報》、廣播電臺都提供了學生良好的展現自我,實踐的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校報比如《報紙編輯學》廣電中心以及各級各部創辦的各種刊物的相關工作,也能更好的解決人力等問題。同時,還可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各種刊物更有個性。學生進入新聞單位完成實習前,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的有效演練,對於新聞專業學生的新聞敏感力、新聞採編能力的培養都有重要意義。這可以緩和新聞教學與新聞實踐難以協調的問題。充分利用本校媒體資源西譯廣播電臺和西譯電視臺等,讓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的學生在西譯電視臺或西譯廣播電臺創辦專題節目,每週一期或每月一期,可採訪本校知名學者、教授、學校領導、傑出校友等。內容可涉獵時政、焦點新聞、校園文化、學術觀點等任意話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採編、主持、攝像等實踐能力;新聞專業的教師對此進行專業指導;再次,積極開展校外合作,聯絡西安電視臺、陝西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在這些地方建立新聞教育實踐基地。
5、新聞專業實習的調整
對於新聞採編製作專業來說,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實習分為小實習、中期實習和畢業實習。而我們的學生恰恰缺少中期實習或畢業實習,即使有短期的小實習,往往出現時間短,實習倉促,效果不佳的情況。小實習針對低年級的新聞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如可以將大一大二的學生帶去電臺、報社、電視臺等工作單位參觀,讓他們能直觀地感受新聞工作,瞭解工作大體流程和情況,不僅可以使他們打下理念基礎,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尋找自己的方向。中期實習就是對學生進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實習。學生可以自主或學校聯絡當地實習基地,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新聞媒體或者與新聞專業相關的各種工作中,這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跟隨老師進行採訪、寫作、編輯、剪輯等相關工作,這位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在畢業實習過程中,也讓學生更好的瞭解行業最新動態、比如新聞改革、節目改版等;瞭解國家社會的就業情況和政策情況,蒐集撰寫畢業論文及實習報告,為今後學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6、畢業論文與實習方式的轉變
畢業論文既是對學生三年知識的檢驗,也是創新能力的體現,在教學環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畢業論文寫作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下專業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求。論文題目過於理論化,選題大而空洞,不能體現專業特色和學生的技術能力,大多數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都是東拼西湊、抄襲現象特別嚴重,因此,不能達到論文寫作的效果和目的。在民辦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有必要對論文的寫作方式及方法進行改變。畢業論文可以嘗試多樣化的方式,學生可以從參考題目彙總選擇,也可以實習報告的形式體現,或者一定數量的實習作品,獲獎的新聞作品代替實踐報告或畢業論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習去向自由選擇一個選題。這種做法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減少畢業論文抄襲的不良現象,突出和強化對學生解決問題實際能力和技能的考查。在傳媒人才市場上,“有實踐經驗者優先考慮”,已成為業界共識。對於新聞採編與製作專業來說,除了理論教學之外,培養其具有較強動手能力,更加註重實踐能力,以一個職業化和技能化的人才顯現尤為重要。社會是一個大熔爐,社會的需求應當成為我們專業設定和教學改革的風向標,我們國家已不缺少理論性研究人才,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下,我們更應當順勢而為,儘早起步,大膽探索,以適應職業化教育改革的洪流,進一步適應民辦教育從研究型向技術型轉變的大趨勢。